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案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授课班级
高二年级
授课时间
45分钟
课型
讲授新课
课标要求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第2课。本课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其拓展与延伸。
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后所引发全球流动性,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一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的学习,对中外历史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已初步具备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与探究能力。可以比较好的整体分析本课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本课比较感兴趣。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新航路的开辟也是重点,学生对此有较深刻的印象,对于事物物种交流比较感兴趣,值得拓展的空间很大。
教学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历史影响。培养从历史资料中搜集有效材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利用地图、图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结合现实,并寻找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食物物种对人类的重大意义,积极学习,热爱生活。
重点
难点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历史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新课
导入
教师出示西红柿、玉米、番薯、土豆的图片,提出疑问:这些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那么我们知道它们的来源吗?
同学们思考西红柿、番薯、玉米、土豆传入中国的原因?
学生回答:新航路的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进而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新课
讲授
美洲物种的外传
教师出示《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一)粮食作物的传播
1、16世纪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
2、明朝时期玉米马铃薯甘薯传入中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的过程与影响,以中国为例,讲述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后,对中国农业产量、农产品结构、人口增长和国人饮食习惯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二)蔬菜的传播
1、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明朝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
2、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国家。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让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片,自主学习,归纳出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并填表。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教师出示四则材料,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归纳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
克罗斯比将其称为“
哥伦布大交换”,
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相信,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查尔斯·曼恩著《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三
“如果农业和资本主义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跨越”的话,那么或许我们应该在两者之间再增加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全球贸易,大约出现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不均衡是全球贸易的重要推动力,
它导致食糖、烟草、香料和资金在各个地区之间流动。
没有全球贸易,
就没有资本主义;
没有资本主义,
就没有工业革命——
至少工业革命会改头换面。”
——安德鲁·玛尔.著《BBC世界史》
材料四
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学生讨论结束后,发表各自看法。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有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是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指导学生学会看地图,从地图和图例中寻找有效信息,借助具体的图像认识事物物种的交流。
利用课本资料,探究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的影响。
利用教材历史纵横和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填表帮助记忆。
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学会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并引导学生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有关内容。联系旧知,生成新知。教师结合学习聚焦中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落实教材重点知识。
课堂
总结
指导学生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单,并进行知识小结,强化教材学习聚焦中的内容,落实课本重点知识。
新航路
开辟的
食物物
种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整理,重难点突出,简明扼要便于记忆
拓展
提高
15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饥荒。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
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摩尔根称赞玉来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种谷物,种植玉米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极为巨大。
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命运?
联系旧知
拓展提高
1
/
5(共18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说课
课标要求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学目标
四、
重点难点
五、
教学过程
七、
教学方法
六、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一、
课标要求
03
本课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第2课。本课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其拓展与延伸。
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后所引发全球流动性,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
教材分析
04
学习状况
高一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的学习,对中外历史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已初步具备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与探究能力。可以比较好的整体分析本课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学生情况
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本课比较感兴趣。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新航路的开辟也是重点,学生对此有较深刻的印象,对于事物物种交流比较感兴趣,值得拓展的空间很大。
三、
学情分析
05
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06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历史影响。培养从历史资料中搜集有效材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利用地图、图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结合现实,并寻找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食物物种对人类的重大意义,积极学习,热爱生活。
重点
难点
关键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图片的观察,概括出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历史影响
五、
重点难点
07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历史影响
三段式教学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六、
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
因材施教
启发引导
08
导入新课
(2分钟)
自主学习
(5分钟)
合作讨论(15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出示目标(2分钟)
探究学习(10分钟)
课堂总结(3分钟)
七、
教学过程
1
2
3
4
5
6
7
09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导入新课
10
课件上出示西红柿、玉米、番薯、土豆的图片,师提出疑问:这些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那么我们知道它们的来源吗?
同学们思考西红柿、番薯、玉米、土豆传入中国的原因?
学生回答:新航路的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新课讲授
11
回顾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出示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示意图,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美洲物种的外传。
粮食作物的传播
1、16世纪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
2、明朝时期玉米马铃薯甘薯传入中国
蔬菜的传播
1、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明朝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
2、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国家。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合作探究
11
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的影响
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最初在中国种植不广。直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1594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
玉米和甘薯传入,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促进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
新课讲授
11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归纳出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并填表。
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历史纵横和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填表帮助记忆。
新课讲授
11
教师出示四则材料,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归纳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2
有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是世界人口激增。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板书设计
16
美洲物种的外传:粮食(玉米、马铃薯)
蔬菜(番茄、辣椒)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小麦、水稻、苹果
畜禽的传入:牛、驴、骡、猪、羊、鸡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是世界人口激增。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
食物物种交流
拓展提高
13
15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饥荒。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
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摩尔根称赞玉来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种谷物,种植玉米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极为巨大。
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命运?
谢谢!(共17张PPT)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番茄
可可豆
花生
南瓜
辣椒
图片中的这些农作物都是大家餐桌上比较常见的,他们的原产地属于哪里?请大家阅读教材,有哪些物种是由旧大陆传入新大陆的?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
物种交流
目
录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601年法国植物学家克鲁索著作中的马铃薯木刻图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示意图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粮食作物的传播:
1、欧洲:
(1)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2)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3)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4)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震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清]《汉中府志》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清]吴其溶《植物名实图考》
2、中国:
(1)明朝时期,玉米从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2)玉米从边疆或丘陵山地种植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国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道光年间已遍布全国。
(3)马铃薯甘薯也在明朝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阅读材料,此较从明代到清代玉来在我国的种被情况有什么变化?
【历史纵横】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
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最初在中国种植不广。直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甘薯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1594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
清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玉米和甘薯传入,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促进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
(二)蔬菜的传播
1、番茄:
(1)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2)明朝万历年间,番茄由欧洲传教士引入,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
2、辣椒:
(1)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国家。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2)中国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气候潮湿,吃辣椒可祛湿抗潮,得到流行。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一)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粮食类有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有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有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有甘蔗等。
(二)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1、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2、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三)畜禽的传入:
1、欧洲移民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美洲。牛、驴、骡主要用作役畜,猪、羊、鸡则主要用于食用。
2、这些欧洲畜禽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禽业、农业的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一)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是世界人口激增。
1、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玉米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抗饥荒能力,加速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二)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
2、小麦在北美的推广,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种类。
3、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外,还改善了家禽、家畜的营养,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
克罗斯比将其称为“
哥伦布大交换”,
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相信,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查尔斯·曼恩著《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如果农业和资本主义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跨越”的话,那么或许我们应该在两者之间再增加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全球贸易,大约出现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不均衡是全球贸易的重要推动力,
它导致食糖、烟草、香料和资金在各个地区之间流动。
没有全球贸易,
就没有资本主义;
没有资本主义,
就没有工业革命——
至少工业革命会改头换面。”
——安德鲁·玛尔.著《BBC世界史》
(三)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北美地区的水稻绝大部分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在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盈余投入市场销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1、食草的马牛羊来到美洲,繁殖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明清时期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使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滩涂、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课堂小结
新航路开辟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粮食作物的传播
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
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
蔬菜的传播
番茄、辣椒先后传入欧洲中国
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小麦、水稻、苹果
畜禽的传入:牛、驴、骡、猪、羊、鸡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是世界人口激增。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探究与拓展
15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饥荒。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
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摩尔根称赞玉来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种谷物,种植玉米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极为巨大。
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命运?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