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3份,上课说课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3份,上课说课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7 08:05:43

文档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案
【授课时间】:45分钟
【课型】:新授课
【本课概述】:本课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虽然是选修内容,但是本课内容涉及到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线索性和串联性,掌握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相关知识,对于必修教材中的知识的巩固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本课的三维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类古代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②掌握理解“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等名词的含义;
③学会自主学习和总结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自主学习与思考;
②学会阅读、理解、梳理史料,抓住关键,提取观点;
③学会举一反三,开拓历史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开始形成历史意识和整体历史观;
②通过对古代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变化的学习,明白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立下理想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变化的时间线索以及具体的变化情况;
(2)教学难点:将具体变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理解。
【教具】:多媒体PPT、提示笔……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板书设计】:因为本课较为抽象,所以板书设计只是简单的对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
①农业工具的变化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②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③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机器收割的图片)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机器吗?在机器的帮助下收割的效率十分的高,这是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那在远古时期、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利用什么工具来劳作呢?好的,那我们就展开今天的教学《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目光和学习兴趣,在轻松氛围中迅速开展课堂教学。
二、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19页,在5分钟内自主阅读第一小节的内容。)
1.农业工具的变化
(1)农具材质变化: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到PPT上的内容,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工具?是什么时代的工具?
学生回答:河姆渡时期出现的石器农具。
(石器的优点:耐磨、质地坚硬、常见;石器的制作方法:早期以打击为主,后期还有磨制)
教师提问:再看PPT上第二张图片,继续回答老师的上个问题。
学生回答: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青铜器。
(铜的发现为青铜冶炼提供基础材料;青铜在当时比较珍贵,农具数量有限)
教师提问:大家再看第三张图片?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冶铁技术的传播途径:小亚细亚东部—两河流域、中亚、北亚、北非和欧洲;战国时期铁器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
【设计意图】:古代工具较为抽象,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提问:大家看过的古装剧里面是怎么捕捉猎物的?
(2)畜牧业工具:圈厩、弓箭、网、马槽……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固有记忆增加课堂趣味。
补充:刀耕火种与铁犁牛耕。
①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②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推广铁器牛耕使得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经普遍用于农业生产。
(3)灌溉工具变化:
时间
工具
其他
原始社会
陶器、汲水灌溉
利用杠杆原理
东汉末年
翻车
三国时期革新、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代
筒车
借助水力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第20页的两幅图)
【设计意图】:在PPT上对表格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清时间线索。
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教师提问:大家看这段历史材料,想向我们表达的是什么?
材料: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尔乃窈窕淑媛,美色贞怡。解鸣佩,释罗衣,披华幕,登神机,乘轻杼,揽床帷,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机妇赋》东汉
学生回答:东汉纺车。
山顶洞人骨针—--新石器时代陶纺轮---汉代纺车(提花机)---元代织布机
(2)陶瓷业:
时间
工具
其他
早期
泥条盘筑
手工控制、圆度不理想
新石器晚期
坯车
有圆形、掌握薄厚
南朝
匣钵
避免污损
唐、宋
支钉
避免沾连
【设计意图】:在PPT上对表格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清时间线索。
(3)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看教材第22页。
水排:水排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引这种钢材的制作方法。最初的鼓风设备叫人排,用人力鼓动。继而用畜力鼓动,因多用马,所以也叫马排。直到杜诗时改用水力鼓动,称水排。原理:其原动力为水力,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回转运动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在PPT上播放水排工作视频)
【设计意图】:了解原理,加深记忆。
3.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方式演变而来,铁犁牛耕的推广,统治者政策的推动,使得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及。
(补充:A.男耕女织:意思是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B.
小农经济的优缺点
优点: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够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由于能够让大多数农民勤于劳动,能够保证国家必要的粮食供应。
缺点: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难以推广农业机械化。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2)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罗马共和国时期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奴隶被束缚且生产力低下。
(3)手工业家庭: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
(4)手工业作坊:专门从事某种手艺。
(两者共同点:时代传承、父子相继、师傅传授,统治者通过登记造册管理。)
三、课后思考
思考课本【拓展与探究】,分析古人用什么工具捕鱼,工具的用途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共20张PPT)
说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目录
一、说教学课题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这一课是高二下学期的选修课本《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的第一课。
整本教材围绕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展开,在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中,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人类劳动工具与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在第一课则是对古代的叙述,在本单元讲授中具有打基础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本课的三维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类古代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②掌握理解“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等名词的含义;
③学会自主学习和总结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自主学习与思考;
②学会阅读、理解、梳理史料,抓住关键,提取观点;
③学会举一反三,开拓历史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开始形成历史意识和整体历史观;
②通过对古代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变化的学习,明白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立下理想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变化的时间线索以及具体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
将具体变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课后思考
1、导入新课
①根据本课的主题内容,可以从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展开学习;
②学生进行讨论,利于培养其合作学习的思想;
③开拓学生思维,抓住其吸引力,利于迅速进入课堂。
2、讲授新课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对各时期的时期图片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抽象的工具展现在其面前,使得课堂更加生动丰富。
在对图片展示的时间里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对图片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白以下道理:
石器的优点:耐磨、质地坚硬、常见。
石器的制作方法:早期以打击为主,后期还有磨制。
铜的发现为青铜冶炼提供基础材料;青铜在当时比较珍贵,农具数量有限。
其中穿插许多次的提问,既有利于收回学生的思绪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补充内容的意义
在教材的【补充】中有提到“铁犁牛耕”和“刀耕火种”的相关内容,虽然在教材中不是重点,但是在此重点讲述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其他内容,有打下基础的作用。因为内容抽象,所以在此做出具体的解释,同时举例向学生说明,帮助其理解。
表格的意义
时间
工具
其他
原始社会
陶器
杠杆原理
东汉末年
翻车
三国时期改革
唐代
筒车
借助水力
在设计时对【灌溉工具的变化】和【陶瓷业的发展】进行表格设计。表格利用直观的列表的方式可以直观展示时间和内容的变化,将课本中大段的文字进行梳理,有利于课堂的展开。
灌溉工具的变化
史料的引用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史料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引出【东汉纺车】时引用材料【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尔乃窈窕淑媛,美色贞怡。解鸣佩,释罗衣,披华幕,登神机,乘轻杼,揽床帷,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机妇赋》东汉】,辅助学生进行史料思考,培养其史料分析提炼总结的能力。
对【水排】原理的讲述
通过对图片的分解,让学生理解【其原动力为水力,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回转运动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的原理,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对第3点的阐述中,就是对讲授法的积极利用,根据教材具体内容和ppt的概括相结合讲授。
课后探究
如右图所示,课后思考是让学生合理利用课后时间,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课后巩固复习的意义。
五、说板书设计
在对本课的板书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本课内容多、较为混乱,时间线不清楚的问题,将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罗列,用①②③的罗列帮助学生抓住主线,方便学习理解和复习巩固。
六、说教学媒体使用---多图片的合理利用
图片内容导入新课
图片内容讲授新课
展现表格分析时间内容的变化
①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与传统的“黑板+粉笔+讲台”教学相比,多媒体课件中的生动形象的动画、精美的图片、声请并茂的内容等等,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②有利于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人的学习过程需要各个器官共同作用,才能更全面的获得知识和经验。
七、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
探究法
探究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教师的语言,适当辅以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促进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
讲授法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物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既适用于传授新知识,也适用于巩固旧知识。
辅助学生进行史料思考,培养其史料分析提炼总结的能力
八、说学生学法指导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这一课是高二下学期的选修课本《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的第一课。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历史脉络的掌握逐渐清晰但是细节仍然不够,所以在这一课中要帮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然后与本课串联起来,这样的知识才会牢固。
另外在本课中有一些史料分析,这里就需要同学们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在课堂上帮助同学合理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谢谢聆听!恳请批评指正!(共24张PPT)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机器吗?在机器的帮助下收割的效率十分的高,这是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那在远古时期、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利用什么工具来劳作呢?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变化的时间线索以及具体的变化情况;
(2)教学难点:将具体变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理解。
目录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19页,在5分钟内自主阅读第一小节的内容。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猜一猜,认一认
河姆渡石器石器农具
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青铜器
石器的优点:耐磨、质地坚硬、常见。
石器的制作方法:早期以打击为主,后期还有磨制。
铜的发现为青铜冶炼提供基础材料;青铜在当时比较珍贵,农具数量有限。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
冶铁技术的传播途径:小亚细亚东部—两河流域、中亚、北亚、北非和欧洲;
战国时期铁器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
铁犁牛耕和刀耕火种
①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②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推广铁器牛耕使得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经普遍用于农业生产。
灌溉工具的变化
时间
工具
其他
原始社会
陶器、汲水灌溉
利用杠杆原理
东汉末年
翻车
三国时期革新、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代
筒车
借助水力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大家看这段历史材料,想向我们表达的是什么?
材料:
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尔乃窈窕淑媛,美色贞怡。解鸣佩,释罗衣,披华幕,登神机,乘轻杼,揽床帷,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机妇赋》东汉
变化过程:
山顶洞人骨针—--新石器时代陶纺轮---汉代纺车(提花机)---元代织布机
陶瓷业变化
时间
工具
其他
早期
泥条盘筑
手工控制、圆度不理想
新石器晚期
坯车
有圆形、掌握薄厚
南朝
匣钵
避免污损
唐、宋
支钉
避免沾连
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水排:水排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引这种钢材的制作方法。最初的鼓风设备叫人排,用人力鼓动。继而用畜力鼓动,因多用马,所以也叫马排。直到杜诗时改用水力鼓动,称水排。
原理:其原动力为水力,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回转运动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
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罗马共和国时期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奴隶被束缚且生产力低下。
手工业家庭: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
手工业作坊:专门从事某种手艺。
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
由集体劳作方式演变而来,铁犁牛耕的推广,统治者政策的推动,使得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及。
男耕女织
意思是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
小农经济的优缺点
优点: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够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由于能够让大多数农民勤于劳动,能够保证国家必要的粮食供应。
缺点: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难以推广农业机械化。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课后思考
思考课本【拓展与探究】,分析古人用什么工具捕鱼,工具的用途分别是什么?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