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4 16:0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mò)
犬牙差互(cī)
B.隔篁竹(huáng)
黄发垂髫(táo)
悄怆幽邃(cuàng)
C.二黍许(shǔ)
便要还家(yào)
石青糁之(shēn)
D.多髯者(ráng)
蒙络摇缀(chuò)
袒胸露乳(t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寻向所志/寻病终
B.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C.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D.不足为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渔人甚异之
A.闻之
B.心乐之
C.能以径寸之木
D.箬篷覆之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C.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默写。(8分)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
花源记》)
(5)《小石潭记》中通过写日光、影子,从侧面表现潭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1)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级举行“古诗词里的春天”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8分)
(1)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简短的开场白,要求以“春天”“古诗词”为主题。(3分)
(2)小明搜集了与“春花”有关的诗句,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2分)
A.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3)请在下面诗句的空缺处填写恰当的词语,以帮助小明完成“诗句积累”环节。(3分)
①__________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②小楼一夜听__________,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③__________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④塞月未落成功回,腰鼓横笛如__________。
(陆游《秋月曲》)
⑤__________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⑥喜去__________满,归来秋风清。
(鲍溶《归雁》)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14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既指自然景观,又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秋天寥廓凄清的特点,从而衬托出主人公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长惘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不断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9.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①,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②,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选自《庄子》)
【注释】①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或部落首领。②民结绳而用之:指文字产生之前的结绳记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美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试着概括甲文中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和乙文中描述的传说中的社会的共同特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别怕,向前再迈一步
张亚凌
刚上初三那阵子,一定是我最最疲惫不堪的时期,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是不是真的就像别人说的“满满一斗,鸡啄了一口不够数”。
一上数学课,我的脑子就成了浆糊,绝对是高粘度谁也搅不开的浆糊。
上课没听懂,问同学,讲解时我听得很清楚,可一握笔,又不会了。再问别的同学,照旧。天哪,莫非我真笨到不可救药登峰造极了?真恨不得拎起自己的头发,把那个蠢货扔进太平洋!
我觉得自己再坚持不下来了,想辍学。
一个周末,我怯怯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会儿,我挥动着锄头随父母在地里干活。
“上学有名堂了享福的是你,你要愿意像我跟你大一样,天天黑水汗流地背着太阳过日子,那就不上了。反正女娃迟早要嫁,识几个字不叫人当瓜怂就行了。”
我能听出母亲话语里的不满,也习惯了她的“反话”,偶尔还大着胆顶撞她几句。被我气急了,她大不了把巴掌举起老高,临了又会无力地放下,骂我一句“冤家”。我偷偷地瞄着父亲,我很怕他。在家里他很少说话,可大小事都是他一锤定音。特别对我们兄妹,他一开口就是一道令我们恐惧的电网,只能缴械投降,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我在等着他表态。
“你,把劲儿都使上了?父亲开了口,停了一会儿,又问,卯足劲了?”我没敢点头,因为我知道,给父亲发出的随便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一个表情都是收不回来的,都得慎重。与其说我愣在了那里,不如说是对父亲的敬畏把我堵在了那里。“再试一段,我想看看我女子是不是真的脑子堵严实了,一点窍都不开。”
父亲说这话时,直视着我,看得我心里怪怪的,不知是害怕还是对自己的失望,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第一次感觉到学不好习是件伤自尊的、自己无法接受的事!
我又去了学校,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我,变了。
我第一次大着胆子找到了数学老师,向他倾诉了我的困惑。我给数学老师说着自己都想把他讲的每句话每个字记住,他在黑板上写的所有例题所有过程我都丝毫不差地抄下来……我像豁出去般一直顾自说着,数学老师一直看着我,笑着。
“用力过猛也不是好事情,你的心太重了,倒容不进老师讲的知识了……”那次,我第一次发现,数学老师并不像课堂上那么威严,他还会开玩笑啊。老师自己也很惊奇,说你学数学那么努力那么辛苦,咋都不跟老师交流?我就那么可怕,直等到你绝望得快要放弃时才想到找我?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调整好心态,加之老师有意的关注,我再次回归到正常的数学学习中。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那段数学学习的艰难期,不管什么原因所致,我都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否则,哪里会遇到今天的自己呢?
14.文中三处提到“第一次”,请你分别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母亲或父亲的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那段艰难时期,不管什么原因,我都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我”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土壤微生物的前世今生
李菲
很少有人意识到,土壤也是活的。在我们的脚下,存在着大量的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植物休戚相关,不眠不休地把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物质转化成植物根系可以吸收利用的形式。这些有机物质主要包括鞣质、木质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果胶等。近年来,在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与人体微生物类似,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注意力和巨额的资金投入。
土壤难以数计的微生物,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这个宝库里面有许多许多等待人们去开发和利用的武器,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对有益的土壤微生物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化肥和农药喷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土壤微生物的前世今生
到2050年,世界人口估计将超过90亿。而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更多的食物供应。为了以可持续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人类需要在保护好地球环境的前提下,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粮食。幸运的是,人类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很多战斗伙伴,土壤微生物就是人类的关键战友之一。
在人类的农业实践中,利用土壤微生物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很早就发现小麦或玉米与豆科作物轮作,可以保持土壤肥力。任何一个观察过豆科植物根系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根部有很多蚂蚁大小的疙瘩。古代的农民直觉的认识到,这些小疙瘩和豆科作物提高农田肥力的能力相关。但是我们的祖先不知道,豆科植物(包括菜豆、豌豆、花生、大豆、苜蓿等很多农牧作物)改良农田的能力,是细菌创造的奇迹之一。但是其中的机理,直到19世纪才被揭晓。
在巴斯德发明巴氏灭菌法并成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时候,他的一个相对不那么知名的同事,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发现是细菌侵染豆科植物的根系,导致了根瘤的形成。根瘤并不是植物的肿瘤。相反,根瘤是豆科植物的肥料工厂。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氮肥。土壤肥力不够,而植物不能利用空气中大量存在的氮气(N2)。这时候就需要根瘤中的固氮细菌把空气中的氮转化成植物可以利用的形式,氨和硝酸盐(NH4+、NO3-)。这些与豆科植物共生的固氮细菌,从植物那里获取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作为交换,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极大地提高了豆科作物的产量。
但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等,都不能和根瘤细菌共生。从二十世纪直到现在,是化学解决了这个问题。被称为HaberBosch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氮气经过高温高压的化学反应人工合成为氮肥。这一化学反应的大规模应用,使大气中的氮变成生产氮肥的、永不枯竭的廉价来源,从而使农业生产极大地摆脱了土壤条件的限制。原本产量极低的贫瘠的农田,也可以为人类所用了。哈伯因此被称作解救世界粮食危機的天才。据估计,这一化学过程合成的氮,约占人类食用的蛋白质中氮元素的40%。
土壤微生物正被污染
化学合成的化肥和农药,的确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但近几十年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规模化学产品应用的负面效应,包括环境污染、农田地力下降、害虫和杂草的抗性等等。
与此同时,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土壤微生物被长期忽视的状况,正在逐渐改变。科学家们希望,土壤微生物可以替代化肥和农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消除化肥和农药广泛、大规模使用的负面效应。
目前已经有很多的论文,报道了土壤微生物菌株,包括细菌、真菌等,与农作物形成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植物为微生物菌株提供有机碳作为营养物质。微生物帮助植物吸收无机营养物质,提高值株对干旱、高盐等逆境的抗性。帮助植株抵御病菌和害虫。甚至已经有文章报道,微生物会影响草莓的风味。现在已经有一些商业生产的细菌和真菌菌剂,在农业生产中替代化肥和农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8.结合全文,简要说明豆科植物与固氮细菌是怎样互利共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据估计,这一化学过程合成的氮,约占人类食用的蛋白质中氮元素的4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土壤微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是我们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触?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一篇文
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参考答案
一、
1.A
2.B
3.C
4.B
5.(1)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2)天涯若比邻(3)气蒸云梦泽(4)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5)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6.(1)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不够(2)把“只有”换成“只要”。
7.(1)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春天,绿色四溢,鸟语花香。下面,让我们一起从古诗词中寻找美丽的春天。
(2)B(3)①春风
②春雨
③春花
④春雷
⑤春潮
⑥春月
二、(一)
8.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9.执着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二)
10.D
1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12.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13.没有战乱,和平安定;相处和谐,生活富足(或“和谐幸福”);安居乐业。
【参考译文】
你不知道那盛德之世吗?从前有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那个时代,人民靠结绳的办法记事,把粗陋的饭菜当作美食,把朴素的衣衫当作美服,把淳厚的风俗当作欢乐,把简陋的居所当作安逸,邻近的国家相互观望,鸡狗的叫声相互听闻,百姓到老死也互不往来。这个时代,就可说是真正的太平治世了。
(三)
14.①“我”想辍学,父亲鼓励“我”坚持下去,“我”第一次感觉到学不好是件挺伤自尊自己也无法接受的事;②“我”返回学校,第一次大着胆子找到数学老师,向他倾诉苦恼;③“我”第一次发现数学老师还会开玩笑。
15.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认为自己很愚笨,想学却学不会的绝望。
16.示例一:采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母亲对孩子既严厉又慈爱的形象。如:母亲常用反话来激励“我”,警醒“我”,说“你要愿意像我跟你大一样,天天背着太阳过日子,那就不上了”,表现出母亲的严厉:“被我气急了,她大不了把巴掌举起老高,临了又会无力地放下,骂我一句‘冤家””,表现出母亲的慈爱。示例二:采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了父亲严厉、对子女充满期望的形象。如:“把劲儿都使上了?”“铆足劲儿了?”这两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学习状态不满意,对“我”要求严格。父亲“直视着我”,说“再试一段,我想看看我女子是不是真的脑子堵严实了,一点儿窍都不开”,表现了父亲对“我”严厉、充满期望。
17.①父母鼓励“我”;②数学老师帮“我”调整心态;③“我”认识到学不好伤自尊,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
(四)
18.豆科植物根瘤中的固氮细菌把空气中的氮转化成氨和硝酸盐等植物可以利用的形式,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豆科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供固氮细菌生长需要。
19.打比方。把人类解决不断增长的食物供应问题比作战斗,把其他可利用的事物比作战斗伙伴,把土壤微生物比作一个关键战友,这样使说明更生动、更明白。
20.不能;“据估计”和“约”都表示推测,因为没有人工合成的氮肥占人类食用的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准确的比例,只能估计、推测。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能力,改良农作物品质。②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三、
22.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