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 版(北京)五年级美术下册《13. 急救包设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 版(北京)五年级美术下册《13. 急救包设计》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3-05 21:0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急救包设计
学科 美术 学段: 第3学段 年级 5
相关 领域 设计·应用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16年12月
是否已实施 是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内容为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急救包设计》,属于新课标中“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科学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设计·应用”课多选用的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但是《急救包设计》一课和以往的设计课有些不同。一提到急救包学生会觉得有些陌生,没有《台灯的设计》或《垃圾桶设计》那么贴近生活,但我认为这一课除了让学生能够设计出一款急救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困境中自救自护的意识。为了让此课更贴近生活,在教学环节中通过让学生从家人的年龄、爱好、职业的不同需求中寻找设计点,体现了美术服务于生活的特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在学习“如何设计急救包”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小组探究的方式,通过给学生提供资料及学生通过以往生活的知识为基础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究出设计急救包的方法。这其中也隐含着学生需要对疾病、药品、急救方法、应急工具等有所了解,做到“对症下药,应急救援”。
无论是在学生出游、还是上学的途中,都有可能突发危险。通过此课的学习,希望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能够有救护的意识和自救的措施,能够有互救的思考,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急救包有救死扶伤的作用。从生活富足到居安思危,培养学生在困境中自救自护的意识。从生活的不同需求中寻找设计点,体现了美术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教材分析:横向来看,本课的内容为新编课程。“设计·应用”课多选用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本册教材还包括《生活中的标志》等其他4课,其中《台灯的设计》《垃圾桶设计》为经典课程,深受师生的欢迎。在此加入《急救包设计》有一个突破点:如果把以往设计科定位于锦上添花的话,那么本课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台灯和垃圾桶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急救包则是培养学生自救自护的意识,所以,此课程的加入真正做到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纵向来看,学生在低年级通过《花手套》《自己做玩具》《新颖的小闹钟》《我们班的旗帜》等课初步了解了形状和用途的关系,体验了设计的乐趣。在中年级通过《设计紧急避难逃生路线图》
《设计动漫标志牌》《小小旅行壶》《靠垫设计》等课,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学习形式原理,用手绘草图的方式表现设计构思,强化了设计意识。高年级更注重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五年级上册《我设计的鞋》和五年级下册《台灯设计》要求运用设计图表现创意,为《急救包设计》奠定了设计图绘制的知识基础。虽然六年级没有了绘制设计图的课程,但学生通过设计图的绘制养成了严谨的态度,对接下来的《有趣的仿生设计》《我们的联系卡》等课程提供了理性思维的支持。
学生情况:在知识的储备和连贯方面,五年级学生在前期已有大量的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学习,如《小小旅行壶》《靠垫设计》《我设计的鞋》《各式各样的椅子》《台灯设计》《垃圾筒设计》等设计课程,学生已对设计这个概念有相应的了解。而本课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有目的性的针对某个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年龄层次进行思维与知识的创新。技法方面,对于第三学段的高年级学会而言造型对他们已经不作为重点。教学前期第一二学段以解决造型的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式、探究式
技术准备:课件、多媒体投影、教学视频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初步认识急救包,简要了解急救包设计的要点。
技能:依据不同的救援需要,绘制表现不同用途,清晰实用的急救包设计图。
2.过程与方法
过程:分析急救包的用品的选择和收纳的方式,从而了解各种急救包的作用和设计理念。
方法:通过小组探究发现的方法了解急救包的设计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急救包的认识和设计,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针对不同灾难设计有针对性的急救包,深层体验到生命的可贵,要更加珍惜。在设计过程中,感知设计的魅力,培养用设计改善生活的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急救包的分析及学习急救包的设计方法,学生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
2.教学难点:在急救包设计中,考虑到具体用途的材质、物品选择以及内部安排等科学性。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2.这段视频里有哪些场景?给你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除了视频中的灾难,我们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危险? 学生:例如:登山、在校园里、外出旅游等等。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记忆,为接下来设计什么样的急救包做准备】
4.除了大灾大难,在生活中难免会突发小的危险,所以我们需要一样东西维持或挽救我们的生命,它就是急救包。
【设计意图:说明急救包的作用是维持和挽救生命,引出课题。】
5.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急救包的设计》
二、小组探究,讲授新课
(一)通过探究,了解急救包的设计方法。
1.在刚刚的视频中有一个场景让老师触目惊心,那就是地震。有这样一组资料,汶川、日本、美国的近年的地震比较,你看到了那些信息? 学生:日本和美国的震级比汶川高,但是受害人数却远远低于我们,除了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美国和日本的急救包配备率超过了70%,而中国几乎为0,这说明我们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在每组的资料夹中有一些地震的用品和别人设计好的一款急救包,小组探究两个问题(1)你能不能在众多物品中挑选几样必备的用品,并说明理由;(2)探究资料夹中的急救包是从哪些方面设计的。学生:(1)挑选必备品,谈理由。(老师补充)(2)急救包的设计从内部归类,材料、大小、包的形状等进行设计。

3. 首先哪个小组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你们挑选了哪些物品,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小组间相互补充并提出不同想法,从而指出什么是必备的物品,阐明急救包最大的作用一定是维持生命和自救逃生,急救包和生存包是不同的。】
4.必备的用品,我们如何收纳呢?随便找一个包可以吗?这也就是我们第二个问题,急救包是从那学方面设计的。哪个小组想来分析一下。学生:急救包的设计从内部归类,材料、大小、包的形状等进行设计。
【设计意图:小组间相互补充完善,从而分析不同材料,大小,类型的包各有什么好处,为学生设计奠定基础。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5.(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知道了要设计一款急救包是基于不同需求的,我们要从用品选择,包的造型及材料这三方面进行设计。
【设计意图:小组通过探究地震急救包,了解急救包的设计方法,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分析探究不同急救包的特殊之处。
6.我们刚刚看到的急救包形状都是方方正正的,但江苏大四的学生焦成为环卫工人设计了一款急救包造型很独特,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急救包的形状和特点。 学生:急救包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特点是方便、快捷、实用。
【设计意图:(1)拓展学生创作思路,强化设计思路(2)拓展设计急救包的适用人群和范围】

三、感受不同设计的魅力。
7.那么,如果现在让你设计一款急救包,你觉得有哪些困难的地方?
8.老师通过示范,来帮助大家解决困难。我想为夏天去海边旅行的人设计一款急救包。(教师示范:1.确定包的大小和形状。2.思考需要的物品。3.合理安排布局。4.让作品更加美观)
9.同年级的同学也设计了实用性很强的急救包,我们一起看一看他们的急救包有什么亮点。
10.我们的家人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和爱好,你能不能为家中的某个成员设计一款急救包呢?
【设计意图:感受设计魅力,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
四、运用知识,实践创作
艺术实践,学生创作
你能不能为家人设计一款急救包
设计要求:
根据职业、年龄或爱好设计。
(2)限时15分钟,只设计图纸不上颜色。
(3)写出简要的设计说明。
【依据不同突发状况的救援需要,通过绘画的方式完成不同用途。清晰醒目的急救包设计图。】
五、设计发布,展示评价
召开急救包设计发布会,展评学生作品。
【通过评价活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借鉴的设计理念。学生选出奖项,体现民主性。】
六、课后小结,拓展思维
小小的急救包,不单单蕴含了设计理念,还包含了我们对家人的情感。同时,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总结升华,好的设计一定是有情感的,提醒学生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灾难视频引入 学生观看,激发兴趣 2分钟
小组探究 从点到面,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设计方法 10分钟
拓展思维 展示各个人群设计成果 启发创作思维 5分钟
实践操作 为家人设计急救包 设计有针对性的急救包 15分钟
分享交流 交流设计理念 交流设计理念 2分钟
效果评价 设计发布会 作品展示 4分钟
拓展提高 拓展设计领域 拓展思维 2分钟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是否为特定人群设计出需要的急救包。 学生是否体会到设计的理念,物以致用的原则
学生是否体会到艺术设计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以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使用与审美结合的方式,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服务的。
板书设计
《急救包设计》

用品——必备
需求
收纳——分类
——材料、大小、类型材质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教学的引入真实而又贴近学生,通过灾难就在我们身边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现代设计作品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关注以人为本的设计特色。
3、以小组探究形式突破重难点,真正做到学生为课堂的主人。
4、设计不是一句空话,让学生为家人设计,除了体现设计源于生活,设计作品还饱含了学生对家人的关怀。
教学反思
《急救包设计》教学反思 《急救包设计》是人教版五年级下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急救包,简要了解急救包设计的要点。依据不同的救援需要,绘制表现不同用途,清晰实用的急救包设计图,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在教学策略上我主要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通过给学生提供资料及学生通过以往生活的知识为基础,对”地震急救包“的设计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究出设计急救包的方法。
灾难视频唤防患意识
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急救包的重要性。在课下,我找了很多关于灾难电影的视频,最有选择了《唐山大地震》《后天》《2012》,里面的场景选择了地震、龙卷风、海啸。用混合剪辑的视频给学生灾难的震撼,并通过这种情绪激化使学生迅速融入到本节课的情景中,让学生谈谈灾难的感受,再联系到生活中的小危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危险伴随着我们,我们要有急救和防患意识,从而展开今天的主题《急救包设计》,学生在看视频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地震,因为我国很多省份是在地震带上,有关近地震的新闻也是频繁出现,所以根据一组“中国、日本、美国地震伤亡人数分析”的资料,学生得出除了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口伤亡人数远超其他两国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急救包的配备率几乎为零,说明了我国人民缺乏急救和居安思危的意识。
之后趁热打铁,就“地震急救包”让学生探究设计方法。
小组探究挖急救设计
这个环节,在这节课之前是修改最多的一个部分,因为重难点几乎都是在这个环节出现了,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起初,我让每个小组讨论不同的急救包,从选择物品,到收纳方式的挑选。我发现既浪费时间,而且因为汇报的小组过多没有办法深入的研究。所以之后改为每个小组都来讨论“地震急救包”,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挑选地震急救包的必备用品”,第二个问题是“地震急救包从包的类型、大小、材质三方面是如何设计的”,第一个问题的资料中不光有图片还有文字的介绍,使学生在挑选地震用品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其他急救用品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小组间的挑选,再到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了解到不同的场景人们需要的物品是不同的,一定要注意实用性。第二个问题给学生下发的问题卡,学生不但要挑选出适合地震的收纳方式,还要说出其他的选项不选的理由及其他的选项适合什么类型的急救包。在汇报时组与组的互相补充拓宽了学生的设计思路,也让我发现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两个问题的设置的好处是,每个小组讨论不全面的,另外的8个小组都可以进行补充,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其余的小组听得更加认真了,并且这个环节并不需要老师过多的介入,而是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质疑,老师只起到引导和必要时刻的参与,也是这个环节使课堂的自由气氛达到了高潮。在课下的访问中学生也更喜欢这种方式。所以我认识这个环节的设置还是很成功的。
境展示促情感交流
我认为设计课除了让学生能够设计出符合需求的产品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够介绍自己的产品并且能够评述别人的作品。所以,虽然时间非常紧张,我还是安排了在学生完成作品后小组间互相看看设计作品交流意见的环节。并且召开了“产品发布会”展出学生的作品,张两个同学来介绍自己的急救包,说出设计意图和设计亮点,因为是为家人设计一款急救包,学生的作品中透露出了对家人的关怀和暖暖的爱意,一件件温馨的作品,感染着我,也感染着每位同学。虽然学生的作品多少都以一些小的问题,但我认为,次节课的目的并不是能够设计出急救包这一个点,而更多的让学生通过设计急救包,而了解到急救包的重要性,以及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最后,这节课当然还有一些不足,包括教师在课上的反应力以及如何再深入挖掘问题拓宽学生思路等,但是相对与第一个版本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很感谢我的师傅和同组老师一起磨课给我提出意见,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是正因为这个过程,使我又一次成长。
急救包设计
海淀区五一小学
齐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