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中学11—12学年(上)八年级第一单元检测题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限:15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岷山(mín) 黔(qián) 雪皑皑(kǎi)
B.瑶民(yáo) 苛捐杂税(kē) 横着心(héng)
C.缀(zhuì) 呜咽(yè) 蜷起来(quán)
D.湿漉漉(lù) 焦灼(zhuó) 踉踉跄跄(liàng)
2.选择正确的一组词语依次填到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______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______了。
⑵他深情地______着那张熟悉的脸,却不由得大吃一惊;由于疾病的______,这位敬爱的首长面容变化多大呵!
A.输送 克服 观察 困扰 B.灌输 克服 注视 折磨
C.贯穿 战胜 望 困惑 D.灌输 战胜 看 折磨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B.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C.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4.选出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
A.《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采用了顺叙方法,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
B.《草》和《〈长征〉节选》均叙述了红军过草地的情景,前文着重表现周副主席,后文着重表现红军的众多领袖。
C.《水浒》中绰号是人物性格或特征最为简明的符号,如不守清规戒律却嫉恶如仇的鲁智深叫“花和尚”,景阳冈打死凶猛的老虎而名震天下的武松叫“打虎将”,敢于反抗却脾气火爆的李逵叫“黑旋风”。
D.律诗共八句,每两句构成一联,全诗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5.课文默写填空(4分,每小题1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⑵风雨侵衣骨更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七律 长征》一诗中运用了夸张修辞的一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⑷《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⑴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
⑵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
⑶奇伟的景象。( )
⑷甜美、畅快地入睡。( )
7.口语交际 当一次主持人
某校八年级学生拟开展一次“诵读中华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的主题班会,班长特邀你做主持人,要求你准备好一段开场白,必须引用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能运用比喻或排比修辞。(4分)
8.材料探究。(4分)
材料一:最近,红色歌曲在一些地方特别是革命老区发轫,一股学唱“红歌”的热潮开始席卷大江南北,并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有人开始撰文倡导“重温红色经典,学唱红色歌曲”,期望“红歌”在全国各地热起来。
材料二: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县将军公园等处的多处红色旅游景点遭到人为的破坏。
记者在将军园看到,位于景区内的肖华和陈奇涵将军纪念亭,各个柱子上到处都信笔涂鸦,刻满了许多名字,每个字都入木三分,使得原本美观的柱子斑斑驳驳,而这位老兄写的“×××到此一游”虽经工作人员几层油漆的涂掩,还是清晰可见。
谈谈你的探究结果:
二、现代文阅读(48分)
(一)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9.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何会“忽然醒来” 为何“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分)
10.本段文字既说“寂静”又写出许多声响,对这种写法的正确理解应是( )。(3分)
A.前后矛盾 B.以动写静 C.静中有动 D.动中有静
11.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红军战士却能欣赏“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又能用耳朵来欣赏那“不可捉摸的声响”。对此,你有何感想 (3分)
12.本段文字按触觉、视觉、听觉可分为三个层次,试用“‖”在文中标出。(3分)
(二)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8分)
不灭的星辰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
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
断炊了。
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态: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正倒在“路”旁。
“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拍一个战士的肩胛。“首长,走,走不动了。”那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
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当他伟岸的身影渐渐消融在寒雾里,一个战士捧着青稞饼,眼窝里闪着泪的波光,问:“他是谁啊?”“不知道,有点儿面熟。”另一个战士啃了一口青稞饼,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嗯!”
……
进入草地第七天了。
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借着马灯微黄的光亮,摊开一幅军事地图。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一个烈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您。”
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他抑制着内心的悲恸,久久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好呢?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就是历史啊!他站起身来,遥望茫茫夜野,缓缓的,摘下了嵌着红星的军帽。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
13.“一支带有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句中“神奇的土地”怎样理解?(3分)
14.文中的“他”是谁?从哪几件事可以看出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战士同甘共苦并关心革命战士?(5分)
15.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4分)
⑴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⑵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16.“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17.概括文章的主旨。(3分)
(三)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8分)
军号声声
⑴“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⑵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⑶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⑷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一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⑸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⑹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⑺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⑻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⑼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⑽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⑾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⑿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⒀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⒁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
⒂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⒃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文/高军,有删改)
18.联系全文思考,标题“军号声声”有什么含义?(3分)
19.从全文看,③~⑾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3分)
20.“我”小时候,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而二十年后,依然是这把军号,为什么能听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21.第⒀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分)
2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揣摩一下为什么选文第⒀段采用B句。(3分)
A、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军号声。
B、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
23.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了老人与军号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周围几个老人的表现?(3分)
三、作文(50分)
24.生活中,总会碰上形形色色的人,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某一天或者某一刻,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意外的相遇都会在不经意间荡起你心中的涟漪,激起你生命的震撼。那可能是一种温暖绵软的感觉,你可能会舌尖甜甜,嘴角翘翘,忍不住,想笑;也可能是一种略微潮湿的感觉,伴着一丝酸涩或刺痛,难以自抑地,想哭。那正是生命拔节的声音,你长大了!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或“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①贴近生活,关注内心,言之有物。
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写清楚。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200字
400字
600字
800字
参 考 答 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A 2.B 3.B 4.C
5.⑴金沙水拍云崖暖 ⑵野菜充饥志越坚 ⑶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⑷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6.⑴澎湃 ⑵绝壁 ⑶奇观 ⑷酣然入梦
7.(示例)同学们:大家好(称呼问候1分)!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引用名言1分) 。诵读中华经典如春风细雨,滋润我们的心田;诵读中华经典如好花常在,点缀我们的生活(运用修辞1分)。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肩并肩,一起徜徉书的海洋吧(号召祈愿1分)!
8.(示例)人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各种形式的怀念革命历史的活动风靡全国,对人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但是有些地方流于形式,未能真正重视历史、保护革命遗迹,更未能继承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
二、现代文阅读(48分)
(一)《老山界》节选
9.冻醒了或是饿醒了等等;因为太疲劳,所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0.B
11.要点:①感受到红军战土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联系自身实际谈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红军精神。
12.半夜里面……睡不着。‖天上……像一口井。‖上边……睡着了。
(二)不灭的星辰
13.迷蒙的草地,寒雾笼罩,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根本无路可走。写出了红军行进中难以生存的恶劣环境。
14.主席。①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小块平时攒下的青稞饼;②宿营时,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③他的马让腿伤化脓的同志骑,自己艰难地走着;④见两名战士倒下,他奔过去,掏出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
15.⑴神态、动作、语言描写;⑵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16.中国革命在艰难行进,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们为解放事业而流血牺牲,但他们的精神不朽,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永放光辉,同时抒发了作者对革命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
17.故事反映了长征中红军的艰苦生活,歌颂了领袖与战士的阶级友爱,赞扬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意近即可)
(三)军号声声
18.①军号所发出的声音;②死去的战友精神永存;③老人对战友绵延不绝的怀念。(共3分)
19.插叙,交代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的原因,突出(丰富)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或补充交代老人的情况)。(答出“插叙”1分,答出作用2分,共3分)
20.示例:小时候,不能体会老人的情感,以为是听军号发出的声音。二十年后,我理解了老人对战友的怀念之情,听到的是老人的心声。(答出“小时候听不到的原因”1分,答出“二十年后能听到的原因”2分,共3分)
21.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老人因有人关注他的军号而惊喜的心情。(答出“比喻”1分,答出作用2分,共3分)
22.因为B句把描摩军号声音的特征的内容独立出来,有强调的作用,充分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情感的理解与尊重。(指明“强调”即可,3分)
23.将周围几个老人与“我”进行对比,反衬“我”能理解老人的情感的可贵。(答出“对比”或“映衬”“反衬”1分,答出其作用2分)
三、作文(50分)
参照十堰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命题人:上津中学语文组 阮班淼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O-----------------O----------------- 密----------------- O----------------- 封 ----------------- O------------------ 线------------------O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