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4 21:4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万国尽征戎,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一)安史之乱
河北——洛阳——潼关——玄宗入蜀———肃宗即位
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
统治前期
(开元)
崇尚节俭
任用贤相
(姚宋)
励精图治
整顿
吏治
统治后期
(天宝)
日益骄奢
任用奸臣
(高李杨)
不理政事
朝政
腐败

(1)根本原因: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背景、原因
杨贵妃
李隆基(685~762)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2)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穿内轻的局面。
(1)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2)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之句。
5.影响
6.性质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的背景:
(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
(2)藩镇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宦官专权:
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有宦官把持。
李辅国: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蜀地。李辅国劝说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即位,所以深得肃宗信任。
高力士:在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
飒飒西风满园栽,
蕊寒霜冷蝶难来,
它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菊花诗》
领导人:
过程:
结果:
影响:
2、黄巢起义经过
黄巢
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被朱温和藩镇联合镇压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黄巢
882年,起义军大将朱温叛变。883年,义军退出长安。884年兵败被杀。
3、唐朝灭亡(907年)
朱温
4.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
④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③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灭亡。
②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
(北方黄河流域)
先后出现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
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朱温被其子所杀
后梁帝国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帝国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帝国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帝国
郭威
邺都留守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长江流域)
并存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汉(北方太原)
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唐朝灭亡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南唐
吴越


南汉
南平
北汉
北宋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如何评价“五代十国”(特点)?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
③南方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④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必然趋势。
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必然趋势。
从唐朝的兴盛到衰亡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黄巢起义
感想:
1、居安思危
2、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3、发展经济、关注民生、执政为民
4、重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