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练习题
一、单选题
建国初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磨成面粉、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
)
A.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
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
(
)
A.
发展重工业
B.
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C.
培养建设人才
D.
把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以下图片资料,不适合采用的是
(
)
A.
鞍山大型轧钢厂
B.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C.
长春一汽生产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D.
核潜艇待命出发
“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副春联描述的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新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①鞍山大型轧钢厂?
②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④大庆油田投产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
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
B.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初期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
A.
武汉长江大桥
B.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
鞍山钢铁公司
D.
沈阳第一机床厂
1953—1957年,我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如下图)。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1956年,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
工业门类齐全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地区分布均衡
D.
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饱含深情地说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忆往昔,湖北人民在“一五”计划时期创造的佳绩有()
A.
鞍山钢铁公司建成
B.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C.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D.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
1954年9月15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工业战线的劳模王崇伦、农业战线的劳模李顺达、年龄最大的代表齐白石老人、年龄最小的代表青年女工郝建秀等汇聚一堂,他们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是()
A.
筹建新中国
B.
审议“一五”计划
C.
讨论通过新中国首部宪法
D.
建立人民公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起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
)
A.
通过了《共同纲领》
B.
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
公布了“一五计划”
D.
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月4日是全国普法宣传日,2011年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
)
A.
1949年
B.
1953年
C.
1954年
D.
1956年
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
A.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
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
确定了国旗与国歌
D.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事。这次会议是
(
)
A.
中共七大
B.
开国大典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材料二?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与会代表一千多人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什么宪法是“根本大法”?
(2)为什么说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公斤
4公斤
538.3公斤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材料二?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54年11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同志在日记中记录了当天工作交流会的一些相关内容)“(
5)五年计划纲要起草……(a)计划全面性(b)劳动出口……(c)工业速度,增加项目要谨慎,已定可以推迟和不搞的(d)农业计划,如何增加(
e)石油的方针(最薄弱的一环)……”
——摘编自《〈杨尚昆日记〉摘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五年计划”是指第几个五年计划??
?材料三提到了各行业的发展思路,这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基本状况??
国家在实施该“五年计划”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什么行业??
“五年计划”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3-1957年“一五”计划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部门
工业
农业水利
运输交通
文化教育卫生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注:在工业内部,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写出“一五”计划期间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工厂。
根据表格内容,小历认为新中国在“一五”计划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毛泽东的话说明了建国初期我国的重工业严重落后,说明当时我国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当时我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正确。
???????A.本项所述以偏概全,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
B.本项所述旨在改变手工业所有制形式,排除B。
C.本项所述是对于工商业所有制的改造,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
故选D。
2.【答案】A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故A正确。
BC.两项是一五计划的任务,但不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故排除。
D.不是一五计划的任务,故排除。
???????故选A。
3.【答案】D
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BC.据所学知,一五计划(1953-1957年)成就包括鞍山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歼击机、长春一汽生产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D.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是1974年,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切入点为“车轮”“钢水”,由此可知题干春联描述的是“一五”计划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和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故选择A项。
5.【答案】B
结合教材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主要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①②③都是“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故选择B项。
6.【答案】B
“一五”计划期间,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故选择B项。
7.【答案】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我国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这是“一五”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之一,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8.【答案】B
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9.【答案】C
结合所学可知,武汉位于湖北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故选择C项。
10.【答案】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选择C项。
11.【答案】D
【解答】
D.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故D正确。
ABC.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D。
12.【答案】D
本题考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D正确。
ABC.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项出现在1949年,B出现在1950年,C出现在1953年。排除ABC。
故选D。
13.【答案】C
本题考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故排除A。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B正确。
C.1949年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确定了国旗与国歌,故排除C。
D.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排除D。
故选B。
15.【答案】C
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
【解答】
A.1945年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故排除A。
B.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故排除B。
C.根据题干给出的1954年9月可知,这次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正确。
D.1949年9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主要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故排除D。
故选C。
16.【答案】(1)一个国家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2)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以说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7.【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底子差,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实力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抗美援朝的胜利,新兵种的组建,巩固了新生政权,为一五计划提供了稳定的国内环境。土地改革的实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一五计划奠定了物质基础。1954年《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推动了民主法治进程,为一五计划提供了法律保障;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一五计划提供了制度保障;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国内:经济凋散(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状况:经济基础薄弱。行业:重工业。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答案】【小题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或中国一汽)。
【小题2】不正确;新中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