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斯蒂芬·茨威格传记作品写作特色
难点:分析茨威格写作特色和细腻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作为传记作品,留给作家创作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才有那么多无趣的编年史一样的传记作品,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作家作品却能够把普通的传记叙事写的生动传神,饶富情趣,使人读来感同身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茨威格的这一篇《伟大的悲剧》,看看他是如何记述南极探险这一世纪大事件的。
2、走进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籍犹太作家,出生于
1881
年的维也纳,一生都在与文学打交道,就连被纳粹驱逐的流亡生活中他也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但是这样一位文学界的大将,却在完成自传后于
1942
年和妻子双双服毒自杀。其中的悲痛哀伤我们无从具体得知,但是却能从其作品中推导出一二。
除了本篇文章类型的传记文学作品外,茨威格还是声名显赫的小说家,同时还有不少优秀的诗歌、戏剧以及散文和翻译作品。各类体裁和题材都能在他的手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究竟他是有什么样的魔力,让我们跟随《伟大的悲剧》这篇作品,走进斯蒂芬·茨威格。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学生自行总结归纳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找出记叙顺序是什么。
教师可适当的进行点评,主要达到全面且生动准确概括的目标,事件可囊括为: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去南极,以落后于对手挪威人阿蒙森而失败告终,在归途中与风雪搏斗以死亡结束。叙事顺序是时间顺序。
学生在这里就已经粗略的整体感知了课文,这一步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这部传记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描写的顺序是时间顺序,为下面突出茨威格写作特点埋下伏笔。
(PPT)
扫描浏览: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传记(记叙类文章)特别要关注的信息有: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让学生说一说记住的细节,学生找出印象深刻的感人细节后,教师指导学习跳读浏览和拟标题批注两种阅读方法
跳读浏览: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舍弃一部分不读,只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
拟标题批注的要点——概括主要事实或内容,提炼主旨或观点。
4、几个问题的讨论
既然是为南极探险这一世纪事件撰写传记,那么按照世人的标准,应该是为胜利者,也就是挪威人阿蒙森写作传记,为什么茨威格偏偏选择了这一个“失败者”作为传主呢?
问题解析:这个问题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茨威格选取传主的的标准,以及这样选择的原因。并总结出茨威格为斯科特作传是是因为他在悲剧性的结局中依旧保持的伟大的精神。
评论家是这样描述茨威格传记作品的传主的:“大多描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他笔下的人物常被某种神秘的命运和不可名状的力量所捉弄,最终毁于某种热情”。而且不仅仅是传记作品,茨威格的小说作品更是如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来狂人》等中短篇名作都是如此。这种角色选取也自然而然的延续到了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中,他笔下的传主似乎都是具有悲剧性的,无论是像斯科特这样本身结局就是悲剧性的,还是不符合传统的悲剧角色但是身上却极富有悲剧性的人物,如《三作家》中的卡萨诺瓦。这与茨威格本身的遭遇和学术信仰不无关联,茨威格的写作时期在一战二战时期,都是动荡的年代,一战以德奥失败结束,二战期间他本人又遭遇流放,这样的经历造就了茨威格的悲剧性心理,在作品中也就就有了其悲剧人生的投射,另外他在学术信仰上十分同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这就造就了他在传记作品中往往注重人物内心的挖掘的特色。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表明了自己的写作原由:“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道德精神的人物”。也就是说在茨威格看来斯科特一行人是具有伟大的精神的,他们这种精神让他们在悲剧性的结局中依旧保持着动人的光彩。
现在我们已经选好了南极探险这一事件的主人公,下面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要来为斯科特写作传记,我们应该准备哪些资料作为我们的写作材料呢?如果材料有限,你们又会怎么做呢?
问题解析:这个问题主要是突出茨威格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根据独特的选材和诗化的语言丰富了这个传记作品,并以人物的内心精神为主要方面进行写作的特点。让学生学习创造性的使用材料这一个方法。
茨威格在写作这篇传记作品的时候手边的资料并不全面,只有探险队留下来的一些照片的底片,以及电影的片段和文中反复提及的日记与遗书,而且他身为一个作家,南极探险那些技术上和理论上的问题是他没有办法理解的。但是就是在他没有办法理解这些,资料又有限的情况下,他还是写出了这样一个让人感同身受的大作。这不得不归功于茨威格的材料选择和对这些材料创造性的运用。他几乎在这篇文章中忽略掉了那些科学层面的理论问题,不从他们探险南极的计划入手,而是转过来从人物的描写开始。从他们对于这个探险事业、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着手,凸显他们对对手的诚实守信、对队友的袍泽之谊、对死亡的沉着冷静。始终都是沿着人物的精神性格这一条主脉络发展开的,穿插着叙述、描写、日记片段摘取、抒情。可以说是一篇诗化的传记作品。
第二课时:
1、归纳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两个疑问,一个是茨威格为什么要为“失败者”写作传记,另一个是面对有限的资料,茨威格是如何按照自己的需要将材料组成了一曲歌颂精神英雄的在赞歌。那么我们今天就继续深入课文,看看茨威格是如何把这种精神情感在文章的细节中表现出来的。
2、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画面,并说出原因,分析作者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情感。
问题解析:这一问题的提出除了表面上让学生找出让其感动的一幕,感受斯科特一行人的悲剧和伟大之处之外,更是让学生体会茨威格所擅长的人物细节描写。并分析在这一细节中,作者对于传主是什么样的感情。茨威格是从小说作家转为传记作家的,在他的传记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其诗化的语言魅力以及深入人心的细节描写。在他的传记作品中,不是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人性、人情和人心加以描写和阐述。使得传记一方面满足了其作为传记文学读者对于史实需要有科学了解的要求,另一方面,于人性而言,其满足了人们对作品人物的人性理解和认同。本文中有很多可以细细品味的细节描写,在这些描写中,又掺入了茨威格对于斯科特一行人的敬佩与同情。
外面刮着暴风雪。他说:“我只是到外面去一下,可能要多呆些时间。”他出去了,进入了茫茫暴风雪中,我们从此再未见到他。——《斯科特日记
3
月
16
日》
清晨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的传记在斯科特简洁、客观记录的基础上,不仅通过想象描写了环境、人物的动作和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而且还增加了抒情、议论,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这正是茨威格传记的写作特点。
可以品味的细节很多,由于这是生成性的体验,教师不能替学生全部总结,但可以举例说明几点,更多的则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发掘。
在离死亡只有寸步之遥时还拖着
16
公斤岩石样品的威尔逊博士。
寸步之遥和
16
公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茨威格给出了他们几乎朝不保夕的背景,又在这个背景下突出了超乎
体力的负重,表达了对于威尔逊博士追求科学高于生命的崇高人格的高度赞扬,也反衬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奥兹不止一次的要求同伴舍弃自己继续赶路,尤其是在第二次的清晨毅然决然的“出去走走”。类似的还有埃文斯的“疯言疯语”。
作为英雄,他们是有异于常人的忍耐力和咬牙坚持的毅力,但是茨威格却把他们发疯的片段展现在世人面前,展示他们同样作为普通人内心脆弱的一面,更拉近了传主和读者的距离,也让我们更懂得了此行的不易。
例三,“我的妻子”与“我的遗孀”的对比。肉身还活着,却只能眼睁睁的面对自己的死亡,在死亡面前想着的还是自己的家人和祖国,茨威格的这一个细节不知道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情感。
3、日记品读
在《伟大的悲剧》里面有很多斯科特日记的摘选,试着想象你是作者茨威格,你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把他写到了作品中,并试着用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这些句子。
文中一共有五处日记摘选,共八句话。斯科特的日记算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文献资料,但是茨威格在这里却只引用了八句话。足以证明这八句话句句都是作者的凝念,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对于斯科特一行人的感情,那么我们尝试着站在茨威格的角度去品读这些句子,既能体味其中的深意,又能更懂得了茨威格这个人。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这是
1
月
16
号他们在接近南极极点是看见阿蒙森已然来过的时候对于梦想的破灭而发泄出的不满,这里很容易看出他们也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一直所追求的东西的幻灭时所爆发出的怒吼让人很容易感同身受。这里主要要求学生读出愤怒、懊悔、悲伤等复杂的情绪混合起来的情感。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不论是从传记文学本身的要求来看,还是茨威格作为一个探寻传主内心需求的要求来看,这一天的日记都是需要记录在文本中的,传主经历了毁灭性的打击,以至于看到心心念念的目的地时,却只是形容他与往常一般。这里主要要求读出“哀莫大于心死”的无力感。
“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
“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
这是在极点返回的归途中写下的。这一部分在文章中描写的篇幅最大,摘取的日记也最多。原本在计划中的归途应该是斗志昂扬、豪情满怀的,但是在经历了极点被人先一步揭开神秘面纱的打击后,斯科特一行人行动的催促力已经没有了,这意味着一直支撑着他们走过漫漫雪原的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又豪迈的信念都没有了。他们此刻似乎就只剩下了躯干,内心已然是个空壳了,但是要知道,在归去的路是比来时更为艰难的。如果是有顽强的求生的信念也许还能作为精神力量,可是这几个可怜的人儿内心对于所谓的“凯旋”是心存恐惧的,他们作为一个自然人,对于生的渴望自然不会没有,可是心底的那份抗拒与恐惧的存在使得这种信念在一天天的消磨,直至殆尽。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他们理想上的打击而偏爱他们一分,取而代之的是南极的冬天比以往更早的来到了。可是他们却没有比之前多丝毫的物质保障,食物越来越少,每下一个贮藏点的储存却也不会更多。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中他们耗尽了最后一滴煤油,与早就注定的死亡搏斗了八天之后他们永久的闭上了双眼。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无助,毕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的渺小无能。只有在这种时候才会发出“已经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这样的话语吧。这群伟大的人们最终只能静静地躺在了那片广袤无垠、茫茫然然的冰原上。从极点踏上返回路途的当天,斯科特就在日记里面写到了“回去的路使我感到毛骨悚然”。这原本对现实的失望也变成了日后人们研究这段历史时不幸开始的征兆。那么在这里就要求学生既读出对于生命的渴望,又读出对死亡的无力。
这种错综复杂的情感的拿捏有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在往后写作中对于复杂情感的表达。
4、拓展阅读,了解茨威格的其他作品
茨威格,一个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传奇,奥地利籍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三大传记文学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十五部传记作品,还有一部临死前的自传作品,数量庞大又部部精彩。其无与伦比的写作技巧自然是原因之一,但是老师认为最主要的是他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关怀众生的人道主义精神,让每个人能都在作品中看见人性的魅力。也让那些与现实作斗争的理想主义失败者这里看见奋斗的精神,引起人们心底深处的共振。且不仅仅是传记作品,茨威格同样有以探索人物内心为主要线索的小说作品,和数量庞大的诗歌和戏剧作品。读来同样震撼心灵,希望经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大家能够走
进茨威格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赏阅他笔下那些悲剧而伟大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