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指出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要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还要关注文化与生活,逐步形成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在这堂课中,我始终本着皮亚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再结合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找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最佳组合,追求教学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二、课程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1、课题及课时概述
《动物装饰》一课,是人美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课《动物装饰》,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
同是“造型 表现”领域的课程,通过本课的学习与表现,不仅注重对学生表现能力的培养,但不同的是,凸显了平面装饰图案设计的特点。本课学生通过欣赏《富贵大吉》的年画、来感受线条的秩序美感和依据动物的纹理特点来组织线条的方法。《奔马》中感受马的形态和神态。中国传统的图案装饰美。结合生活,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发现图案装饰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和文化价值。并能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名家作品、各自国家的文化习俗感受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美的差异。在该课教学中,学生运用自己较为成熟的造型表现能力,结合丰富的想象力与大胆的创造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设计能力。使他们在构图、造型、装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知识体系分析
本课与四年级下册《虎头装饰》一课均以动物为原型进行设计,通过对《虎头装饰》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动物装饰常采用的变形、夸张手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两课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虎头装饰》更为强调民间装饰手法和色彩的应用,而《动物装饰》则更突出装饰图案设计的特点和用线的丰富变化。
在全套教材中,此课所在的单元属于中高段教学。在前面学生学习过基本的图案纹样以及简单的植物图案。剪纸课《百变团花》中如云纹、水纹、柳叶纹、月牙纹等。这些基础内容的学习都已为动物装饰的设计与组合装饰奠定了基础多,集中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造型与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分析
本课使用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处于美术学习的第二学段。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在对于构图、勾画、涂色以及剪贴都有着一定的基础和良好的绘画习惯。并且在之前的课程教学中,已经对装饰图案有了初步的认识。
2、教师分析
教师在任教五年多以来,具备较为成熟的授课能力与应变能力。并且有任教各年级的经验,对学生、技法和艺术文化都较为熟悉。自幼学习美术,有较高的造型表现能力。
3、可能遇到问题
现代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因此对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接触很少、比较陌生。在绘画表现前,学生要初步了解动物外形的特点,学会利用概括、夸张、变形等手法,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对平面装饰绘画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采用了讲授式、归纳式、实践活动式和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时,还在示范中采用了直观演示法。
(四)技术准备
教师准备: PPT多媒体课件教学,胶片纸,水彩颜料工具,马克笔,黑色勾线笔,四开画纸,多张动物照片
学生准备:黑色勾线笔,马克笔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知识:学习变形、夸张等浅显的动物装饰知识。
技能:运用色块组合及变化丰富的线条进行动物装饰。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变形和夸张等浅显的动物装饰知识,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组织线条的方法,感受不同色彩搭配带来的多种效果,在讨论、交流中启发学生的创新设计,使他们逐步养成大胆想象、追求创新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艺术实践、让学生感受造型活动的乐趣,并运用装饰改善生活和环境。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利用动物特点进行变形、夸张的装饰方法,了解线条组织及色彩搭配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动物形态、神态和动态特征进行变形夸张,绘画出动物图案的装饰美,恰当选择线条、图案,巧妙装饰动物。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导入新课(1分钟)
PPT:
(人面鱼纹盆)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你能猜出这件彩陶上绘画是什么动物形象吗?
生:......
师:(播放喇叭里的文字性介绍)很早,人类就已经会将动物的形象变形成图案装饰于生活中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动物装饰画。
板书课题:动物装饰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引起学生观察和思考,营造学习氛围。
(二)、讲授新课(13分钟)
1.抓特征
师:我们做个小小的游戏,仔细观察动物外形特征,帮助他们找到画中的影子
PPT:
生:
师:其实这些影子与它们并不是完全一致,你们是怎样找出来的呢?
生:
师:剪影是对外形轮廓的概括,抓住动物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训练学生短时间的观察概括动物外形的能力
2.介绍画家的方法
师:请先观察公鸡照片,它有哪些特征呢?再一起学习看看韩美林画得《大公鸡》装饰画吧?
PPT:
师:有鸡冠、尾巴高而翘、胸脯挺,腿短小粗壮
师:仔细观察比较两张图片,照片中的与画家所描绘的身体形态有什么区别?
生:
师:对公鸡进行变形、夸张(改造、改变)
PPT:
师:这张水墨装饰画也出自韩美林,同一种动物可以有不同的变形和组合。
设计意图:学习画家,有针对训练对动物身体结构概括、变形的能力
3.尝试练习用基本形概括
师:现在你能自己尝试用变形和夸张的方法概括,并突出特点吗?
PPT:
师:请先一起观察猫头鹰的特点,请学生到黑板与老师一起绘画示范
设计意图:学习画家的方法后,自己训练对不同形态的动物进行概括变形
4.点、线、色块的装饰
PPT:
师:学会了概括形态的方法,画家是如何用图案和线条装饰公鸡呢?
生:
师:(适合的图形装饰适合的位置,大小合适,方向有秩序感)
PPT:
师总结:体现秩序美感,加强节奏美感。
5.欣赏学习点、线、色块的组织和应用
师:这张装饰鸟的身上的图案是由线条、色块、组成的。
PPT: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点、线、面的不同组合,装饰动物。
(三)、教师示范(2分钟)
师:用白板示范
1.用绘画板对动物进行变形、夸张的概括(身体各部分用不同的色块表现)
2.按上下次序画出色块,进行适当的夸张特点,
3.用细的签字笔,图案、线条,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白板演示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及演示过程方法。
(四)、布置作业
1.作业内容:运用动物装饰手法,大胆运用色块、点、线,完成一幅动物装饰作品
2.作业要求:1)外形概括、简练,形象可爱,夸张
2)用颜色装饰动物身体各部分
3)用不同的线条画出美丽的花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作业内容与要求,再次强调本课重难点。)
(五)、学生作业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完成作业,教师巡视全班辅导,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具体的辅导
1、学生实践练习。提示学生思考,开始设计绘画。
2、启发学生在照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变形动物装饰画。
3、针对造型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给与鼓励帮助。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设计出多样且美观的图案装饰。为解
决本课重难点服务。)
(六)、评价和展示
1.分别举外形概括、简练、夸张、突出特征的学生作品进行示范,点评。重视能力不足的学生,给与鼓励。并展示在前面的黑板上
2.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
3.寻找绘画中的不足,提出修改方案
学生作品评价表
第 1 组 组长
作品名称 评价意见 评价 评价人
动物形象是否单一
全体组员、组长、
动物外形是否概括
动物变形是否具有艺术性?夸张?生动?
线条是否变化丰富
线条是否具有组织美感,疏密得当?
(设计意图: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学会用专业的美术语言赏评作品。同时在复习本课知识点的同时,将知识点在学生的应用中进行内化。)
(七)、拓展
1、展示其他不同形式的作品,请学生欣赏;
2、课外拓展,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充满了各种装饰的动物,装饰于生活中的应用,
PPT:
师:将学到的艺术美化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就是我们学习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将简单的吉祥图案拓展到组合的吉祥图案,并进一
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八)、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通过学生学习过程表现评价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观察、主动思考。学生在实践中是否体现良好的绘画习惯和素养。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是否能结合本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合理评价,体现教学的成效性。
(二)通过学生作业呈现效果评价教学效果。
学生的作业中,动物装饰图案是否体现了图案夸张、概括的造型美。辅助图案的添画是否美观合理。从整体看,整体装饰是否体现了构图美与图案的组合美。
通过学生学习后的感受评价教学效果。
学生对本课内容是否有继续学习的兴趣,是否产生将课堂所学延伸至课余活动的意愿,美术学习的兴趣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延续。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等情感和价值观是否在本节课后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学特色说明
文化导入,感受差异。
本课从古老的两河流域的引入,通过古老文化的引入,体会动物装饰图案的起源追溯到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从中,学生感受古老与现代的差异之美。
贴近生活,体会应用。
用大量生活中的家居设计、艺术家艺术作品、剪纸、艺术品供学生欣赏观察,发现图案、变形、夸张的艺术形式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体现美属于生活的联系。
观察探究,感知魅力。
从观察现实生活中动物外形,形貌、动态入手,利用整体的观察方法,先对外形进行几何形体的概括,再根据概括后形体进行适当地艺术变形,不仅降低了装饰图案设计的难度,学生易于观察和表现,增强自信心,激发在观察与对比中感受图案夸张、概括的艺术魅力。
教具示范,省时清晰。
教师课前用胶片纸制作好的分层演示动物装饰图案道具,可用于多次白板演示,可插揭示分层示范教具,这样可以既省时又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绘画步骤与方法。
创新形式,渗透文化。
作业形式的创新方法、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利用新的创作方法,学生从中快速的发挥自己的灵感,创作出变化多的作品呈现方式。能够更加深刻的记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胶片纸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环保反复使用,
设问探索,延伸课堂。
拓展的问题使学生在这堂课上的延长线,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延续,更是学生求知思维的有效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