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5 16:4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学习驱遣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深入浅出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看看这些图片,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都能想到什么?
导入
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种文艺作品,没有想象的参与,都无法尽情领略到它的美感。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驱遣我们的想象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文章,让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来告诉我们答案。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作者简介
学习字词
预习课文

桥堍(

驱遣(

怅然(

契合(
)
忧惧(

苟安(

拘泥(

旷远(

无可比拟(



qiǎn
chàng
yōu
gǒu


kuàng
歌谣(

海啸(

yáo
xiào
几缕(


炊烟(

chuī
蠢笨(

chǔn
多音字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泥土
拘泥

luò

lào


记载
载客
zài
zǎi
预习课文
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相当于中心话题,引出下文的论述)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先阐述“写”的角度)
初读课文
3.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6.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5.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先阐述“读”的角度)
(举第一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
(举第二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
(结尾得出全文中心论点)
初读课文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论点。
欣赏文艺作品,必须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才能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精读课文
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分析讨论
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
?读者和作者分别站在桥堍的两边;
?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读者通过文字桥梁走向作者,继而读懂作者。本段的论述点由前文的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过渡到对文字集合体的鉴赏。
比喻论证
精读课文
在第6、7段中,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有什么作用?
文字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和工具(桥梁),经由文字,作者的所见所感才为读者所知。读者欣赏文艺作品,必须借助文字的品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论点的前提。
精读课文
第8、9两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说说要如何驱遣想象。
举例论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仅按字面解释,是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的。
在想象中睁开眼来,就会发现这两句的图画美和意境。
根据景物,想象画面,领会意境。
死盯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反面分析
正面分析
体会到一种愉悦。
精读课文
第11、12两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说说要如何驱遣想象。
举例论证
海燕
单就字面解释,领会不到《海燕》这首诗的意思。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会进入到作者创造的情境中去,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驱遣想象去阅读,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鉴赏文艺不能“死盯着文字”,不然就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
反面分析
正面分析
得到一种受用
精读课文
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题,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精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主体论述:
通过文字鉴赏文艺
(5—13)
作者:作想象,选文字,传观感
读者:读文字,作想象,入意境,得体验
驱遣想象,通过文字
得到受用
得出结论:
鉴赏文艺的目的和方法
(14)
的想象
驱遣我们
知识铺垫:
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1—4)
赏律诗
赏散文诗
精读课文
文中许多句子具有十分深刻的哲理性,或者在写作上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文中找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精读课文
1.文艺的门类很多,不止歌谣一种。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由较早产生、较易理解的“歌谣”说到整个“文艺”领域,将“文艺作品”定位为“文字的集合体”,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
精读课文
2.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字本身是抽象的冰冷的,我们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透过文字,才能看到精彩的画面,感悟独特的意境,体味内在的情感,也才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精读课文
3.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这句话既承接上文,又点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接受美感的经验”指的是驱遣想象去阅读,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最大”这一限制性词语用得准确,表明不排除有其他附加目的,但强调了这一目的最为重要。
精读课文
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想象,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本领,想象带领我们不断进步,也给予我们不一样的美丽。但是,真正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得到的。希望同学们能驱动自己的想象,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课堂小结
一、下列标红的字注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炊烟(cuī)
拘泥(ní)
怅然
暴风雨
B.契合(qiè)
掠过(lüè)
阻嶂
潜水鸟
C.几缕(lǚ)
无可比拟(nì)
蠢笨
驱谴
D.
苟安(gǒu)
一幅图画(fú)
窜逃
旷远
课堂检测
D
二、选词填空。
(1)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
(呈现
显现)在眼前了。
(2)要
(领悟
领会)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
(3)我们
(鉴赏
欣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显现
领会
鉴赏
课堂检测
三、发挥想象补写句子。
月亮:从轻云中探出,让我们感受到了轻盈和皎洁;
高山:雄伟的高山在大地上高高耸立,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大和威武;
大海:从沉寂的海洋覆盖地平线,
;
微风:清爽的轻风从枝头轻轻抚过,
让我们感受到博大和辽阔
让我们感受到了凉爽和亲切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