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3份,授课、说课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3份,授课、说课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5 16:23:24

文档简介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阐述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教学重点阐述
通过对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及国际法的学习,能够掌握欧洲近代政治文明的进程。
3.教学难点阐述
通过对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及国际法的的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国际法的产生对欧洲各国、对世界的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民族国家对国际法产生的推动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在必修课程中较少涉及,民族国家和国际法对学生来说属于全新内容,这部分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太远,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产生共鸣。本课教材的内容涉及较多学术理论性的介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材所用史料时间,对学生时空观念的要求较高。教材内容专业性太强,更多的是学术理论性的介绍,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
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大致为
:“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史料分析——互动探究——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媒体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PPT)
2.
传统板书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结合相关文字和图片史料从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的认同感等方面,分析近代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理解近代民族国家与古代以来传统的帝国、王国不同,提高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利用图表及文字资料等有效信息,通过问题探究,学生交流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对中的问题和启示进行探究交流认识国际法的形成,通过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的背景和相关法律条文的学习,理解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通过相关史料分析,认识外交制度的建立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作用。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材“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梳理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历程,提高历史时空观念;结合相关史料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认识《国联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加深对20世纪国际法的理解。结合相关文字和图片史料合作探究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加深对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状况的认识,提升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国际关系的法制精神,并与个人实际相结合,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制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板书设计
第11课: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及国际法
副板书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三,20
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思考问题导入
请同学们看教皇加冕图和资料:“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请学生思考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学生回答:重视宗教身份,国家公民身份意识淡薄。
教师:我来系统总结一下刚刚同学们所说:这段话表现出当时的人们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薄。在意识形态乃至社会领域,却是统一由基督教会所统治、支配,形成一个统一体——基督教世界。
那同学们,现在欧洲人还会这样称自己吗?不会了,是不是?那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学习,出示标题目录页。
第11课: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及国际法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三,20
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
1、专制王权国家形成的原因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得出认识:
(1)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2)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专制王权国家形成的表现
历史地图与人物探究:
通过直观的近代西方历史地图和英法两国国王的简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专制王权国家形成的表现。
17世纪的欧洲地图
教师总结专职王权国家的特点:国王往往就是国家,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教师提问:根据专制王权国家的特点同学们觉得这样的国家,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版图随时变化,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松散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到位,那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我们接着来探究。
探究二:教师展示民族国家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概念:近代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背景:教师在PPT上展示相关背景
公元1000年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及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新兴的城市力量希望借助王权伸张自己的意愿,希望国家统一,改变封建割据的局面。王权高举着正在形成的民族代言人的旗帜,不断强大,他们对内抗衡封建领地贵族,对外伸张民族利益。在这一过程中,马丁路德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各国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欧洲国家形态——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1,产生的条件:教师出示相关史料带领学生分析总结
材料一: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向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王权的扩张与政治统一的加强
材料二: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
“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增强
材料三:
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建立,封建割据势力被逐渐削弱。
法语作为民族语言被推广。从13世纪开始,对法语的赞美之词便不绝于书,例如: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最为甜美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丽、最雅致、最高贵的语言等等。到了15世纪中叶,法语逐渐从北方到南部被广为使用。
15世纪的英国已有50万以上的人有英语的识读能力。伴随语言发展的是民族文化的繁荣,莎士比亚经典的戏剧文学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骄傲。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统一市场的形成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发展。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归纳总结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1)基督教势力的衰弱和民族认同观念的兴起,民族语言地位上升;
(2)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补充:教师出示PPT,小组讨论: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民族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合理权益的维护。”
还有人说:“民族主义是在长期的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人们对本民族和异民族的一种情感、态度,是对本民族的一种体认、爱护和对异民族的一种疏远、排斥,是一种把本民族的利益放在一个至上的位置,愿为本民族利益奋斗、牺牲的精神。这种情感态度或精神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言论、思想或者一些社会行动等形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树立学生的种族平等观念。
2、民族国家与专制王权国家的不同点
问题探究:民族国家与专制王权国家的不同点。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绘制表格,比较民族国家与专制王权国家的不同。学生根据该部分学习内容,总结归纳,自主完成,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评价补充,共同完成学习内容。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国王往往就是国家,
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
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
改变
(1)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族群组成
(2)主权独立
(3)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
文化、语言或体制
设计意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需要学生理解近代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变以及民族国家的特点,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通过历史人物简介和相关图片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历史,强化历史理解能力。同时结合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逻辑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问题探究:随着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互相点评,生成新知。
过渡: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的主权意识增强,主权国家成为国际交往的主体,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需要相应的规则和秩序,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导入学习任务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国际法的形成原因: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认识:
1、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解释史事:指导学生制作大事年表,解释国际法形成中的文件。
1、奠定国际法的基础:1625年荷兰人格老秀斯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
教师展示材料: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
——【荷兰】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条约的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2、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视频展示:播放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相关视频。
教师结合视频进行背景介绍:宗教改革后,欧洲形成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的对立。1618年德意志内战爆发。欧洲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目的纷纷卷入战争。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及俄国支持德意志新教联盟,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廷支持天主教联盟。战争很快演变成为全欧洲的国际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十年之久。1648年10月24日签订条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设计意图:《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学生非常陌生,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视频资料增加相关背景介绍,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制定有更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理解《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师展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相关条款:
(各国)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
?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问题探究:《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对国际法有什么贡献?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总结《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对国际法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设计意图:通过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相关内容的分析,对条约有更直观的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从中概括《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国际法的形式宣布了每个国家的独立、平等,条约必须遵守。
(三)外交制度的建立
教师提问:什么是外交?
概念: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与他国或者多国的交往活动。外交自古有之,近现代外交一般认为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1
、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2
、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知识拓展: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建立起来。第一等级是大使和教皇使节或教廷大使,他们被认为具有“代表”的特性;特使、常驻公使和代办分别构成第二、第三和第四等级。另外,还明确规定,在国际关系中,主权者或国家自封的头衔要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
设计意图:通过对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的介绍,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学生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外交制度。
史料探究:结合史料分析外交制度的建立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就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传统,现代外交通过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驻大使或特别使团等,领导人访问,参加国际活动,用谈判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国与国之间,或者多国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关系。
????????????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材料二: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另外,国际社会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外交制度的建立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的作用: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外交制度的发展使国际法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国际法规的制定,维护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外交制度对于高中学生接触较少,缺乏相关知识积累,学生理解存在难度,在缺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很难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因此在分析外交制度的建立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时,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设置问题,层层推进。
导入学习任务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制作图表、概括史事:结合教材概括总结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后
苏联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战后
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国联,1928年签订非战公约
1945年6月
《联合国宪章》
二战后
国际法进一步发展,领域大大扩大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教材的时间脉络比较清晰,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概括总结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历程,完成表格,提高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二)史料研习、合作探究:对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认识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
学生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学生互评,补充完善,谈谈对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认识
作用:有利于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各国交往,处理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存在的问题:国联被英法控制,没有美国,苏联很晚加入,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国际联盟盟约》和《非战公约》中的相关条款,深化学生对一战后国际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形成对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认识。学生小组讨论,互相点评,补充完善,得出认识。
(三)史料研习:《联合国宪章》的意义
教师展示材料: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做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形成认识: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教师提问:1,二战后国际法是如何发展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材料一: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
材料二:
考虑到达成这些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材料三:1982年4月30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以130票赞成、4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被誉为当今世界“海洋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
下简称《公约》)。美国是四个反对国之一。《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生效,迄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67个缔约方(含欧盟),而美国仍未加入。
材料四: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6月1日在白宫表示,《巴黎协定》让美国处于不利位置,而让其他国家受益。美国将重新开启谈判,寻求达成一份对美国公平的协议。“即日起,美国将停止落实不具有约束力的《巴黎协定》。?
——人民网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谈谈对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状况的认识
学生观点总结:
积极方面,二战后国际法数量不断增多,领域大大扩大,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足之处,国际法的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
设计意图:利用文字和图片材料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二战后国际法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结合美国拒绝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17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帮助学生认识到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加深学生对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状况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探究2:通过本课学习,谈谈对你个人生活和自身成长有哪些启示?
要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日常矛盾,反对武力解决;要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热爱国家;要遵守规则和法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赢得安定生活和良好成长环境。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总结,在学生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国际法的发展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国际关系的法制精神,提升家国情怀。学生结合自身成长谈本课学习,使所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课堂小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所学,重申重点
课堂练习:1、基础知识巩固
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的特点包括:B
①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族群组成
②主权独立
③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④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教师分析:本题使用排除法,③是专制王权国家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材料分析:
材料一: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各级学校中,宗教神学占主导地位,学校与生活脱节。18世纪后期,随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许多学者积极倡导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教育体制,在他们的推动下,产生了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主张由民族国家兴办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注重通过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具有民族意识的民族国家公民。
摘编自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二:
教育救国思潮的发展脉络是与中国近代社会救亡图存的主题相一致的。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民族危机愈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愈高,教育救国的思潮就愈为高涨。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从“睁眼看世界”、到“变器不变道”、再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从知识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心理层次,教育救国论者在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对“教育救国”内涵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教育救国论者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教育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与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潮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教师分析:提取关键信息,找准关键点,语言凝练。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民族国家纷纷建立,与教会进行争夺教育权的斗争;部分学者的积极推动;社会的需要。
(2)不同之处:近代西方由民族国家兴办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目的是培养民族国家公民;而中国教育救国思潮与社会救亡图存的主题相一致,目的是争取民族独立。
原因:西方:16世纪至18世纪前期,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手中,宗教神学占主导地位;王权与教权矛盾突出,争取世俗教育是主要任务。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人士的推动。
教学反思:
优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对学生来说属于全新内容,所教授知识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太远,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注重背景知识和史料的补充和运用,通过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不足:针对这种专业性强的课程,主要以讲解为主,但是容易导致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注意力不集中,PPT图片还是应该多一些,并且安排一些角色扮演环节,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共45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思考与讨论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生活
教皇加冕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学习目标:
1、
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知道其形成的大致因素与特征。
2、掌握近代国际关系的跨度与大致演进脉络,了解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状况。
3、理解影响国际法的主要因素,分析国际法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
4、形成自己关于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有关认识。
目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20
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国际法的载体与基础——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
1、专制王权国家形成的原因
(1)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2)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专制王权国家形成的表现
(1)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人物简介
亨利八世(1491—1547)是都铎王朝第二任君主,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国王。
16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要求离婚另娶新皇后,教皇不予批准,双方闹翻,亨利八世被教皇驱逐出教,他在教会的支持下,推行宗教改革,宣布英国脱离罗马教皇管辖,建立了由国家政权控制的,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路易十四
人物简介
路易十四(1638—1715)自号太阳王,是波旁
王朝的法国国王,在位长达72年,路易十四在法国
建立了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王国。
1661年他在巴黎西郊修建凡尔赛宫把大贵族集
中在凡尔赛宫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
他的周围,以此强化法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
决策权。他建立起的这一绝对君主制一直持续到
法国大革命时期。
专制王权国家形成的表现
十七世纪欧洲地图
专制王权国家的特点
国王往往就是国家,
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什么是民族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概念
公元1000年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及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新兴的城市力量希望借助王权伸张自己的意愿,希望国家统一,改变封建割据的局面。
王权高举着正在形成的民族代言人的旗帜,不断强大,他们对内抗衡封建领地贵族,对外伸张民族利益。
在这一过程中,马丁路德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各国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欧洲国家形态——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向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九十五条论纲
王权的扩张与政治统一的加强
材料二:
贞德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女英雄贞德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
“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增强
材料一:
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建立,封建割据势力被逐渐削弱。
法语作为民族语言被推广。从13世纪开始,对法语的赞美之词便不绝于书,例如: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最为甜美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丽、最雅致、最高贵的语言等等。到了15世纪中叶,法语逐渐从北方到南部被广为使用。
15世纪的英国已有50万以上的人有英语的识读能力。伴随语言发展的是民族文化的繁荣,莎士比亚经典的戏剧文学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骄傲。
统一市场的形成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发展。
材料三:
英法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16年,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王联姻不仅不能解决长治久安问题,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继承权争夺和战争。民族女英雄贞德姑娘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了,国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由此封建君主政体演变成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王权进一步加强了。战后的英国,在经历了一段内部的政治纷争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过程
“民族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合理权益的维护。”
还有人说:“民族主义是在长期的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人们对本民族和异民族的一种情感、态度,是对本民族的一种体认、爱护和对异民族的一种疏远、排斥,是一种把本民族的利益放在一个至上的位置,愿为本民族利益奋斗、牺牲的精神。这种情感态度或精神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言论、思想或者一些社会行动等形式表现出来。”
你怎么认识民族主义?
提示:正确区分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与专制王权国家的不同点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3)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
文化、语言或体制
(2)主权独立
(1)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族群组成
国王往往就是国家,
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
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
改变
民族国家的出现,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国际法应运而生。
国际法的产生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国际法的概念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以区别于国际私法或法律冲突,后者处理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内法之间的差异。国际法也与国内法截然不同,国内法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它调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及其他法律实体的行为。
国际法是指若干国家参与制定或者国际公认的、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1、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
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一国际法的形成原因
(二)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1、奠定国际法的基础:
1625年荷兰人格老秀斯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
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
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
当然属于君主。
——【荷兰】格老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
阅读材料,说一说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条约的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背景介绍
宗教改革后,欧洲形成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的对立。1618年德意志内战爆发。欧洲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目的纷纷卷入战争。
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及俄国支持德意志新教联盟,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廷支持天主教联盟。战争很快演变成为全欧洲的国际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十年之久。1648年10月24日签订条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各国)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
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
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
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
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以国际法的形式宣布了每个国家的独立、平等;条约必须遵守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相关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对国际法的贡献
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外交制度的建立
外交的概念
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与他国或者多国的交往活动。外交自古有之,近现代外交一般认为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三)外交制度的建立
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建立起来。第一等级是大使和教皇使节或教廷大使,他们被认为具有“代表”的特性;特使、常驻公使和代办分别构成第二、第三和第四等级。另外,还明确规定,在国际关系中,主权者或国家自封的头衔要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
1
、17世纪
2
、1815年
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材料一:中国古代就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传统,现代外交通过
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驻大使或特别使团等,领导人访问,
参加国际活动,用谈判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国与国之间,或者
多国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关系。——《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材料二: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
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另外,国际社会还签订了
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史料探究
结合史料分析外交制度的建立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结合教材概括总结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后
一战后
1945年6月
二战后
苏联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
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国联,1928年签订
非战公约
《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进一步发展,领域大大扩大
材料一: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
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
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
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
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非战公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认识
作用:有利于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各国交往,处理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存在的问题:国联被英法控制,没有美国,苏联很晚加入,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
合作探究:对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认识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做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宪章》的意义
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
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二战后国际法是如何发展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完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2010年联合国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会场
材料一: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  考虑到达成这些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材料二:
积极方面:二战后国际法数量不断增多,领域大大扩大,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足之处:国际法的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
通过本课学习,谈谈对你个人生活和自身成长有哪些启示?
要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日常矛盾,反对武力解决;要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热爱国家;要遵守规则和法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赢得安定生活和良好成长环境。
知识回顾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国际法的形成
外交制度的建立
《战争与和平法》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20世纪国际法
的发展
相互促进
课堂练习:1、基础知识巩固
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的特点包括:
①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族群组成
②主权独立
③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④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B
材料分析:
材料一: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各级学校中,宗教神学占主导地位,学校与生活脱节。18世纪后期,随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许多学者积极倡导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教育体制,在他们的推动下,产生了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主张由民族国家兴办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注重通过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具有民族意识的民族国家公民。
摘编自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二:
教育救国思潮的发展脉络是与中国近代社会救亡图存的主题相一致的。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民族危机愈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愈高,教育救国的思潮就愈为高涨。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从“睁眼看世界”、到“变器不变道”、再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从知识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心理层次,教育救国论者在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对“教育救国”内涵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教育救国论者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教育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与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潮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解析:(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民族国家纷纷建立,与教会进行争夺教育权的斗争;部分学者的积极推动;社会的需要。
(2)不同之处:近代西方由民族国家兴办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目的是培养民族国家公民;而中国教育救国思潮与社会救亡图存的主题相一致,目的是争取民族独立。
原因:西方:16世纪至18世纪前期,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手中,宗教神学占主导地位;王权与教权矛盾突出,争取世俗教育是主要任务。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人士的推动。
材料分析:
材料一: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各级学校中,宗教神学占主导地位,学校与生活脱节。18世纪后期,随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许多学者积极倡导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教育体制,在他们的推动下,产生了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主张由民族国家兴办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注重通过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具有民族意识的民族国家公民。
摘编自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二:
教育救国思潮的发展脉络是与中国近代社会救亡图存的主题相一致的。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民族危机愈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愈高,教育救国的思潮就愈为高涨。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从“睁眼看世界”、到“变器不变道”、再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从知识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心理层次,教育救国论者在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对“教育救国”内涵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教育救国论者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课后作业:
探究中国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论述
请同学们课下认真复习,完成作业(共21张PPT)
——————说课稿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目录
Contents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01、
03、
02、
05、
教学过程
04、
06、
板书设计
07、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1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本单元包括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三课内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课上承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下启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进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逐渐形成,为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提供借鉴。本课教材共分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和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三部分。从专制王权国家到近代民族国家,以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背景介绍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理解外交制度的建立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最后具体介绍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各部分之间层层递进,具有逻辑性和体系性。
本课教学内容在必修课程中较少涉及,民族国家和国际法对学生来说属于全新内容,这部分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太远,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产生共鸣。本课教材的内容涉及较多学术理论性的介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材所用史料时间,对学生时空观念的要求较高。教材内容专业性太强,更多的是学术理论性的介绍,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结合相关文字和图片史料从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的认同感等方面,分析近代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理解近代民族国家与古代以来传统的帝国、王国不同,提高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利用图表及文字资料等有效信息,通过问题探究,学生交流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对中的问题和启示进行探究交流认识国际法的形成,通过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的背景和相关法律条文的学习,理解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通过相关史料分析,认识外交制度的建立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作用。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材“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梳理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历程,提高历史时空观念;结合相关史料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认识《国联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加深对20世纪国际法的理解。结合相关文字和图片史料合作探究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加深对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状况的认识,提升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国际关系的法制精神,并与个人实际相结合,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制意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梳理民族国家和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国家的概念、概括国际法的形成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史料分析法
图片分析法
标题
Enter
the
title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教学过程·教学结构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总结与启示
课堂小结与练习
教学过程——导入
图片导入和名言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总结出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特征。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总结出专制王权的特点。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1
2
引导学生阅读以上史料,小组讨论总结得出西方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Click
here
to
enter
the
text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比较民族国家与专制王权国家的不同点,加深学生对二者特点的印象。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以及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条约有更直观的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从中概括《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国际法的形式宣布了每个国家的独立、平等,条约必须遵守。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以及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条约有更直观的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从中概括《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国际法的形式宣布了每个国家的独立、平等,条约必须遵守。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教材的时间脉络比较清晰,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概括总结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历程,完成表格,提高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图:这一部分教材的时间脉络比较清晰,有意识的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文字和图片材料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二战后国际法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结合美国拒绝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17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帮助学生认识到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加深学生对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状况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谈谈对你个人生活和自身成长有哪些启示?
要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日常矛盾,反对武力解决;要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热爱国家;要遵守规则和法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赢得安定生活和良好成长环境。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国际关系的法制精神,并与个人实际相结合,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制意识。
教学过程——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以及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条约有更直观的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从中概括《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国际法的形式宣布了每个国家的独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对学生来说属于全新内容,所教授知识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太远,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注重背景知识和史料的补充和运用,通过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不足:针对这种专业性强的课程,主要以讲解为主,但是容易导致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注意力不集中,PPT图片还是应该多一些,并且安排一些角色扮演环节,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
感谢聆听,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