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4 21:4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图中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日本唐人街
澳大利亚唐人街
学习目标
1.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
2.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
3.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使














西

知识目录



西安
壹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
唐高宗时,唐与日本水军在朝鲜半岛爆发了大规模海战,结果日本惨败而归。战败的日本亲身体会到唐朝的强大,于是开始全面效法唐朝制度,这样,一批又一批遣唐使被派往大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跟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使
1.遣唐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善于学习、勇于进取、敢于改革
日本民族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遣唐使
唐文化的向心力

制度
大化
改新
たいかのかいしん
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唐文化的向心力

【日本:二宫八省】
【唐朝:三省六部】
中央官制
【日本:二宫八省】
【唐朝:三省六部】
唐文化的向心力

【日本:平安京】
【唐朝:长安城】
建筑风格
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隋唐长安城建造而成。东西约4.2km,南北约4.7km,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
货币
日本和同开珎——日本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唐景龙二年)铸,为日本最早铸行的官钱,由此改变了历来谷帛交易的状况。形制仿唐开元通宝。
唐文化的向心力

唐文化的向心力

遣唐使给日本带去了什么?
学习的主要内容 唐朝先进之处 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制度
建筑
文化
生活风俗
中央官制等先进制度
建筑技术
汉字、书法艺术、典籍、天文历法
七夕节等传统节日
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革新
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
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饮食、服饰、茶道等
端阳节、七巧祭、中元节等。
2.鉴真东渡
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
唐文化的传播力

目的:
时间:
次数:
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唐玄宗时期
先后六次尝试东渡
2.鉴真东渡
次数
概 况
1
未出海便夭折。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被风浪所阻。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东渡成功,753年,鉴真(66岁)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精神
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2.鉴真东渡
带去大量书籍文物
带去大量的药方
帮助辨别药物
设计唐招提寺
鉴真东渡的贡献
2.鉴真东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影响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已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2.鉴真东渡
隋及唐初,朝鲜半岛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王朝与新罗形成册封关系。
贰 唐与新罗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4)朝鲜半岛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1)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新罗人崔致远
是唐代新罗侨民在中国的聚居区——新罗坊
1.表现
唐文化的传播力

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
三 玄奘西行
玄奘
唐文化的学习力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
人物档案
唐文化的学习力

“在写实主义的叙事中,玄奘不再是身披大唐皇帝御赐袈裟、奉旨游学的高僧,而是在唐初内忧外患的局面下私自出关、发愿西行的“偷渡者”。在玄奘自长安启程的一场戏里,他背着行囊混入灾民之中,被人潮裹挟着来到象征命运的岔路口,人潮往前而去,玄奘往西而去。真实的取经之路既无高徒护送,也无妖魔阻拦,而是一人一马念着佛号和经文,独自踏向未知的迷途。”
齐伟——《<大唐玄奘>:识骨寻路的“偷渡者” 》
1.读史料:
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印度。
三 玄奘西行
3.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
(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 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 玄奘西行
《大唐西域记》
三 玄奘西行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唐代出了两位高僧,一位是玄奘,一位是鉴真。玄奘取经是做学生去的,鉴真弘法是做老师去的。
——赵朴初(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
学习吸收
外来文化
传播弘扬
唐朝文化
学习了鉴真和玄奘的故事,我们应学习他们怎样的精神?
精神: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图名利、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职贡图》(局部)
请你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
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课堂小结
课后小练
1.唐朝时期,中国与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 )
A.互派使节 B.佛教
C.交换土特产 D.科技交流
2.隋唐时,中国与周边各国往来的主要方式( )
A.民间商贸交往   B.互通使臣   
C.以宗教为纽带   D.技术交流
3.下列唐朝政府对外商来中国采取的政策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鼓励贸易 B.不允许长期在中国居住
C.可以在中国做官 D.可以和中国人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