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机器人
科目 信息技术 年级 六 班级 六1-六6
任课教师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课题 走进机器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特点和功能;
2.熟悉三代不同的机器人。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信息的获取、加工及表达过程;
2.学会对机器人进行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机器人的功能特点。
难点:掌握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及资源。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机器人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它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并且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能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神奇的新朋友吧! 学生观看机器人视频。 引出本课的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验信息活动过程。
课堂学习 (一)机器人的诞生
1920 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 “机器人”一词首次出现。
1959 年,美国的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和乔治·德沃尔设计和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2000 年,国防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先行者”,实现了我国机器人技术的重大突破。 “先行者”有着和人一样的身躯、头颅、眼睛、双臂和双足,有一定的语言功能,可以动态步行。这标志着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在当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讲解,了解机器人的诞生。 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二)机器人的发展
教师通过图片和相关影像资料展示三代不同的机器人,向学生介绍其特点及应用领域。
第一代机器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
20世纪中期,以机械手为代表的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出现。它通过示教存储程序和信息。机器人在工作时把信息读取出来,然后发出指令,就可以根据当时示教的结果,重复地再现这种动作。
第二代机器人一感觉机器人
20世纪70 年代,第二代机器人有了较大发展。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具有感知能力,能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并具有对一些外界信息进行反馈的能力和一定的视觉、听觉、触觉功能。这种机器人的控制方式比示教再现型机器人要复杂得多,因而也被称为“适应型机器人”。 了解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认识机器人的发展,立志为机器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机器人的分类
关于机器人如何分类,国际上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目前,国际上多数机器人学者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类:制造环境下的工业机器人和非制造环境下的服务与仿人型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除工业机器人以外,还有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等。 了解机器人的分类,认识机器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激发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的兴趣。
巩固与练习 请大家完成教材中“练功坊”的内容。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阅读“知识宫”的内容,并练习“益智园”的内容。 操作、练习、巩固 培养学生探知未来人工智能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