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
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包括钓鱼岛在内
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
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
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康熙帝
(1661年-1722年)在位
雍正帝
(1722年-1735年)在位
乾隆帝
(1736年-1796年)在位
壹
康乾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何以盛世
乾隆皇帝出行
北京城西直门景象
热闹的天津城沿河戏楼
老百姓在城郊踢毽子
江南瓜州河间水车
厦门城街道一景
筹备婚礼的一家人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长达一百三十四年的在位时间中,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一、奏折制度
一、奏折制度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自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周转、环节,形成奏折制度。
一、奏折制度
基层民情、官场内情、
官员优劣、地方行政……
一、奏折制度
速
密
直
广
按照雍正的要求,军机大臣必须事必躬亲,无论事情多复杂,必须三句话说完,跪承旨意后,迅速回50米外的军机处。拟旨完毕,赶回养心殿报雍正批准。
密
二、设军机处
简
速
勤
三、兴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通过实行奏折制、军机处、文字狱,实现了君主的高度集权,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和大清帝国的强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康 熙 雍 正 乾 隆
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举措
东南:
东北:
西北:
西藏:
西南:
中央机构:
反击沙俄侵略
平定叛乱
设伊犁将军
册封领袖
派驻藏大臣
统一台湾
设台湾府
理藩院
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改土归流
特点:因地制宜、恩威并施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包南海诸岛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西 伯 利 亚
北接西伯利亚
影响:
稳定了边疆局势,
巩固了国家统一,
推动了民族交融。
贰
由盛转衰的表现及原因
何以衰世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孙毓堂、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
思考:严重的腐败对清朝的统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何以衰世——由盛转衰的表现及原因
人口膨胀
资源危机
政治腐败
贫富分化
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
内忧不断
乱象萌生
外部危机:
在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前,双方就礼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执。乾隆帝得知对方不愿向自己行跪拜礼时,发怒的说:“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经过一番争论,双方作出了让步,即单膝跪拜。
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清廷官员劝说
马戛尔尼使团
行跪拜礼
马戛尔尼向乾隆帝赠送了西洋礼物,后来又提出了六条便于两国通商的条件,在即将离京之际,乾隆帝给予了答复:“……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干……况尔国王僻处重洋,输诚纳贡,朕之锡予优加,倍于他国……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遵奉,共用太平之福。”
统治者
时间
结果
伊丽莎白时期
1583年、1596年
夭折
詹姆士时期
1610年、1613年
夭折
乔治三世
1787年
夭折
乔治三世
1793年
失败
乔治三世
1816年
失败
英国派往中国的通商使团
中国妄自尊大、闭关自守
外部危机: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广州十三行(清)
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及其交往,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结果: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朝政府
妄自尊大
逐渐落后
世界潮流
外患将至
闭关锁国
西方列强
频繁活动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
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
中被打垮。
叁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
——以闭关锁国为例
盛衰之辩
东方:康雍乾统治下的中国
康熙(1661—1722)
雍正(1722—1735)
乾隆(1736—1795)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
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
1734年,法国启蒙运动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法国大革命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业文明的到来
VS
封建制度的强化与农业文明中徘徊
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
失于傲。
本 课 小 结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康乾盛世”,中国社会维持了近200年的稳定局面,并最终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
经过清朝的统治,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崛起,清朝在世界局势的变动面前却表现出迟钝、僵化和不适应,古老的中华文明遇到了新的挑战。
我们怎么做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