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必修下
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人物及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论语》: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
?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基础知识
1.字音:
哂(shěn)之
饥馑(j?n)
铿(kēng)尔
小相(xiànɡ)
比及(bì)
冠(guàn)者
沂(yí)水
舞雩(yú)
喟(kuì)然
撰(zhuàn)
?
2.辨义:?
(1)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2)词类活用
撰(动作名:为政的才能)
端(名作动:穿着礼服)
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
鼓(名作动:弹奏)
风(名作动:吹风)
小(形作动:小事,做小相)
大(形作动:大事,治国为政)
(3)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假如,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连词,于,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求,尔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这,那
夫战,勇气也
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那么,就
《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
同“辄”,总是,常常
求,尔何如?
第二人称代词
问君何能尔。
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对曰
词尾,可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由于
毋吾以也
(动词)用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②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译:不了解我)
③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译: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介词结构后置
①浴乎沂:“乎”相当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②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4.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译: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问题探究
主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全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具体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评)?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明确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以勇治国)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以富治国)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以礼治国)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以美治国)
提炼文中描写四弟子的语言、行动,结合孔子态度分析四弟子性格。填写下表。
人
物
语
言
行
动
孔子态度
性
格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尔”
哂之
直率、信心十足,但莽撞
冉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叹之
谦虚、实事求是
公西华
“愿为小相”
?
惜之?
更谦虚、敏而好学,墨守成规
曾皙
“咏而归。”
舍瑟而作
与之
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课文小结
1.人物性格小结:
孔子: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及时将学生的发言上升到“礼治”的高度,有指导意义。
弟子: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2.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第二,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3.本文主旨: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拓展阅读
(一)背诵积累名句,并说说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二)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联系孔子“仁者爱仁”的思想,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本文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与《侍座》篇中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文章通过三次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学生不能尽到为人臣子的责任,以及不能施行以礼治国的愤怒。这与《侍座》篇中那位亲切温和、循循善诱的老师截然不同。
2.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案:孔子怒斥学生的原因在于学生违背了自己的“仁政”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
译文参照: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一、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居
①坐
②处于
③居
④住处
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
⑥占,占据
⑦积蓄,储存
⑧平日,平时
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
(1)居则曰,“不吾知也!”(
)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4)居十日,扁鹊复见(
)
(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
(6)囤积居奇(
)
2.异
①不同
②奇特,与众不同
③奇怪,惊奇
(1)异乎三子者之撰(
)
(2)渔人甚异之(
)
(3)永州之野产异蛇(
)
(4)览物这情,得无异乎(
)
(5)父异焉(
)
(6)异曲同工
(
)
3.安
①安稳,安定,安全
②安逸,安乐,安全
③安心
④安抚
抚慰
⑤安置,安放
⑥什么,什么地方
⑦怎么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4.知
①知道
②知觉,感觉
③见解,知识
④了解
⑤交好,交往
⑥主持
⑦zhì
通“智”。
(1)居则曰:“不吾知也。”(
)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3)不知木兰是女郎(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5)人不知而不愠(
)
(6)孰为汝多知乎(
)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组(
)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奉
B.居则曰
闲居
C.如或知尔
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成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翻译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三)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
)
①每进见难问
②公车令坐死
2.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指曹植
B.都指文帝
C.曹植、文帝
D.文帝、曹植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诵读诗论
植既以才见异
言出为论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也相同
B.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也不同
D.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相同
4.对“顾当面试,奈何倩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5.对“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C.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D.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6.对以下两个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可不勉与?
②悔而罢之
A.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7.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怀狐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8.对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杨修辅佐曹植,引起太祖的怀疑。
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患。
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
D.杨修是袁绍、袁术的外甥。
参考答案:
(一)
二、1.(1)⑧
(2)⑤
(3)③
(4)⑨
(5)①
(6)⑦
2.(1)①
(2)③
(3)②
(4)①
(5)③
(6)①
3.(1)⑦
(2)②
(3)⑤
(4)⑦
4.(1)④
(2)⑥
(3)①
(4)⑦
(5)④
(6)③
(二)
分析:四个题目涉及语音、实词、虚词及句子翻译四个方面。第1题要注意多音字和古音字。第2题是实词的解释,“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长”是“年长”的意思。第3题是虚词用法比较,A项都是“于”,C项都假设连词“如果”讲,D项“或”是不定代词,有人。第4题翻译句子要注意忠实于原文,同时注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不吾如也”。
答案:1.A
2.D
3.B
4.①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②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三)
1.C
(难,多音字,读nán作“困难”解,读nàn作“诘责”“质问”解,曹植每次进见,曹操则故意用疑难问题刁难他,他都能应声而答,故读nàn。“坐”多义词,读zuò,公车令因给曹植放行而触犯法律被曹操处死,故作“犯罪”解。)
2.C
(文帝曹丕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宫女和太祖身边的人都为曹丕说好话,故两个“之”分别指曹植和曹丕。)
3.D
(诵读诗论,“诗”指《诗经》,“论”指《论语》,读作lún,诗论泛指经书,言出为论,出口就能谈论lùn。两个“论”不同。两个“既”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既……而……”,相同。)
4.B(倩qiàn,请人代替自己做,如倩人执笔。)
5.A
(曹植乘车行御道后,触怒了曹操而日渐失宠,而非身体衰弱。)
6.D(“勉”在句中是“努力”之意,如“尔其勉之”《左传》句,主语“汝”承前省。曹植酒醉误事,太祖就罢免他的南中郎将之职,“悔而罢之”的主语是太祖,省略。)
7.B
(
A“狐疑”,犹豫不决,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把曹植立为太子。前有句号,与前句无关。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丕的好话。D植酒醉误事是曹丕立为太子之后的事。)
8.A
(植以才见异,并且有二丁和杨修等人辅佑,正是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的原因,而不是诛杀杨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