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哈姆莱特(节选)精品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 哈姆莱特(节选)精品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5 15:1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语文教学PPT
部编版
高一下册
哈姆莱特
作者:莎士比亚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这是他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艺术天地里自由飞翔,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秘密。
作者简介
相关作品介绍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
《无事生非》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
人。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写作背景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这些都说明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宁可不要
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英国谚语
写作背景
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雷特王子。王子叔父克劳迪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丞相波罗尼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利娅与王子绝交,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
故事梗概
皇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斯共谋陷害王子。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皇后误饮毒酒。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故事梗概
傀儡(kuílěi) 
觊觎(j
ì
yú) 
吮舐(sh?n
shì)
 
害臊(hài
sào)
 
缔结(dì) 
厮守(sī) 
貂皮(diāo)
字词积累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霍拉旭:哈姆莱特的朋友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莉亚:波洛涅斯女儿、哈姆莱特心上人
罗森格兰兹:朝臣
吉尔登斯吞:朝臣
王后:哈姆雷特母亲
国王:哈姆莱特叔叔,克劳迪亚斯
人物介绍
文章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2.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3.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看戏后呢?
4.哈姆莱特对奥菲得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
5.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如何解读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合作探究
01
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02
祥子买车.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装疯卖傻,并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戏前安排
亲自导演;
安排好友注视奸王;
合作探究
03
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看戏后呢?
看戏时,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因为他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看戏后,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合作探究
04
哈姆莱特对奥菲得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
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利娅身边装出一幅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为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合作探究
05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如何解读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
一方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
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他本来有好几次杀死仇人的绝佳机会,但在这种情结的作祟下,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
合作探究
05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如何解读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敌人;但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所以他是一个善良忧郁、沉默寡言的王子;性格也有明朗的一面,诙谐幽默;但是也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也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合作探究
01
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一)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二)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整体感悟
02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哈姆雷特经历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不合理的人生。哈姆雷特,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
“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
整体感悟
02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雷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整体感悟
03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一)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二)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三)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整体感悟
04
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一)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整体感悟
04
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二)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整体感悟
04
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三)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这些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例子很多,请同学们在阅读欣赏中找一找,并注意品味。
整体感悟
05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了莎剧多情节、多线索的结构特征。该剧有三条复仇情节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爱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之间真诚的友谊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友谊的背叛;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整体感悟
06
揭示本文主旨。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整体感悟
07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哈姆莱特。
该剧的悲剧冲突是建立在性格冲突之上的,性格产生了行动,行动导致了冲突,冲突导致了流血,终至造成悲剧。哈姆莱特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使他把替父复仇、重整乾坤当作他生命的整个存在。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性格注定哈姆莱特走向灭亡。哈姆莱特如果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也许是个快乐王子,而不是忧郁王子,和他叔叔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等着继位就可以了。正因为他的伟大的本性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整体感悟
谢谢观看
部编版语文高一下册课件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6《变色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情节,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该形象把握“变色龙”的含义,感受其社会意义。
3.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对比、夸张手法,体会文本运用此类手法达到的讽刺效果。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对比、夸张手法,体会文本运用此类手法达到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有一种动物,它的皮肤能够随着环境的颜色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从而达到隐藏自己的目的。知道是什么动物吗?它就是——变色龙。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变色龙》,那么课文内容与变色龙有怎样的联系呢?课文的主要人物身上有哪些“变”?这些“变”中有没有“不变”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
2.写作背景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俄国民意党人曾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亚历山大三世上台后,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
这时的警察再不能像果戈理时代一样随意用拳头揍人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警察,还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和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3.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戏剧家。1880年开始发表作品。所作中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寓意深刻。19世纪90年代后从事戏剧创作,对戏剧的内容和形式都作了革新。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巨匠。
二、课文解读
(一)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小说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按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可分为几部分?
3.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认字识词
1.字词积累
2.词语释义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伶俐】聪明;灵活。
【无精打采】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离奇。
(三)文本分析
1.小说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小说讲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2.按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可分为几部分?
开端:(1--5)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事件。
发展和高潮:(6--27)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
结局:(28--29)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
3.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时,态度有几次变化?分别是因为什么变化的?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4.奥楚蔑洛夫是怎样的一个人?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察,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他对下专制蛮横、欺凌百姓,对上则趋炎附势、献媚讨好,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
5.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到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和赫留金的手指头?联系上下文想想这样写的作用。
这件大衣是沙皇警犬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工具。奥楚蔑洛夫先是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
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转风使舵的狡猾。这一“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恶嘴脸。
穿大衣是他心冷胆寒的表现,他想以此遮掩因辱骂了将军而产生的内心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这一“穿”,把奥楚蔑洛夫凌弱臣强的丑态暴露无遗。形象逼真地刻画这条变色龙出尽洋相,恐吓赫留金后,又恢复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态,继续去耀武扬威,逞凶霸道。结构上与开头照应。
6.文中三次提到法律有什么作用?
三次提到法律,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而且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沙皇法律的虚伪。
7.结合前面的分析,说说作者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环境。
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经济萧条、民众麻木、法律虚伪。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幌子,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
三、整体感悟
1.小说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变色龙”三个字,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呢?
本意:变色龙是指自然界中皮肤颜色会随周围物体颜色而变化的小动物。
文题意思:比喻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不断出尔反尔、自食其言的奥楚蔑洛夫,由此引起人们的深思,进一步使人认清其丑恶的面目、卑劣的本质。
2.在小说结尾,围观的群众为什么不同情赫留金反而嘲笑他?
因为围观的群众自身愚昧落后,精神空虚麻木,他们根本意识不到奥楚蔑洛夫卑劣、丑恶的表演是为了维护反动的沙皇专制政权,在他们眼里警察就是“法律”。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他们只寻求一种感官的刺激,赫留金引出的这场闹剧给了他们这种刺激,他们只觉得赫留金想占便宜却没有占到很可笑,于是便嘲笑他,也只能嘲笑他。
3.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写这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他们的共性,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并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这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变色龙》的取材有哪些特点?
作者只选取了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街头巷尾极为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即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小事情反映大主题,以小见大,正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独特之处。
5.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里?
【夸张】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比】
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6.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描写了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小说运用了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黑暗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
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凸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四、课文总结
1.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弊端。
“变色龙”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软怕硬,可以看作奴才走狗的代名词。奥楚蔑洛夫为了自己的利益,攀附权势,极尽谄媚之能事,心甘情愿当统治阶级的看家狗,不但可笑,而且可恨。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善变尽管能暂时让自己得到好处,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并不利于人际交往,真诚友善才是我们待人处事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我们要工整地写就“人”字的一撇一捺。
2.课文结构梳理及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