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第37课时 文言文阅读(一) 课堂讲本课件—福建省2021届中考语文总复习(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阅读-第37课时 文言文阅读(一) 课堂讲本课件—福建省2021届中考语文总复习(共4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6 13:4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7课时 文言文阅读(一)
目录
考点点拨
02
01
福建考情
03
福建4年中考聚焦
考点点拨
02
·考点1:实词含义
·考点2:断句
年份
题型
分值
已考篇目
涉及考点
2020年
选择题、简答题等
16分
课外:“杨氏者,苻承祖姨也……”,节选自《魏书》
(1) 词语解释(一词多义) 2个;(2) 断句1个;(3) 句子翻译2个;(4) 文意理解。
2017— 2020年福建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
年份
题型
分值
已考篇目
涉及考点
2019年
选择题、简答题等
16分
课内:《虽有嘉肴》,节选自
《礼记》
课外:“师川外甥奉议……”,节选自《与徐甥师川》
(1) 词语解释4个;(2) 断句1个;
(3) 句子翻译2个;(4) 文意理解。
年份
题型
分值
已考篇目
涉及考点
2018年
选择题、简答题等
16分
课标:“伯牙善鼓琴……”,节选自《列子?汤问》
课外:“董源善画……”,节选自《梦溪笔谈》
(1) 词语解释4个;(2) 断句1个;
(3) 句子翻译2个;(4) 写作手法。
年份
题型
分值
已考篇目
涉及考点
2017年
选择题、简答题等
16分
课内:《三峡》,选自《水经注》
课外:“登山里许……”,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1) 词语解释4个;(2) 断句1个;
(3) 句子翻译2个;(4) 文意理解。
考点1:实词含义
【解题方法】
1.由课内推断
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含义时,我们可以运用相关联想,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联系课本中学过的相关文言文实词或语句来推断词义。
典例:【2020?龙岩质检?1分】
会王伦寇淮南 会:____________
点拨:联系课文《 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这里“会”的意思应为“适逢、恰巧遇到”。
·
参考答案:适逢,恰巧遇到
2.从字形推断
很多汉字都是形声字,而形旁大多表义,这对我们推断词义很有帮助。字的形旁如果为“禾”,就可推断其与五谷有关;如果为“贝”,就可推断其与金钱有关;如果为“皿”,就可推断其与器具有关;如果为“系”,就可推断其与捆绑有关;等等。
3.从语境推断
这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具体语境,在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用代入法,检测词义是否正确。
典例: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__________
·
点拨:“走”联系上下文可以判断是“跑”的意思,不然不会“折颈而死”。
参考答案:跑
4.从结构推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主要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基本一致。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根据这个词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进行推断,得出它的意义。
典例:【2020?福州质检?1分】书便大进(  )
点拨:“书”的意思比较多,可作动词,如书写;可作名词,如书本、书信、书法等。这里“书便大进”中的“书”作主语,所以应该解释为“书法”。
参考答案:书法
考点2:断句
【解题方法】
1.借助虚词断句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比较多,其主要作用就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虚词进行断句。
典例:【2020?厦门质检?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B.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C.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D.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点拨:这里“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之地”前面不宜断开。“以”有“用来”的意思,“以”前可以断开。故选C。
参考答案:C
2.借助名词断句
如果句子中两个名词连在一起,它们之间既没有活用情况,也不存在并列、修饰、限定等情况,那么这两个名词之间就可以断开,其中前一个名词作前一句的宾语,后一个名词作后一句的主语。
典例:【2020?泉州质检?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东下/天无纤云/月色奇甚
B.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东下/天无纤云/月色奇甚
C.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东下/天无纤云月色/奇甚
D.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东下/天无纤云月色/奇甚
点拨:“纤云”“月色”两个名词连在一起,中间应该断开。“斜抱郡城”是动宾结构,不宜断开。故B正确。
参考答案:B
3.借助句式断句
(1)借助对偶、排比等整齐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对偶、排比等对称性整句来铺排叙事,议论抒情,这些句式可帮助我们断句。
典例:【2019?三明质检?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B.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C.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D.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点拨:句中有两个“则弗臣也”,是一个对称性的句子。断句比较明显。故C正确。
参考答案:C
(2)借助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反问句等,这些句式可帮助我们断句。
典例:【2020?龙岩质检?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B.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C.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D.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点拨:这里有反问语气,“可乎”前应断开。“武备”与“寇至”不能连在一起,中间应断开。故C正确。
参考答案:C
1
2
03
福建4年中考聚焦
1.【2020?福建?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氏者,苻承祖①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每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云:“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
悴,深恨②其母,谓不供给之。乃启其母曰:“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③于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苻家内外皆号为痴姨。
(节选自《魏书》)
【注】①苻承祖:人名。②恨:埋怨。③舁(yú):抬。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与】
强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
·
·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②【具】
母具以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舟记》)
·
·
详细
具有,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B.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C.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D.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B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2分)
②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3分)
亲戚都来谋求利益,唯独杨氏不想(这样)。
现在我自己什么都不缺,却让姨母如此(贫寒)?
(4)本文杨氏被苻家内外称为“痴姨”,她的“痴”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4分)
示例:①她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②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③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2.【2019?福建?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礼记》)
·
·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
·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诚能如是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令心意不驰走 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味美
反思,反省
这,这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分)
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2分)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