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4 22:1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907亡
北宋
960兴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南唐
吴越


南汉
南平
北汉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程内容: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
(1)时间:
(2)人物(建立者):
(3)都城:
(4)事件(建立方式):
2、统一:
(1)方针:
(2)结果:
思考探究:
结合课本P29页《北宋形势图》你认为北宋有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
陈桥兵变(武将篡权)
先南后北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
局部统一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二、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宋太祖是怎样解决的?他用什么方法扭转了这种被动局面?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收精兵
①解除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_____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将分离)
禁军
军队
夺其权
①在中央:采取_________的方法,削弱
_____
②在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实施_________制度;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权力;
制钱谷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
②设置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分化事权
相权
三年一换
转运使
归纳整理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军事上
政治上
经济上
通判
文臣
兵权
行政权
财权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目的):
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1、重用文臣,限制武将
措施: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措施: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
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将不专兵,兵无常帅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分化事权、
内外相制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行政效率低下;
(2)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巨大,再加上每年被迫向辽、西夏送出大量岁币,财政入不敷出。(冗官、冗兵、冗费)
(3)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
积贫积弱
社会危机
改革的必要性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什么后果?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王安石
(1021-1086)
宋神宗
(1048-1085)
变法目的: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范围: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变法措施: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农田
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变法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本课小结: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宋太祖加强
中央集权


加强兵权(“兵”)
加强行政权(“权”)
加强财政权(“财”)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重文轻武
王安石变法
1.(2019·甘肃武威)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2.(2020·山东泰安·2)“朕选满臣于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3.(2020·浙江温州·3)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4.(2020·贵州黔西南州·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发展了商业经济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活跃了市民生活
5.(2020·山东济宁·4)宋真宗曾赋《劝学》:“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
A.科举成绩 B.道德表现
C.门第高低 D.血缘亲疏
6.(2020·湖南怀化·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重文轻武 B.等级森严
C.商业繁荣 D.休养生息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
(1)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措施: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利弊:巩固了统治,保持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使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财政支出,军队战斗力低下。
(3)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重文轻武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