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万宁附中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100分 )
第Ⅰ卷(选择题 共 78分)
本卷有26小题,每小题3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
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 B.云南元谋县 C.浙江余姚市 D.山东大汶口
2、“距今约七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3、“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9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这是祭拜
A.蚩尤B.炎帝C.黄帝D.大禹
4、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 D.开始实行分封制
5、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6、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
A.井田制B.分封制C.均田制D.郡县制
7、商鞅在变法中“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这反映出
A.国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B.宗法礼乐制已经瓦解
C.贵族政治正在逐渐被取代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
8、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周公……立七十一国” D.“烽火戏诸侯”.
9、现在的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些名称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到
A.商朝的内外服制 B. 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10、在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称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礼乐制度C.郡县制D.宗法制
1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这反映出西周
A.分封制有分裂割据的隐患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分封制具有开疆拓土作用 D.周天子是天下各族的大宗
12、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A.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13、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 B.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C.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D.战国时周天子无法控制诸侯
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15、“依法治国”是政治民主化的标志之一,“以德治国”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表现之一。最早提出与“以德治国”相似的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17、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 都江堰C. 漕渠D. 白渠
19、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
A.树立皇帝权威 B.重视选拔人才 C.削弱贵族势力 D.推崇儒家思想
20、《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改善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
C.沉重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D.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21、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请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汉武帝此举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大反腐力度 C.削弱宰相权力 D.缓解皇族矛盾
22、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反敝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以上主张
A.体现了儒家建立礼乐文明社会的时代追求 B.反映了道家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表露出法家思想家维护专制政权的政治诉求 D.贯穿着墨家思想家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23、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4、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A.世禄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2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 D.世袭制
26、《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第Ⅱ卷非选择题(22分)
(本卷有2小题,其中27小题12分,28小题10分,共22分。)
27、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于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
天王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
材料三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摘编自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请思考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铁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像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摘编自沈联涛《外儒内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 78分)
本卷有26小题,每小题3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5BBCAB 6-10ACABD 11-15AACCA 16-20ACBBC 21-26ADBCCC
第Ⅱ卷非选择题(22分)
(本卷有2小题,其中27小题12分,28小题10分,共22分。)
27.答案:⑴分封制(1分);宗法制(1分);嫡长子继承制(2分)。
(2)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2分)。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4分)。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分)。
28.【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6分,任答3点记6分)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