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村落的产生
采集渔猎巢居、穴居、迁徙
原始农业出现
人类开始定居
村落出现
生产力发展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一、村落的产生
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它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古代原始村落主要分布区域示意图
原始村落主要分布区域
被称为“华夏第一村”——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面积达140平方米。
【从迁移到定居】
一、村落的产生
【从半穴居到平地筑屋】
耶莫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前58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有21座房屋,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装饰品和塑像。
【历史纵横】
耶莫遗址中的房屋示意图
【史料阅读】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房屋的正梁)下宇(屋檐),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
材料二:古之为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丘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辞过》
问题:概括中国古人对房屋起源的认识。
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建有住宅、仓廩、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居民的生活依赖于自然界,从事种植、养殖或采伐业等;
聚居规模较小;
自然生长,无规划;
优点:
比较容易供养更大的家庭;
生活更加舒适;
进一步推动社会分工;
有些人能获得财富和权力;
不足:
拥挤、人与牲畜近距离生活;
垃圾和污水处理成为问题
村落的特征:
村落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采集渔猎巢居、穴居、迁徙
原始农业出现
人类开始定居
村落出现
定期交换物品
形成集市
人口聚集
规模扩大
形成集镇
生产力发展
1.集镇的兴起
2.中国古代镇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两宋时,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兴起
元朝时,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时,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汉口镇的兴起
汉口原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紧紧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在此建房造屋,商船也来此停泊,市场开始出现。
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也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霞茶食店、永兴和粮行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
清朝《武昌汉口鸟瞰图》
三、城市的产生
城市被认为是“城”与“市”的结合;
“城”为墙垣围起的区域,主要是政治与军事用途;
“市”则指商品交易场所
1.城市的形成
字形的左半边是两个城楼相对的而立,右半边为是把利刃朝左的斧头形状。
金文的“城”字
早在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诞生了人类最早的城市。
这幅刻在泥版上的城市平面图约绘制于公元前1500年。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城市的布局。在这幅地图的残片上,绘有水道、壕沟、城墙、房屋、公园等。
1.城市的形成
三、城市的产生
2.中国古代的城市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城市
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城遗址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的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遗址,距今6500年即开始有人类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鼎盛。与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陕西石峁遗址共同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2)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中心。
制骨作坊遗址
铸铜作坊遗址
铜器作坊遗址
铜器窖藏坑
铜器窖藏坑
陶器
窖藏坑
陶器作坊遗址
墓葬区
墓葬区
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商朝早中期都城遗址。
城内发现宫殿建筑基址多处,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陶制骨作坊址等。
(3)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4)周朝时,城市营建制度形成
匠人营国(对都城的统筹规划、管理),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南北大道)九纬(东西大道),经涂(南北大道宽度)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量词)。
——《周礼·考工记》
注:
左祖右社: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
夫:为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用来作城市规划的基本面积单位。
问题:上述材料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
元大都平面示意图
太庙
社稷坛
3.西方古代城市的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有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
古代罗马城平面示意图
古代罗马城的地下排水道
3.西方古代城市的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代罗马引水工程示意图
4.中古西欧出现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
德意志商业城市吕贝克城市
平面图(12世纪)
乡村意味着“隔绝和分散”,而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
从经济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农民必须出卖一部分劳动产品,就意味着逐渐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封建主把庄园内的自营地出租,庄园制度解体。
从政治来看,市民反对领主特权,与王权之间保持暂时的结盟关系,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从思想文化来看,大学的建立,罗马法研究的复兴,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城市兴起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资料阅读】
思想交流活跃
强化王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结】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居住区域的扩展
原始
农业
物品
交换
防御、
商贸
村落
出现
集镇
产生
城市
兴起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古埃及:以泥和木材为主,椰子叶铺屋顶
古代中国:北方从穴居发展为地上建筑;南方从巢居到干栏式民居
北美大平原:
圆锥形的帐篷
两河流域:
以粘土和芦苇制成的砖块为主
古罗马: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亚马逊雨林:
圆形的公共居所
古代世界各地的特色民居分布示意图
1.两河流域的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造房
2.古埃及人用木桩搭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
3.古希腊罗马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
后来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最主要特征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块状料(砖、石、土坯)砌成的跨空砌体。除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
3世纪,为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这种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深远。
4.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住圆锥形帐篷
半穴式的民居
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屋顶。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形成我国传统民居的基本模式。
干栏式的民居
一种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人住在上面既可防潮散热,又能防范毒蛇、野兽,下层还可以圈养家畜。
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是由一座座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庭院组成。四合院是以中轴线为核心,两边左右对称的格局。这与中国传统建筑一样,讲究中轴线的建筑做法,而所有的院内主要建筑全部位于中线之上,……,在四合院的结构中: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中国人讲究的长幼尊卑,礼节秩序,全浓缩在这一方建筑中。
——根据梁玉贵《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建筑与文化》整理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
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四合院
山西临县李家山村窑洞
安徽黄山南屏村徽派建筑群
湖南湘西吊脚楼
福建龙岩客家土楼
5.各具特色的中国民居:北方窑洞、四合院;南方徽派建筑、福建土楼
【小结】
村落的产生
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800年
背景:农业的出现
分布: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的长江、黄河和辽河流域
集镇的出现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类型:商业中心、军事重镇、交通枢纽(汉口镇)、
手工业中心(专业分工)
城市的产生
时间: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100年
功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典型代表
中国:以宫殿为中心,政治职能突出,讲究礼制等级
西方:古希腊以神庙为中心;
古罗马有出色的道路系统和排水系统
世界各地的民居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文化习俗、社会组织形态
典型代表
两河流域:黏土和芦苇建造的房屋
古埃及:泥和木材修建的庭院
中国:穴居—地上建筑;巢居—干栏式建筑;
窑洞、四合院、徽派民居、福建土楼
古罗马:以砖、石、木为主要材料;复合式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