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4 15:42:53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庖丁解牛
《庄子·养生主》
文学文化常识梳理——人物
时代
思想派别
关联典籍
相关链接
孔子
春秋末期
儒家“仁”“礼”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成《论语》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私人讲学
时称“天之木铎”后世“至圣先师”
孟子
战国时期
儒家“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孟子及其弟子著《孟子》
“四心”
孟母三迁
老子
春秋末期
道家
“道法自然”
“无为”
著《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等,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庄子
战国中期
道家“贵生”“无待”
庄子及其门人以及后学者著《庄子》又名《南华经》
“漆园傲吏”“内圣外王”
著作
成书年代
体例
规模
篇目链接
成语链接
论语
战国前期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二十篇,492章
《季氏将伐颛臾》
登堂入室、过犹不及、沂水春风、如沐春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
战国中期
语录体
现存七篇十四卷,286章
《寡人之于国也》
不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
庄子
战国中期
散文体
现存三十三篇,内七,外十五,杂十一
《逍遥游》
《胠箧》
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鹏程万里、相濡以沫
文学文化常识梳理——著作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庄子的著作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
“全生”。这种思想无疑是消极的。
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庄子·养生主

庖,厨师。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诵读课文
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逐句翻译课文,
注意
圈点勾画,提出疑问。
课文结构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
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给、替
“所”字结构
“所”+动词=名词性结构
翻译: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
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
通“响”
没有
合乎
节拍
翻译: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第1段:
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
作者是怎样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2、作者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贴切的两个拟声词:“砉”、“騞”来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同时运用了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3、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作用:作者通过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具有悬念感。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地再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自然的铺垫。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翻译: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很好
通“盍”,怎样
第2段:文惠君的话
——过渡
庖丁的技术高超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
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
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放下
自然规律
超过
起初
不曾
凭、用
精神
翻译: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
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天然结构
空隙
顺着

依照
本来的结构
脉络相连的地方
未曾尝试
名作状,
每年
一般
名作状
每月
磨出
磨刀石
翻译: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宾语前置的标志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
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间隙
形作名,厚度
……的样子
很宽绰的样子
刀刃的运转
宾前,因此
虽然这样
碰到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省略“之”
省略“之”
小心翼翼地
提高警惕
为此
通“缮”,擦拭
第3段: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
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所见无非牛者
目有全牛
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游刃有余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庖丁的成长经验:解牛之道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运用规律。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庖丁将良庖、族庖和自己的刀方法做了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写庖丁将良庖、族庖和自己的刀方法做了比较,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庖丁之刀用了十九年,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其主要原因在于解牛时的“以无厚入有间”,避开“技经肯綮”和大骨,“每至于族”时小心谨慎。文章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循“道”而行的重要性。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翻译: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养生的道理
懂得,得到
第四段:
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理解庄子之道
  文惠君听庖丁“解牛之道”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本文的本意是要用故事来说明-------养生之道。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____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____,用___来比喻___。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解牛一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全性命,养护身体。
牛体
社会


以解牛之技喻养生之道,以解牛之事喻处世之理
  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
课文结构
庖丁解牛
引入
阐述解牛经验
体悟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纵向对比
始解之时
良庖岁更刀,割也
横向对比
目见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文惠君闻庖丁言,得养生焉
三年之后
方今之时
族庖岁更刀,折也
庖丁刀解千牛,
若新发于硎
依乎天理
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1、庖丁解牛之道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高意义的启示?
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掌握了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然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合作探究
2、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
3、书上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这篇文章旨在说明养生之道。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要顺应自然之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不要为善去追求功名,也不要为恶而遭受刑辱,要善于避开一切矛盾、是非,“以无厚入有间”,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这样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样的养生之道,实际上是从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发展而来,反映了庄子企图回避矛盾的思想,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
  
这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曾给后世处在危乱时代的人们或悲观失意的人在避世免祸的行为上以精神安慰,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疗法。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积累成语
现在用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现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
(介词,引出对象)
(介词:从)
(介词,对于)
(介词,引出对象)
文言知识积累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奏刀騞然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
(助词,象声词词尾)
(……的样子,
形容词词尾)
(代词:这样)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善:“
善哉”
 
 
“善刀而藏之”
 
族:“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通“缮”,修治,擦拭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一词多义
通假字
  “向”
  “善”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通“响”
通“缮”
 “岁”、“月”,名词做状语,每年,每月。
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至于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