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化 温 州
杨晓临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温州民俗和永嘉诗韵。
2:在感受温州文化过程中,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
3:通过本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感悟温州深厚的文学底蕴。
教学重点:基本了解温州的民俗文化和永嘉诗韵。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连续播放《温州是个好地方》的音乐,营造课堂气氛。)
师:这几年语文科中考多了一个考试内容——《地方课程》,《文化温州》的瓯越民俗和永嘉诗韵。带着中考的这一要求,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
(幻灯片:语文科当中地方课程考试范围:温州地方课程《文化温州》第二章“瓯越文化”的第二节“永嘉诗韵”和第四章“瓯越民俗”。考试分值不超过试卷总分的5%。 )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年像“百晓讲新闻”“闲事婆和事佬”这一类的温州方言节目异军突起?可见我们社会也很重视温州的本土文化。既然同学们或多或少看过这类节目,那么下面这首民谣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幻灯片:温州是个好地方) (老师和学生,一起试念温州话。)
师:从本段文字中,你可以猜出几个温州的传统民俗、节日?
生:(幻灯片:春节,拦街福,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师:其实这么多节日中,有一个民俗是温州独有的,不知道同学们看出来没有?
生:(拦街福。)
师:我们今天也来游游拦街福。开始我们的旅途之前,有谁能告诉大家,你所了解的拦街福。
生:(“拦街福”顾名思义是在拦街祈福活动,在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
师:在过去拦街福的主要目的是“迎神祈福”,但到了今天,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有头脑的温州人借机大搞商业活动,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拦街福活动是集祭祀、娱乐、贸易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
(图片展示:众多温州市民参加“拦街福”活动 温州市民参观雕刻精美的板凳龙。
温州市民参观传统绸塑作品)
师:我们来看一道有关拦街福的09年中考题目:
【文化家园】温州历史悠久,民俗独特。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6字)。(2分)
标题: ▲
再现传统盛景的2009年温州“拦街福”开街已经十天,市民热情高涨,深深感受到了温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拦街福”是温州的传统习俗,始于宋,盛于清,流传至今。今年突出“传承文明、文化兴市”的主题,主要活动有 拦街祈福、民俗文化展示、民间艺术展演等。到昨天为止,光顾“拦街福”的市民已达35万人次,现场每天都洋溢 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生:市民热情高涨,感受文化魅力 或:再现传统,感受文化 或:“拦街福”开街十天,市民热情高涨
师:是啊,拦街福作为温州的传统节日特别能够体现温州古老的文化、艺术、民风。其实,对于我们 来说,最热闹的恐怕还是什么节日呢?
生:春节啊。
师:是的,那么据你了解,春节前后都有哪些习俗呢?
生:(学生自由谈谈,老师可作适当追问和补充)
(大致包括:1,掸新;2,办年货;3,备新衣;4,开门炮;5,过新春;6,闹新春)
1:掸新(出示图片)
2:办年货:办的年货主要有哪些呢?
师:在现代比较丰富了,在过去主要是晒腊鸡、腊肉,捣年糕,炊松糕等,主要是温州的一些特色食物。
3:备新衣 4:开门炮
5:过新春:春节怎么过?(习俗,例如“初一拜庙门,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人”等)
6:闹新春:闹新春有些什么活动?(例如新年鼓、舞龙、跑马灯等等,再如在泽雅周岙的花灯)
师:我们来看一道中考题:(2008年中考真题):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瓯越大地到处张灯结彩,竹报平安. 迎春接福。让我们走进春节,看一看家乡“过年”的习俗吧!
HYPERLINK "http://img.blog./photo/0lqtiUf2jUm105rqguLLWQ==/629378047925459922.jpg" \t "_blank" HYPERLINK "http://img.blog./photo/H8gKgrGjm0eGs4ktT9xjuA==/2046041605710565442.jpg" \t "_blank"
【过新春】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年糕,寓含“年年高”之意,也有喜欢吃汤圆的,寓含“ (1)团圆 ”之意;有些地方,人们还喜欢吃粽子,据说吃粽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二是因为。“粽”和“宗”音近,取“ (2) 怀念祖宗 ”之意。(2分)
【写春联】鼠年的春联,请从“嚣、响、喧”中选择一个字填入这副春联的空缺处,使之对仗工整。(2分) 子夜鼠欢爆竹乐 门庭燕舞笑声 ▲ 喧
【话春节】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州人过年的习俗悄悄发生了变化,有的人选择发短信表示新年的祝福,也有的选择外出旅游欢度春节……但是,打“开门炮”辞旧迎新,带上礼品走亲访友,舞龙灯、闹元宵等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不变。你知道温州人为什么要保留这些传统习俗吗 谈谈你的看法。(3分)我的看法: ▲ 。(【过新春】团圆,怀念祖宗(敬重祖宗),【写春联】喧,【话春节】保留传统过年习俗,是为了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和美好情感,同时也是为了继承民间悠久的文化传统。)
师:总有一些习俗,勾起我们美好的记忆。
(1)瓯绣,是温州的传统工艺,早在唐宋时期,温州民间就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风俗。你从诗句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古时温州少女从小学习瓯绣这门手艺.
(2)《温州竹枝词》:“江城烟柳趋新晴,结伴嬉春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屐(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行。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轻。”从这首竹枝词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生动反映了当时温州百姓穿着棕鞋游山踏青的情景。)
师:其实有一个温州籍作家对温州的民俗节日都有细致的回忆作品,那就是琦君。说起她,大家都知道她是哪里人?是的现在的巨溪,在琦君生活的年代,巨溪是隶属永嘉县的,所以琦君自己的作品中都称自己是永嘉人。
师:说起永嘉,我们会想到温州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诗歌流派,那就是“永嘉四灵”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四灵是哪四位呢?
生:(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
师: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4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因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
师:永嘉四灵,独抒性灵,简约轻逸的诗歌是中考所青睐的,诗歌的考察方式主要是:”描绘赏析”
(1)赏析:
新凉(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请你品析徐玑《新凉》一诗。
生: (追问的问题:时间是什么时候 “夏天 稻叶齐”)
师:“永嘉四灵”为温州诗歌史,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在温州诗歌史上的第一把交椅,还是谁的呢?
生:正是谢灵运。
师:谢灵运被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他是 东晋(朝代)诗人,世称“谢康乐”。
谁说说跟谢灵运有关的地名。
生:(康乐坊、谢池巷,池上楼,谢公亭,谢公岭……)
师:小明在游览的过程中抄下了两副对联,却忘了是从哪处抄来的,请你帮他从他所走过的墨池坊、池上楼、江心寺、澄鲜阁、浩然楼等五处景点中回忆起来。(4分)
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抄自 池上楼
②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抄自 澄鲜阁
师:赏析《池上楼》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请根据原诗,结合诗意,说说它妙在哪里?
仕途潦倒的诗人久 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上下。这种新鲜而美丽的景色,确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的胸怀得到暂时的开豁,这种富有生意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情韵兼胜,臻于化境,因而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
师;是啊,除了永嘉四灵,谢灵运之外,温州历史上还不乏各类名人啊.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生:老师可适当补充
高则诚 :卓越的剧作家,南曲之祖 ,瑞安阁巷镇柏树村人,《琵琶记》
孙诒让:清代语言学家,第一个破译甲骨文的学者。
张璁:明朝嘉靖年间任朝廷首辅,世称『张阁老』。
夏承焘:词学家,被誉为"一代词宗",蜚声海内外。有《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词集》等专著。
叶适:南宋哲学家、文学家(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出生于瑞安。《水心文集》等传世。
刘基:字伯温,温州文成县南田人,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
师:现在请你仿照老师给出的示例,介绍其中的一位。
朱自清观赏梅雨潭抒写醉人绿意 谢灵运登临池上楼感受满园春色
师:在温州的江心寺岛有这么一副对联,
问题:请你先注音,断句,试着读一读,然后说说对联的意思,谈谈对联的妙处。
温州江心寺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读音: “yun, zhao1 chao2, zhao1 zhao1 chao2 ,zhao1 chao2 zhao1 san4;
chao2,chang2 zhang3, chang2 chang2 zhang3, chang2 zhang3 chang2 xiao1”
意思是 浮云早上聚拢,每天早上聚拢,每天早上聚拢又散开
潮水剧烈的上涨,经常猛烈的上涨,经常上涨又经常息落
妙处:利用谐音与叠字,一语双关。巧妙的描绘了浮云聚散的奇妙景致和潮水涨落的壮观景色。
师:温州积淀了千年的文化,的确有很多值得赞颂的地方。我们也希望由中考的重视,引起同学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 的回顾和重视。
师:下课后,老师会发下一张关于地方课程的练习,同学们可以试着做做.,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在温州留下踪迹的历史文化名人,了解他们的主要作品。
板书设计:
文化温州和语文中考
概括探究类
仿写补写类
讨论看法类
献计献策类
描绘赏析类
舍 得 之 间
——《文化温州与中考语文》的教学反思
温州的文化悠远绵长,想要将这么多的东西融成一堂课,并且以直击中考为目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陈老师将任务交到我手上时,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可以说,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
那么多民俗、诗歌,样样精彩,可是又不能面面俱到,只好尽量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
首先是一个“舍”字,教学设计的初期,民俗占了大部分的比例,留给“永嘉诗韵”的时间就少得秒年 ,这样一堂课,虽然热热闹闹却有欠深度。所以必须舍弃大部分的民俗内容,特别是关于拦街福的内容,将时间留给温州的诗词、文化,而这一块特别能够体现文化味。
第二就是一个“取”字,中考语文中的地方课程考的不是简单的记忆,它主要是结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所以,为了体现语文味,体现地方特色。在设计中加了以下两个元素:一是从例题示范中归纳出中考中,地方课程的几类题型,这对中考有指导意义;二是尽量在课堂中体现温州味,所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温州方言。
第三就是一个“失”字,这一堂课,取舍之间徘徊久矣,仍不免有失去,有遗憾。例如,过于纠缠古诗的欣赏,给予地方课程练习的时间不够,作为一堂复习课,应该是有缺憾的吧。
当然,得失之间感叹良多,即使上完了课,仍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斟酌。教学设计还是重在取舍,敢于取舍。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