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秋兴八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26 10:15:00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秋 兴 八 首 (其一)杜甫 诗圣杜甫 教 学 要 求
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
成就。
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学 习 难 点
1. 结合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分析杜甫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
2. 以颈联为例,分析杜甫此诗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 分析这两首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作 者 简 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
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
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
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
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
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
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
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
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
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作 家 作 品 生活和创作的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组诗“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涉世不深)(忧国忧民)(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创 作 背 景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55岁时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
体现了诗人晚年的
思想感情和艺术成
就。写这组诗时,
离安史之乱的爆
发(755)已有11年。 去 蜀 东 下 图 杜 甫 草 堂 诗 歌 朗 读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诗 歌 赏 析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
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
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
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
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
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
个词给人的感觉。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
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
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
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
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
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
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
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
和肃杀。巫山巫峡气萧森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
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
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
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
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
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
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
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
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
的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
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
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
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
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
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
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
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
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
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
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
到了他的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
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
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
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
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
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
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
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
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
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
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
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
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
的思念。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
陈继儒评《秋兴八首》,乃有“云霞满空,回翔万状”之言
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及长安。(《辑注杜工部集》)相 关 评 论明代书法家 陈淳 相 关 艺 术 作 品 展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