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6 18:1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
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下列不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A.
青藏铁路
B.
沈阳飞机制造厂
C.
武汉长江大桥
D.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3年,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山钢铁公司诞生。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C.
“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D.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A.
土地改革取得了极大胜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C.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领导班子
D.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研究文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下图1954年陈嘉庚的“代表当选证书”可以见证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成就是()
A.
确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
结束封建专制制度
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颁布的(?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一五”计划实施
C.
土地改革的进行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大改造的实质()
A.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
个体手工业者互助合作
C.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D.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1955年河北省有两个农民群体进入毛泽东的视线,日理万机的毛泽东甚至为报道这两个农民群体的新闻稿撰写按语。这两个农民群体被毛泽东关注的原因应当是他们()
A.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B.
报名参加抗美援朝
C.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济南市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因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豆腐生产合作社”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A.
土地改革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6.3%,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A.
土地改革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如图为1956年我国公私经济成分比重表。这表明,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B.
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
实行赎买政策
B.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一国两制”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A.
1949年
B.
1952年
C.
1953年
D.
1956年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于(  )
A.
1949年
B.
1954年
C.
1956年
D.
1958年
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
B.
三大改造、中共八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D.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A.
改革开放新时期
B.
文革时期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
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中国现代史上的四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主题,这些主题词排序正确的是
①疯狂年代?
全面内乱?
②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③艰难探索?
曲折发展?
④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A.
①③②④
B.
④③①②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③①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钢铁、煤炭、电力、飞机、坦克、车辆制造等,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三
时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我国粮食产量
20000万吨
17000万吨
14350万吨
14750万吨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2)材料二中局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1960年“左”倾错误使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减少,这期间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分别是什么?1961年粮食产量有所回升,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
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所导致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此历史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3)材料一、材料二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读图回答:
请回答:
①图中谁被称为“党的好干部”?他生前在哪里带领人民艰苦奋斗?
②王进喜和邓稼先分别被誉为什么?
③图中四位先进人物的事迹,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胜利建成,在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雄伟气魄和坚强领导,在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于全国人民的支持,在于一大批有专业水平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的奉献,在于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否则不可能在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的时候建成这样一座在当时堪称世界水平的桥梁。
--2020年(第九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得益于哪一计划?根据材料一,指出武汉长江大桥胜利建成的原因。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国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哟哟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根据材料二,概括屠哟哟能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
材料三: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铁人”“两弹一星”元勋“两弹一星”元勋分别是谁?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材料四:新冠肺炎病毒来势汹汹,致病率极高,传染性极强,传播范围极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4亿人民打响特殊的“战疫”。这次“战役”,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面对危机时,展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次“战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摘编自新华社《述评:这场“战疫”让世界深读中国》(2020年2月25日)
根据材料四,指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战疫”中,中国让世界看到了哪些优势?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材料说明了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故选择D项。
2.【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运营。故选A项。
3.【答案】A
本题考查知识点“一五”计划。切入点为“1953年”“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鞍山钢铁公司”。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故选择A项。
4.【答案】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答案】D
结合教材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选择D。
6.【答案】C
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1954年”“代表当选证书”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陈嘉庚当选为人民代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
7.【答案】B
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是《共同纲领》,故排除A。
B.据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B正确。
C.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关,故排除C。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故排除D。
故选B。
8.【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A.由题干信息“合作化”“公私合营”可知,这与三大改造有关,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走的是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是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A正确。
BCD.三项所述题干无体现。
故选A。
9.【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实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用的是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的,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的是公私合营的方式。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C符合题意。
ABD.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个体手工业者互助合作、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三项是三大改造的方式而非实质,故排除。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故选择C项。
11.【答案】B
本题切入点为“豆腐生产合作社”。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手工业进行改造,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进行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故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符合题意。
13.【答案】A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A.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A正确。
B.本项表述绝对化。故B错误。
C.本项所述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C错误。
D.本项所述图文无体现。故D错误。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根据教材可知,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选择A项。
15.【答案】D
16.【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完成,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D正确。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不符合题意,此时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故A错误。?
B.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B错误。
C.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经济困难,与题干不符,故C错误。
???????故选D。
17.【答案】C
【解答】
C.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故选C。
18.【答案】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严重失误,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我国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1956年;中共八大的时间是1956年;“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1966—1976年,这些事件的时间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9.【答案】D
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特征,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195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在探索中有成功的探索,如中国共产党的八大提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也有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D正确。
ABC.三项时间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0.【答案】D
21.【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2)原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意义: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两次错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22.【答案】(1)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或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
(2)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3.【答案】(1)根据所学可知,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治理灾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人民称颂他为“党的好干部”。
(2)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3)以上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的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永远激励后人。
故答案为:
(1)焦裕禄;兰考。
(2)“铁人”;“两弹元勋”。
(3)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24.【答案】【小题1】一五计划;大批有专业水平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的奉献和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小题2】国家对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视;传统中医药学的巨大成就;科研团队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科学素养;屠呦呦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的精神。
【小题3】“铁人”是王进喜;“两弹元勋”是邓稼先;不畏艰难、乐于奉献;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小题4】中华民族面对危机时,展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担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