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
逢入京使
岑参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诗歌题材多样,想象丰富,尤以边塞诗见长。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唐天宝八载,诗人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于是他告别了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作者简介
读准节奏
回顾节奏划分的规律
第一类 经典声律节奏——单音节在末尾??
?例如?? 五言诗为:二二一??(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影入/平羌/江水/流
岐王/宅里/寻常/见)??
第二类 单音节在句中
?例如 五言诗为:?二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七言诗为:?二二三(夜发/清溪/向三峡……)?
诵读诗歌
逢入京使
岑参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读准节奏
诵读诗歌
逢入京使
岑参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读准节奏
诵读诗歌
碰上、遇见。
逢入京使
岑参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回京城长
安的使者。
沾湿的样子。
路途遥远。
请求,烦劳。
捎口信。
诗句解读
我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是那么的漫长而遥远,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句解读
我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是那么的漫长而遥远,
我满面的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句解读
我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是那么的漫长而遥远,
我满面的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给家人却没有纸和笔,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句解读
我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是那么的漫长而遥远,
我满面的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给家人却没有纸和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向家人报个平安。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句解读
逢入京使
岑参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泪:思乡念亲的悲痛,路上栉风沐雨的心酸,独身一人的孤苦……
故园:思念家乡;表达对家乡的依恋、眷恋之情。
路:表明离家之久,行路之远;写出了路上历尽风霜的心酸。
品味意象
逢入京使
岑参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反复诵读
思考:既然诗人那么思念家乡亲人,为什么仅仅
是向家人说“平安”,而不说别的呢?
诗人此行的目的是做官,身负振兴家族的使命,自身又有强烈的博取功名报效祖国之心,因此路上的艰辛不足为道。
诵读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其捎口信给家人报平安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主旨归纳
首句写眼前的实景。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望”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及难舍之情。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龙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神态。诗的后两句正面写与回京使者相逢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劳烦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吻。全诗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诗词鉴赏
1.边塞诗的兴盛
2.类诗赏析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拓展延伸
思乡就是“马上相逢无纸笔”时一声平安的传语……
思乡就是“万里平沙绝人烟”的夜晚对月的凝望……
晚 春
韩 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散文《师说》《马说》等。
作者简介
晚 春
韩 愈
草 树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诵读诗歌
晚 春
韩 愈
草 树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作 雪 飞。
诵读诗歌
晚 春
韩 愈
草 树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指柳絮。
才气、才情。
懂得,知道。
指榆钱,榆树的果实。
解读诗句
晚 春
韩 愈
草 树 知 春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1.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知春不久归”时,草树、杨花、榆荚是怎样做的?作者对这些景物持什么态度?
3.作者赋予晚春的景物一反常见的动作,传递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抓景物,品情感
自主学习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百卉千花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漫天飞舞
赞许肯定
对春天的留恋,乐观的态度
解读诗歌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理解诗意
A.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B.珍惜光阴、不失时机?
C.勇于亮出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读诗悟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春将归去,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如雪花般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体物入微,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动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草木”本属无情物,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而且“才思”还有高下有无之分,想象奇特,富有意趣。
诗词鉴赏
诗人通过描写“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大好春光的珍惜之情,同时寄寓着一定的哲思,即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间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主旨归纳
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C.表达情感??
请同学们把两首诗比较一下,说说他们的异同。?
(提示:从修辞运用上、抒情方法上、表达情感方面分析比较)
《早春》运用比喻和对比;《晚春》运用拟人和比喻。?
《早春》直抒胸臆;《晚春》借景抒情。
《早春》对春天的喜爱,对生命勃发的赞美;《晚春》
对生命的眷恋。
A.修辞运用
B.抒情方法
拓展延伸
古人写诗,善于运用意象。花鸟草虫,竹梅兰菊,都
是诗人的爱物。而每一种都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结合你所学过的诗词,举例说说早春、晚春常用的意象以及常传递的情感。?
拓展延伸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早春
1.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晚春
1.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拓展延伸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早春
1.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晚春
1.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拓展延伸
1.熟练背诵并正确默写四首古诗。
2.积累相关诗人的更多诗歌。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