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件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件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5 11:4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课文导入
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共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
文题阐释
鲁迅(1881—1936),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牛车上》等。
作者简介
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背景资料
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
文体知识
字词学习
薪金( ) 调羹( ) 阖( )
抹杀( ) 揩( ) 喘( )
忧郁( ) 校对( ) 咳嗽( )
绞肉( ) 草率( ) 深恶痛绝( )
sòu
tiáo ɡēnɡ
kāi

jiào
yōu
xīn

chuǎn
jiǎo
shuài

调羹:南方方言,普通话叫勺子或汤匙。
草率:轻率,不慎重,含贬义。
眼睛不济:眼睛不顶用、不发挥作用。
揩:擦,抹。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第一部分(1-13):写鲁迅先生的日常起居。
(1)写鲁迅先生的笑声。
(2)写鲁迅先生轻捷的步伐。
(3-13)写鲁迅先生和朋友夜谈、吃饺子和韭菜合子。
听课文朗读,划分文章层次。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14-34):写鲁迅先生与青年朋友的日常交往以及与许先生的日常生活。
(14-23)写“我”对先生的两次访问。
(24-26)写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批评及他细致展读每位青年的来信。
(27-30)写校样纸用作它用,但先生却“不以为稀奇”。
(31-34)写许先生的繁忙,支持鲁迅先生的工作。
第三部分(35-66):写鲁迅先生与家人相处的情景,及他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35-54)写鲁迅先生一天中繁忙的工作。
(55-59)写鲁迅先生验证鱼丸是否新鲜。
(60-62)写先生认真包裹好每一本要寄出的书。
(63-66)写先生竭尽全力,辛勤工作,为人类留下更多财富。
细节描写的魅力:细节,即细小的动作或情节;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单位组成;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寻找文中的细节描写处,并说说其作用。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拉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爽朗乐观、率真可亲、平易近人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敏捷
性急
坚毅

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 好久不见,好就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尊重妻子幽默风趣可爱可亲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坚定乐观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对青年严格要求
寄予厚望 深切关爱
鲁迅先生是一位
……的人
爽朗乐观、率真可亲、平易近人
敏捷 性急 坚毅
幽默风趣可爱可亲
坚定乐观
对青年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③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鞠躬尽瘁的学者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幽默、风趣、
课文描写鲁迅的性格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动作描写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拿不住
咳嗽
夸张的写法,豁达爽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语言描写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用语言直观地表现了鲁迅幽默风趣的形象。
3.神态描写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笑着

出神地勾画先生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容。
4.侧面描写
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许先生说
从许先生的角度表现了鲁迅的求真、务实。
5.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通过神情、语言、动作的描写,把一个伟大的人物回忆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
结构梳理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形象:
可亲、可敬
平凡、伟大
1.笑声明朗
真诚,开朗
2.走路轻捷
干练,敏捷
3.陪伴客人
热情,温和
4.读、复来信
关心扶持青年
真人
5.看电影、吃鱼丸
父子情深
凡人
6.翻书休息
惜时,勤奋
7.翻译《死》文
殚精竭虑
伟人
作者感情:
爱戴、崇敬
赞美、怀念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地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小结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主旨归纳
这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写作鉴赏
1. 选材视角独特,平淡中蕴含深情。
文中作者萧红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碎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意味无穷,选材独一无二。文章语言质朴浅白,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热爱与怀念之情。
2.善于运用各种描写方法。
神情、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在萧红的笔下真切形象,把一个伟人写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一代伟人一生中最后的光阴,永远定格在这样朴实优美的文字中。鲁迅先生的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等伟大品质淋漓尽致地被萧红表现了出来。
拓展延伸
鲁迅的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4.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