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一颗小桃树》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一颗小桃树》课堂实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5 10:1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颗小桃树》课堂实录
师:我们实实在在地来上一堂课。我问一下,我们今天所要上的这篇课文,我们喜欢吗?
生:喜欢。(小声且面无表情)
师:诶!喜欢就是喜欢,应该露出笑容。你们说“喜欢”,没有笑容,这不是真的喜欢。好!我们平时喜欢语文吗?
生:喜欢(齐声回答)
师:太棒了!声音又洪亮又有笑容。太好了!我们坐得很端正,很好,说明我们的习惯很好。看,字典这些都带来了,上一节课我也听了,我们师大一中的孩子们真棒!但是我想说,现在我们坐得这么端正,我们自由吗?
生:自由,不自由(学生在下面小声的说着不同的答案)
师:(笑着说)不好说。我们平时上课喜欢举手吗?
生:喜欢。(整齐洪亮地说)
师:喜欢举手的同学举个手,我看一下。(下面同学在偷笑)(老师扫视一遍,学生大笑起来)哦!还真不错!好 ,把手放下。平时不举手的同学举个手。(老师继续扫视,学生继续偷笑)你们大多都是介于举手和不举手之间。哦!我知道了,你们是要看待会老师讲得如何,是不是这样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我们就开始上课了。林语堂有一段话我特别喜欢,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起!(PPT展示)
生:(读)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师:好!很好!我觉得我们可以再读得执着一点,想一想自己的梦想。(老师示范读开头,学生跟着读)“梦想无论怎样模糊”,起!
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读)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师:好!摇头晃脑,非常投入。语气铿锵,进入了自己的感受。太好了!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标题,起!
生:《一棵小桃树》。
师:作者,起!
生:贾平凹。(wā)
师:我注了音。我为什么要注音呢?(学生在下面小声说,老师大笑)来,你来说说。
生:因为这个字,我们特别容易读错。
师:你说说。
生:因为我们平时用的音都是“āo”,就是“凹”进去 的这个音。那我们可能会很自然的读成“āo”。
师:有个成语叫“凹凸不平”,好,谢谢你。知我者就是你了。谢谢。这里读“wā”,然后这个字不仅仅是读音,而且它在书写的时候,多少划?
生:5划。
师:怎么写?(学生在下面自己开始比划着写)“凹”和“凸”都是5划,怎么写?我们大家这样,跟着老师一起来。第一划是“竖”,第二划“横折折”,第三划“竖”,第四划“横折”,第五划“横”(老师一边说,一边比划,学生也一边跟着老师比划。)对了,明白了吧?(学生点头说明白了)来,把标题和作者再读一遍,起!
生:(齐读)一棵小桃树,贾平凹。
师:一棵小桃树,我们在初看标题的时候,有哪些疑问呢?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棵小桃树。
师:太棒了,谢谢你的回答。还有吗?
生:这个小桃树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师:你来。
生:为什么要写桃树?
师:刚才已经说过这个问题了,好,谢谢。这些问题恰恰就是进入文本的关键问题。我们在自读的时候,想想平时我们怎么自读的。在自读的时候我们首先看标题啊,看标题,带着疑问来读书,这是最好的自读方法。看了标题之后,我们接下来应该看……(学生小声回答文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的吧!我们说开头好啊,文章就成功了一半了,开头会给我们潜藏哪里密码呢?请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起!
生:(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
师:你又读出了怎样的心灵密码?
生:从这个然段可以看出,这棵小桃树对作者的影响是特别大的。
师:好!影响深刻。还有呢?
生:这棵小桃树它可能在作者的生活中并不是特别的凸显,也就是一棵十分平凡的小桃树。
师:哦,你的两个关键词抓得太好了,谢谢你。我们通过对标题的质疑、第一自然段的猜读,我们仿佛已经走进了文本。但真的我们就走进了吗?(有的学生摇摇头)对!我们还没有。第一自然段有一些茅盾之处,有一些反常之处,恰恰能够透露出作者写作时的心灵密码。看看,每写一个字,又在忏悔,又在安慰,是为什么呢?文中反复出现“我的小桃树”,我把出现了“我的小桃树”的这样的语句把它罗列了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感受,想想你从当中悟到了什么?“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起!
生:(学生齐读PPT上老师罗列的句子)
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
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可我的小桃树,一棵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师:哎!明明是一棵小桃树,咋就变成我们的小桃树了呢?有没有同学举手的,一位,两位,三位……好,谢谢。在自读课文的时候,除了可以看标题,看第一自然段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潜藏在文字背后里面的信息,这就是我们的自读方法。来,这位男同学。
生:我觉得这棵小桃树应该是我种下的种子。
师:哦,所以说是我的小桃树。来,接着发现。
生:同学们请看到第三自然段的最后几句话,“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地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来,这棵小桃树它的种子不仅仅是一棵普通的桃树种子,它更蓄着我的梦,蓄着我的梦想,所以是我的小桃树。
师:好,谢谢,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地方,梦啊,它不再是一棵小桃树,还带着我的梦啊!书中还有一句话“它是我的梦的精灵啊”!来,接着发现。
生:请大家看到第六自然段的第二句话“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这里是看出作者对小桃树寄寓了非常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它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一种非常迫切的希望。
师:好。你觉得它除了是寄托希望,还有呢?
生:作者现在是非常怜爱这棵小桃树,他就是把小桃树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一样。
师:反复的叙说是“我的”,是“我的小桃树”,是“我的梦”,是我生命当中的一部分。来,接着说。
生:请大家看到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然后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对于小桃树,有一种对于他过世奶奶的一种思念,一种寄托,也就是对奶奶的爱,所以说这里用到了“我的小桃树”。
师:谢谢你的发现。你已经发现了,小桃树不单单是一棵小桃树,它已经成了“我的小桃树”,和我的生命,和我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的关键词句就会反复叙说,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听清楚没有?(学生回答听清楚了)听清楚了啊。它隐藏着作者内心的密码。谢谢,接下来我们将走进这一棵神秘的小桃树。“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它一定是该很美好的,很浪漫的吧!它一定是长得像刘老师这样茁壮。(学生笑)它应该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桃树呢?这棵小桃树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呢?有的同学在举手了,不用这么慌举手,不好意思啊,我们班真的太活跃了,我们太棒了,我给你们点赞。听清楚老师所说的话,它的生长历程是怎么样的?能不能迅速地回到文章中去寻找。想想小桃树开始是怎么样的?然后,接着,有没有发现这些蛛丝马迹的词语,哪些给出了明确的点示,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它说一下。勾画圈点这是自读时候的必不可少的方法。找到了就举手示意一下,有的同学还没有组好自己的语言,没关系,我们先听同学的,其他同学组织一下语言,听一听别人的。
生:刚开始它是一棵嫩芽,然后它长得很慢,第六自然段“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其猥琐。”
师:请大家找出小桃树的生长历程,好,谢谢。
生:第八自然段“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从这里看出来,小桃树的生长也是很不易的。“弯弯的身子”也就说明了它的成长是很不易的。
师:“弯弯的”一个词,太棒了。你已经有很强的语感,“弯弯是叠词”,用在这里特别有意思,能够勾画出它在生长的那种弯曲的状态。
生:还有十二自然段,小桃树也是在雨中成长的。
师:归结一下,叫作经历风雨,遭受挫折,是不是这样的同学们,小桃树的生长之不易的啊。
生:请大家看到第九自然段第二句话“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从这里看出小桃树开花开得很单薄。
师:小桃树开花,连它开花也是开得如此之单薄,像一个病重的少女。所以作者在反复地叙说,它的萌芽,它的生长,它的经历,它的开花,让人感觉到孤单、瘦弱、瘦弱、苍白。还有补充的没有?这边这位男孩子,来。
生:请大家看到十三自然段“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这花苞就像希望一样。
师:文章到这里终于有了一抹亮色。好了,给同学们补充一个关于贾平凹的资料。同学们说了它生长的全过程,记着它是怎么来的,怎么来的?这个关键不要忘掉了。奶奶说,这是“仙桃”,吃了它,含着它都可以做梦,做梦就可以实现它,于是我就把它埋下,埋下了我的梦,然后才会有这棵小桃树。是这样的吧?(学生回答“对”)来龙去脉,把它都梳理得清清楚楚,那我们找出它成长的关键的、提示的一些点示的时间词,看看我们有没有心有灵犀,最开始第一处哪个地方?大声的读出来,哪一句话?
生:第三段“好多年前的秋天了”。
师:对!太棒了!接下来第二处又是在哪里?
生:第四自然段“秋天过去了”。
师:对!秋天过去了,说明时间在推移,小桃树在生长。后面呢?又在哪里?
生:第六自然段“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
师:对了!又过了一个春天。那后来呢?
生:第七自然段“也就在这年里”。
师:对!也就在这年里,那后来呢?
生:第九自然段“如今”。
师:对!第九自然段。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吗?
生:不是!这篇文章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因为它开头是用了倒叙,它是先写小树开花,花落,然后再回过去说他的小桃树的走向过程,然后又回到现在写它落花。
师:对!用了倒叙,请同学们批注,在这里读四声,那什么叫倒叙呢?事实上事件的人物最精彩的和最关键的那个环节先提前写,然后再回到过去。好!这是小桃树。为什么是我的小桃树呢?它和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思考一下,“我”在文章有没有透露出“我”在文章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又经历了什么?和小桃树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自主思考)
生:请大家看到第七和第八自然段,先写到了“我”的学习奋斗,然后就像小桃树努力一样,我也一直在奋斗着。但从第八自然段可以看出“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个更能够表现出“我”经历了幼稚。
师:经历了幼稚,经历了挫折。
生:就像这个小桃树一样,长出来,还被猪拱折过一次。他们的经历有相同之处。
师:哦!两者的经历有相似的。然后种的方式是带着“我”的梦种下的,是这样的吗?(学生点头示意)好,对,你们都在点头,那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有点难,但是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状态。一节课就是要思考啊。
生:我觉得是借物喻人,用桃树的经历来衬托出自己的经历。
师:借物喻人,开了一个好头,真漂亮!接着。
生:我认为这个文章用的是象征手法,大家看书上所提到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主要写到的小桃树,写它生长的时候生长得很辛苦,生长得不易,然后后来还经历了挫折,被猪拱折了,后来还是顽强不屈的,还是含苞待放,然后结果。我认为这个小桃树就像作者一样,经历了挫折。
师:作者有很多经历,看着眼前的小桃树像自己,自己也要像小桃树一样坚强,总觉得有很多话要说。好,谢谢你!
生:我做一点补充,我觉得这棵小桃树还象征着“我”的奶奶,请大家看到第十二自然段“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含着我的奶奶。”从最后“我心里含着我的奶奶”看出作者正因为看见花儿在开放,但是她的奶奶已经去世了,已经离开了人世,就是将自己的性命付给了这个命运,它是寄托了自己对奶奶的爱,小桃树那么坚强的生存下去,也像自己的奶奶一样。
师:老师想说话,我们暂时先放一放,听老师先讲一下。(学生回答好)好,真好,你们真乖。我们看到小桃树和“我”之间的一个连接点,刚才我们的同学都有在反复的说到,有的同学说是象征,象征我们以前学过没有,有的文章里面学过的,象征是一种写作手法,我们在很多时候,像这样一篇文章,我们经常说象征的手法就是把作者的情、志寄托在某一种物体之上,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象征具体叫作托物言志。同学们把这个关系搞清楚,不要自己把自己绕晕了,一会象征,一会托物言志,一会借物喻人,实际上,很多时候它们有想通之处,有相似之点,我们这个时候,用这个话来说就很清楚。比如说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是什么?(学生回答小桃树)小桃树,要言谁的志呢?(学生回答“我”)“我”,对了,所言的什么志啊?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说了,在逆境当中也要坚强,要永远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成长,是不是这样的呢?对,这就是这篇文章怎样的巧妙地构思过来的?就是这样的,他会什么不写旁边的小梨树、白杨树、松树,为什么不写这些呢?他偏偏写小桃树呢?他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一文中说过这样的话。
他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一文中说道:”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
贾平凹,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初二时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父亲被关进牛棚,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内心充满恐慌。成年后步入社会也遭受到了挫折。正如作者所言,他就像小桃树一样,自卑、瘦弱、渺小、饱受风雨的摧残。
我们来看一看,他说他体质很差,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在农村,体质又很差,你想到小桃树的哪一点?小桃树的一些不好的地方,奶奶说有的人又想把它砍掉,然后这个小桃树的长势好不好?(学生回答不好)多么艰难的小桃树啊!他读初二的时候遭遇了“文化大革命”,成年后步入社会也遭受到了挫折,所以人生这本大书,他连第一页都没有读懂。也就是这样。所以说我们所托之物,写得越淋漓尽致,所言之志便表达得酣畅淋漓。刚刚我们讲的是学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文本的第二次自读。用批注法进行自读,想一想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自读的呢?读得好的地方拍案叫绝,好啊!好啊!好啊!读出来还不过瘾,再把它批注出来。古时候脂砚斋批注《红楼梦》,金圣叹也评《水浒传》,有这样的例子,我希望我们今天在做的孩子们能够做。老师先做示范。
示例:“……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托物言志,托得怎么样,好不好,一定要回到字里行间去看,这一出怎么品呢?(学生在下面小声说修辞)对了,有的同学在说修辞,刘老师还要大家看一看。
批注:这里的“苍白白”“苦涩涩”均是叠音词,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作品的感染力。又妙用比喻和拟人,强调突出了小桃树开出的花瓣似营养不良的身患重病的少女,读来有一种悲切之感,体现了作者对小桃树遭遇的悲伤和同情。
我把它简洁罗列了一下,来,你们可以记下面的三排。
叠词的表现力,比喻的巧妙性,拟人的生动感
很好,谢谢。接下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选两点,一个选叠词,一个选比喻。首先我们找叠词,进入文本。找一两处叠词,做一点批注。(学生自主学习,在文中找关于叠词的句子,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圈点批注,老师在一旁巡视并进行指导)
生:请同学们看到第二自然段“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一个是第八排的“纤纤”、一个是“楚楚”,这个地方小桃树被雨水打落了,表达出了小桃树的坚强。
师:你的语感的方向是正确的。能不能说具体一点。比如说“纤纤”,你想一想“楚楚”,你读起来会怎么样?“纤细”还是“纤纤”?(学生想说但没有表达出来)你的感觉,我欲说而不得,这样就好啊,这就是我们学习的价值。我们不知道,我就是要学习的。那说“纤纤”写出了一种什么呢?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学生思考,师总结)柔弱、纤细的状态。描摹出它的状态,来,批注。叠词,第一可以描摹状态,增加形象性和感染力。“纤纤”描绘出它极其纤细,读来音韵悠长。中华文字博大精深,这就是其中之一。比如说“楚楚”,你想到了一个词语叫什么?(学生回答“楚楚动人”)对,“楚楚可怜”、“楚楚动人”。“楚楚”描写出它在风雨当中那种可怜的模样,是不是这样的?好,谢谢,来。
生:请大家看到第十自然段“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棵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这里运用了叠词,写出了我看小桃树的次数多。
师:这里有两处叠词,哪两处?你说一说。
生:“每每”、“孤孤”。
师:“每每”是看出他去看小桃树的次数之多。那“孤孤”呢?
生:形容它很孤独。
师:哎!形容它很孤独,“孤孤地”站在那里,形容很孤独。(师在读的时候读出孤独的感觉)是不是还有一种感觉,就像他仅仅是在形容一棵小桃树吗?仿佛也在形容……(学生回答“自己”)对,自己。请坐!叠词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们,由于时间的关系,太多了,刘老师罗列了一下,本文有四十多处叠词,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在托物言志当中要这样写?为什么呢?我在问自己,我在备课的时候,我把每一自然段的叠词全部罗列出来,我发现有四十多处,让我们读一读。女生读第一排,然后全班同学读“我的小桃树”,男生读第二排,然后全班同学读“我的小桃树”,左边依次来,右边“我的小桃树”要读四遍,全班听懂了吗?来,起!
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读)
纤纤,楚楚;苍白白,苦涩涩 (女生)
瘦瘦的,黄黄的,默默地 (男生)
孤孤,纷纷,片片(女生) 我的小桃树啊!(全班)
高高,灼灼,香香 (男生)
师:有感觉没有?(学生有些说“有”)老师把它总结一下,来!既摹状又可摹色,你看,很多是描摹它的状态,第二又描摹了它的色彩,甚至还可以描摹它的声音。第二,增加语言的韵律,你看,读起来“黄黄”、“纷纷”、“高高”、“灼灼”、“香香”,也升华了作者的情感。如临其中啊!一个字表现不了,要叠词才能表现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托物言志的魅力,这就是借景抒情情感的升华之所在啊!同学们,我们仿佛读这些叠词,读的不仅仅是叠词,不仅仅是小桃树的成长,仿佛我们还可以听到作者在苦难的琴键上奏出的人生命运的最强音。
叠词:
既摹状又可摹色
增加语言的韵律
升华作者的情感
叠词的运用是文章生色不少,比喻也是如此,这三处我们一起把它读一读!起!
生:(学生齐读老师PPT上的三段话)
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拌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师:好!把它比喻成什么?大家一起说!
生:像患了重病的少女。
师:第二次比作?
生:像一只天鹅。
师:第三次比作?
生: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
师:桃花和它们看起来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干”,它们怎么又在一起了呢?第一处“像患了重病的少女”是为了要突显它的……大家一起说,苍白、单薄、瘦弱。第二处“像一只天鹅”体现什么呢?(学生思考、老师提示)婀娜。哦,高贵、高傲,它因什么而高贵呢?
生:天鹅它在我们的心中应该是十分的美好的。然而小桃树呢,在作者的心目中也是十分美好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小桃树寄托了我的梦。
师:太好了!天鹅有它的梦,天鹅的梦就是在天空中飞翔。我们学过丑小鸭吗?(学生回答学过),对了,丑小鸭它再丑,它胸怀一个梦想,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它终于可以展翅飞翔。所以啊,我们来看看,即使是羽毛剥脱,赤裸的,黑枯的天鹅,但它毕竟是天鹅,因为它胸怀梦想,因为它执着前行,因为它不屈不挠。第三处“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指示灯”又想到什么呢?你们想想,在黑夜的海夜上,一望无际的波涛,我们终于看到指示灯。啊!灯!就在前方!就是你了!
生:我觉得指示灯它在黑夜的海洋上带给人们一种希望的感觉,而且它给我们指引了方向,对这一段呢,我觉得话锋一转,由最开始写小桃树经历了挫折,而变成了现在充满希望。而这里作者从之前经历了挫折,更多的是看到小桃树依然是非常坚强不屈的,还想到了自己的梦想。我从这当中就读出了作者此时看到了小桃树这样的一个花苞,感觉就像看到风浪航道里的指示灯,就像看见了希望,充满了方向,充满了动力。
师:好!谢谢你!我要代表平凹先生感谢你,你进入了文本,进入了文字。同学们,这三个比喻,初看觉得不妥,实品则非常之妙。这三个比喻让我们看到小桃树之不易,命运之艰难,现实之挫折,重重压迫,所以说“像患了重病的少女”;在生长之中,经历风雨,遭遇挫折,变得如此这般,这般如此,但是!但是它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被现实所折磨,所以说“像一只天鹅”;在最后,经历风雨过后,啊!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欲绽的花苞,明天是要开放的。你们觉得明天会开放吗?(学生回答会)好!你们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谢谢!我把它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做批注。比喻怎么来品?要结合文章来品,要选择意象,三句话,写一写!
喻体陌生化、描写生动化、角度感官化
第一喻体陌生化,第二描写生动化,第三角度感官化,看视觉、触觉、嗅觉、甚至是听觉,这样来描写比喻就有意思啦!意犹未尽啊!句句美妙啊!你看看,我们这一节课,我们品读了构思之精巧,比喻之精妙,叠词之精美,当然还有动词之精准,还有其他其他的等等。
自读课只是一扇窗口,我们带着这些方法,我们下去之后继续读啊!来,读读屏幕上的!
生:(读屏幕上展示的)
比喻是语言中的艺术,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美丽的花,点缀着文学。——秦牧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然而——
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的小桃树啊!
师:我的小桃树啊!我的小桃树啊!这是我生命中的小桃树!最后一自然段,我们有始有终,第一自然段是开头,最后一自然段是结尾,我们读一读!
生:(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
我心里稍稍有些了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师:对的,它就是我梦的精灵,它一定可以开的香香的,灼灼的。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贾平凹的一声虽说经历了苦痛,出生在农村,但是他未来会怎样?未来会变得美好,的确是这样的!平凹先生后来用自己丰厚的精神和优美的文字来表达了对人世、对经历的选择。一起来读一读他的作品。孩子们,我的小桃树啊,让我的小桃树啊,这个声音一直在人内心回荡。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一棵小桃树。记着,梦想有它,不要忘掉。要时时地呵护它。
林清玄在《百合花开》中有这么一段话。一起来读读!
生:(读屏幕上的话)
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林清玄《百合花开》
师:的确!毕淑敏在《紧握你的右手》中说到!
生:(读屏幕上的话)
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毕淑敏《紧握你的右手》
师:荷马曾经说过“梦想,是来自宙斯的礼物”。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杜鲁门曾经说过“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刘老师也跟大家说一句。(学生回答好)刘老师要给大家说,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屏幕上的话)
要实现梦想,一靠勇气,二靠行动。
——刘老师
师:好!最后总结一下。本文讲的就是一片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它是所托之物是小桃树,所言之志是“我”的情感和抱负。让我们再小结一下,自读,第一是默读,第二是精读,第三是深读。想一想,我们下去之后,拿一篇文章,我们自读,老师没在我们身边,我们该怎么读。这节课我相信,我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迪。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起立!敬礼!老师,您辛苦了!请休息!向左转!敬礼!老师,您辛苦了!请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