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5 19:4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历史
题目:《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说明
本节课我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采用板块教学,将课堂设计为“天国梦兴”、“天国梦筑”、“天国梦断”、“天国梦思”四个板块,制作PPT课件,运用文字、图片、图表等材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通过这些有吸引力并具概括性的标题,层层深化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分组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理解掌握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学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讲述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它既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上承上一课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思考和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史学素养,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和《天王府模型》等图片,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引导学生解读历史文献,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
  (4)通过组织学生尝试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2)多难的民族产生雄健的精神。近代中国农民阶级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压迫,毅然举起太平天国的大旗展开斗争,铸就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因为没有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运动,我们回忆一下有哪些朝代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下灭亡的?(秦、元朝、明朝)。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社会之后,农民运动呈现了哪些新特点?他们的历史作用又是什么?
展示一组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最后定格在“太平天国钱币”,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其独特之处并谈看法。
  19世纪中期,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在建立人间“太平天国”理想的指引下,进行了一场延续了14年,席卷了18个省,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的农民运动。那么,引发这场运动的原因有哪些、它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失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场农民运动的“天国梦”。
设计意图:
(1)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运动》的主题曲中,展示一组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营造开展教学的氛围,创设学习的情境。
(2)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尤其是历史人物的图片,其中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所接触,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3)图片的最后定格在“太平天国钱币”,引导学生观察钱币,找出其中的独特之处,并就找到的独特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为后面的教学设计作铺垫。
  第一篇章 天国梦兴
  作为与清朝相对立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是如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根据表格,小组讨论列举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大事件。
教师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地讲解。
19世纪中期,中国农民为何幻想着构建太平盛世,人间天国?同学们看下面的四则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四则材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诱因: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条件:洪秀全创拜上帝会,组织舆论准备。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全盛到失败的过程,落实知识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
(2)展示历史材料,进行史料教学,引导学生解读材料,进而落实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原因的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太平填过运动的爆发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渗透唯物史观教育。
过渡: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至此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政府相对立的农民政权。
我们常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管理自己的半壁江山?
对内: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对外: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第二篇章 天国梦筑
  出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思考:太平天国政权先后颁布了两个建国方案,最终却为何未能实现建立太平盛世、人间天国的理想?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设问:如果你是当时的农民,你更青睐于哪一方案?如果你是民族资本家,你更青睐于哪一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时补充下列史料,通过讨论完成表格。
由于脱离实际,缺乏实施的条件,这两个纲领都最终都无果而终。
设计意图: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学生一种思考的方法和角度,引导学生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两个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的建国方案入手,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让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纲领,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第三篇章 天国梦断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何以乐极悲生,突然反生内讧,最终葬送大好形势?
  出示几则材料和展示一组图片,说明由于纲领文件不科学、坚强核心难形成、指导思想不先进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观原因)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原因),所以,太平天国运动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第四篇章 天国梦思
  出示三则材料,根据材料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
  历史影响: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影响了后来的民主革命运动。
  出示六则材料,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简单评价和认识。
  设计意图:
(1)通过大量材料的使用和解读,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2)通过提供古今中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的看法,也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结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尝试去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3)在学生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始终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
  课后作业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有人称之为“伟大的农民革命”,有人却坚持称其为“洪杨之乱”。结合本课的学习,课后写出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通过上网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总结提升: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回望历史,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精神、探索精神不断的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该向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祝愿大家持之以恒,梦想成真!
设计意图:
提供习总书记的话和十六个字,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去仔细品味习总书记的话和十六个字的深刻含义,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1、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给学生。2、能不讲的就不讲,教师要敢于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训练学生多提问题。4、同时注意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学情分析存在不足,主要是低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期待;教师的语言略显苍白,不甚生动;教学设计还是有些偏重形式,而对内容的挖掘深度有些欠缺。比如:怎样保证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能够实现观点在交流碰撞之后的思维、思想上的倍增效应,这方面做的不足;如何化繁就简,课前的教学设计没有涉及。
另外,当前史学家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观点不一,学生对这场农民运动的定位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