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部编教材
课题名称
邓稼先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采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写人物。
重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探究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赏析文章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缺少抓住关键语句或语段,咬文嚼字,揣摩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把握人物特征及情感的有效训练。
难点教学方法
围绕教学主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重点片段,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探究本文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写人物。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图片展示
利用多媒体出示邓稼先的图片。
《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写给“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曲赞歌,是他对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一首颂歌。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本文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从文章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
明确: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以第三部分为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的好处。(抓关键词)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
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找出以上两句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
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
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抒情议论,使抒情议论的句子内容丰
富、情感真挚;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包含赞美深情,
富有感染力。
3、品读赏析第四部分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这一句话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
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炼,蕴含丰富。
4、品读赏析第五部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这是邓稼先的真实写照,赞扬了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只手撑天的响当当的中国血性男儿。
朗读中我们可以体会邓稼先的爱国心、民族情,作者的情感也是贯穿其中,作者会为友人骄傲、为祖国自豪,邓稼先是中国的脊梁,是民族魂魄之所系,赞颂、怀念、自豪、骄傲、崇敬、珍惜、庆幸……这样的情感始终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难点巩固)
1、在记叙中议论,不象议论文那样要有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它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记叙人物或事件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采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预习
第2课《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品读赏析抒情议论句子了解了邓稼先其人,
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概写人物,这
就是夹叙夹议的写法,希望今后你们在写作中也能够灵活运用
本节课所学知识,全面的展现人物品质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