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五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3份,上课说课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五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3份,上课说课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7 08:25:52

文档简介

课题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情分析
本课讲授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老师动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然而由于高中历史以专题史形式出现,时空跨度大,学生虽然已学习过一遍,但对工厂制度仍算不上熟悉。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及学科特点,老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更深层次地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教学目标
基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新问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1、唯物史观
从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客观地去认识和理解。
(1)识记:工厂制度;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
(2)理解:工厂制度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工业革命在各方面的影响
(3)认识: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2、历史时空观
准确把握工厂制度开始于何时何地、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带来重大影响
3、史料实证
(1)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运用史料分析法加深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
(3)运用比较法对工业革命带给中国影响和工业革命对于欧美国家影响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推动世界发展的作用。
4、历史解释
学会对启蒙运动中的一些思想主张进行历史解释,如君主立宪、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和三权分立等。
5、家国情怀
(1)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通过理解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的关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曲折性,进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机遇与挑战。
(3)通过感受历史与生活、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人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一步步的具体可见可感的探索与发展,领悟尊重生活、热爱生活的必要性,并学会珍惜。
(4)通过历史情境创设和思考感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并基于对工业革命的思索,提升使命感,新的时代开启了,我们会汇集中国智慧,争取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走在前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改变
教学难点: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将时间推移至300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
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意大利和德国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一个强有力的王者出现;在亚洲,日本还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缚;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而此时的英国,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并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那么,工业的先声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它将给世界和人类带来了怎么样的惊喜与冲击?
设计意图:将时间推移至300年前,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并且涉及到同时期欧洲各国及亚洲各国,落实时空观念。
第十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解释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教师: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这是为什么呢?
复习整个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工业成就结果
设计意图:历史概念的解析,落实核心素养。并且抛出为什么出现在英国这疑问,进入到复习工业革命的背景和结果中。
一、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英国。同学们阅读投影所展示的材料,再次复习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
教师总结:主要涉及资本、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市场,政治制度(前提)这几大条件。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和发展
(2)资本:通过圈地运动、殖民贸易和掠夺、奴隶贸易,扩大了资本积累

(3)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雇佣劳动力。
(4)生产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知识。
(5)原料: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原料。
(6)市场:18世纪以后,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
2、工业革命的成果
教师总结: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再一次加深对工业革命的认识以及复习之前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理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同时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等与工业革命发生之间的内在联系。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展示出来,更好的了解工业革命的特点,从中感受工业革命的魅力。并提高学生读取表格材料信息的能力。
落实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二、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生产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在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作坊的生产状态
一定程度上
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
分散的手工工场(简单协作)
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场手工厂)
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状态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大批工人被资本家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内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介绍手工工场----工厂制度,教师解释什么是工厂制度,以及手工工场与工厂制度的区别。
工厂制--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同:生产关系的性质都是资本主义
异:生产技术——手工操作//机械化劳动(本质区别)
  管理组织——工场//工厂(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规模——手工工场:小;
机器生产:大
相同: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都是以雇佣工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
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不同: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而工厂主要运用
机器大生产;(本质区别)
②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往往是在较分散的状态下生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
教师展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某工厂规章制度部分条文: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职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职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罚款三便士。
……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职工赔偿。
……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裳者,罚款六便士……
——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角落》
材料二:“工厂的生产,就不再是简单的维持生计的生产,而是为了供给全国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批量商品生产。为了及时完成工作,必须实行严格管理;同时大机器的生产还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更何况成百上千的工厂工人,基本上来自农业和手工业,他们缺乏纪律训练,不能适应大机器的生产。而在工厂主看来。“劳动必须是被当做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做一项天职来从事”,只有这样,工人的劳动才能适应机械化的大生产,而“这样一种态度绝对不是天然的产物。”
材料三: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
材料四:1836年-1848年
英国工人宪章运动
材料五:
教师提问:结合课本内容,阅读材料并思考如何客观的评价工厂制度?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总结
(1)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2)有利于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
(3)有利于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
(4)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价值与劳动价值的比大幅增加
(5)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并使劳动日益单一化
开创了制造大机器的时代
(6)工厂制度的诞生促进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7)资本家日益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在与贵族的对抗中取得优势;
(8)人类从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业聚集,而影响了人类之间的关系。
(9)极大程度上严重剥削,对工人的压迫日益加剧
(10)工业社会时代的平民更加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和认识工厂制度和共产制度所带来的影响,系统的学习了工厂制度的演变过程。运用材料补充对工厂制度的理解认识,能够从多重角度去客观评价工厂制度,更好的了解工厂制度的特点。从而形成历史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落实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生产方式
经济结构(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从手工工场
到工厂制度)
生活方式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形成)
过渡:
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具体是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将全班同学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观察一则材料后分析并派一个代表来总结归纳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展示材料及课本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化-工业城市兴起与城市化发展
材料六: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变化: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日益提高,推动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城市人口猛增,人口结构产生变化。除伦敦等大城市扩大规模之外,不少小城镇发展成为著名的城市。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市化的发展,乡村面貌的改变,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使得农村和城市连为一片整体。
教师补充:中国的上海青岛等城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材料七:
变化: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
材料八:
变化: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女性受教育机会增多。
教师补充:英国等西方国家由政府承担起发展教育的社会职能,以立法确定了教育的合法性。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初等教育的发展。
材料九:
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材料十:
在18世纪前期,英国西北部地区的河流改造最具特色
,主要集中在兰开夏郡和柴郡盆地
,特别是利物浦地区
........
英国比较发达的工业地区
,运河比较稠密,如在密德兰地区,塞文河和特伦特河的河流系统把水运带到了密德兰的工业地区。塞文河可通航上溯到什罗普郡,特伦特河能进入斯塔福特郡,那里的煤矿非常接近水路。1772年,运河首次通过伯明翰,伯明翰很快成为一个水路的核心。河流改造为英国大工业的发展开拓了前景,运河时代的到来无疑是运输部门的真正革命。英国改造河流的直接动力来自于商品交换的需求,无论从发起人还是实施人来看,大多数是工商业者。
——《工业革命对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变化: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巨大方便。工业革命中英国的运河、公路、水路迅速发展。不列颠水利交通网的形成,利于人们城际间的往来。
材料十一:
变化:1、煤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又释放出有害物质。
2、18世纪末期,伦敦上空多次出现烟雾现象,造成植物死亡、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天也需要人工照明,甚至还造成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
3、污染严重导致伦敦常被大雾笼罩,“世界雾都”因而得名。
4、增加生产用地,使大量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恶性循环。
学生分小组归纳总结工业革命后所带来的各方面变化,教师对学生所答进行一定的补充和说明。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借助数据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认识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影响。数据和图片文字能为提供学生直观地认识,有助于本课重点的突破。小组合作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落实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教师出示材料,并进行下一个内容过渡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仍旧运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伴随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加快,资产阶级对市场、原料等有更多的渴望。借助交通通讯提供的便利,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大肆扩张。而且扩张中经常运用武力逼迫落后国,来满足他们的要求。例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一例。就这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过渡:由此可知,工业革命不但在欧美等国引起变化,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影响。(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那么工业革命是否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一则材料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提出问题让学生对从前的知识产生一个回顾,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便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对工业革命带给世界发展的而变化有直观的认识。
落实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教师所设问题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师: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生:差异:伦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最高。纽约、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均在19世纪晚期以后出现加速趋势;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师: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
生:上海:19世纪晚期起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过渡:我们都知道民族工业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曾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民族工业是兴起的条件是什么呢?在19世纪晚期我国著名的民族工业的代表又有哪些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借助材料来引出对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回顾和探讨,学生对于从前所学知识能够有一个回顾并且明白工业革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深入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大致情况。
落实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民族工业兴起的条件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②洋务派官办企业的促进。
?外商的刺激。
过渡:在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官员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自救运动。即我们所知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那么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洋务运动有没有带来影响呢?
教师设问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的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
新生产技术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在爱国心得驱使下,张謇、范旭东等
一大批民族资本家以及众多中国工人投身实业救国的事业,表现出民族工业不同于西方的历史特点。
情感升华:工业革命带来变革同时,也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示图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可以看到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儿童卷入劳动力市场、环境污染严重、犯罪率攀升……
由此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社会变革的同时,往往也会带来消极后果。我们应当理性对待科技,充分发挥其价值,用它开辟一条能惠及后代的道路。
设计意图:此前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工业革命带给世界的巨大变革展开,多是积极影响方面。这一环节展现的是工业文明的消极影响。强烈的落差,学生理性的思考逐渐形成,学生对工业文明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培养了学生辩证的历史观。
课堂反馈:
学生开展《我的建议》课堂活动:
同学们把好的如何治理工业革命带来的弊端的建议写在老师准备的宣传纸上,并写下自己的名字,做成宣传报,贴在班级的宣传栏上。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历史知识。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工业革命在生活某一方面的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展开调研,收集资料,以手抄报或电脑小报的形式展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并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
回顾本课内容,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一次一次生产力的飞跃,我们感慨创新驱动的引领,科学技术带来变革的同时,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民生保障的重要性。300年后,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正面临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定会把握好历史脉搏,汇集中国智慧,争取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走在前列。


本课运用了比较多的史料,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这些史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讲授时,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着重让学生理解工厂制度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结构的改变。从而使学生在往后的历史学习中能逐渐养成用唯物史观看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小结,让学生结合当今国家的发展状况,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这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最后,经过反思,我认为本课需要改进与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时间较紧,内容较多,同时影响部分可以更深度的挖掘,可以寻找更新颖、更贴切生活的材料。在日后我会继续准确把握学情,在反思中不断优化教学行为,使得课堂不断完善。(共42张PPT)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五课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与社会劳作》第五课,课文页码24-27页,是一节新课。
我的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出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与社会劳作》第五课,课文页码24-27页,是一节新课。
本课主要是通过之前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的学习基础上探讨对工厂制度和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让学生对工业革命后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传统手工工场和工厂制度的对比,提高学生比较能力;通过探讨工业革命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史学观点。
一、说教材
2、教材处理及指导思想
架设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桥梁,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中去感悟和体会历史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要求以及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课制定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掌握大机器工厂制度的基本内容。
2、了解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
运用我国实例来说明工业革命对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1)能够通过阅读教材、重组知识点了解工厂制度的内容
(2)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查找阅读资料,分析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一系列影响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以及思考解决办法
(2)通过理解工业革命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曲折性,进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机遇与挑战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确立了大机器生产和大工厂制度,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使得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在全球建立统治地位。
把握重点:【通过展示丰富的资料图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逐渐加深印象。】
教学难点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改变
【此部分涉及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突破难点: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具体步骤:
具体步骤: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归纳所产生的变化----归纳得出结论:工业革命后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启发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青少年乐于表现的心理。】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可以让抽象的时空概念更具体、生动,从而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已经学习了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给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本课主要采用探究教学,让学生在活动、讨论的过程中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方法
比较学习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创造开放的课堂,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45分钟
导入




情感升华
课堂反馈
拓展延伸
2-3分钟
材料导入
2-3分钟
5-6分钟
1分钟
30-32分钟
工业革命概况
约5分钟
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约10分钟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约15分钟
03
02
01
04
材料导入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讲授本课主要内容
1、工业革命
2、大机器工厂制度
3、工业革命后生活
方式的变化
学以致用
能力培养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小组讨论
分析材料归纳内容
课堂小结
巩固知识
1、梳理知识
2、总结感悟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展示文字资料)
请同学们将时间推移至300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
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意大利和德国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一个强有力的王者出现;在亚洲,日本还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缚;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而此时的英国,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并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那么,工业的先声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它将给世界和人类带来了怎么样的惊喜与冲击?
讲授新课
02
1.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教师提问: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一、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由于此前必修课程已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因此此处讲解时为略讲,不作重点分析。】
1、主要从资本、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市场,政治制度(前提)这几大条件来分析。
2、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工业革命以来的一些主要发明,便于记忆。
二、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和发展
(2)条件:
资本:通过圈地运动、殖民贸易和掠夺、奴隶贸易,
扩大了资本积累

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雇佣劳动力。
生产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和知识。
原料: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原料。
市场:18世纪以后,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
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1769
水力纺纱机
英国
阿克莱特
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大机器生产与工业制度
引导同学阅读教材,找到在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作坊的生产状态。
展示不同阶段英国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了解工厂制度。
对比讲解工厂制度与手工工场的区别与联系。
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来客观评价工厂制度。
【此知识点为本课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将采取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讲述本知识点。】
具体做法:
工业革命带来的改变与革新——
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革
工业革命前
手工工场
分散的手工工场(简单协作)
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场手工厂)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状态
一楼
分拣棉花
二楼
纺纱
三楼
织布
工业革命时期新的组织形式:工厂
手工工场和工厂有何异同?
  工厂制--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同:
异:生产技术——
  管理组织——
  生产规模——
手工操作//机械化劳动(本质区别)
工场//工厂(生产效率提高)
手工工场:小;机器生产:大
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
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都是以雇佣工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
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而工厂主要运用机器大生产;(本质区别)
②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往往是在较分散的状态下生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
相同:
不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课堂合作探究法来讲解】
具体做法: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组,要求各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
并派代表收集本组观点,进行归纳、表述(老师适当引导),全班共同评价,得出结论。
社会生活的变化-工业城市兴起与城市化发展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推动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促进现代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
材料1: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以英国为例,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到1840年的45590万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400吨。
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
1860年,英国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以及西欧总人口的10%,英国生产的工业品却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占西欧工业品的50%—60%。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796年
1830年
煤产量
1700年
1840年
1740年
1850年
生铁产量
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棉布产量
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
材料五、英国申请专利数的变化状况
1870-1907年,英国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及医疗保健。
女性增加受教育机会
1848年,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出现了全国妇女宪章协会。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女工占到工人总数的57.75%,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甚至出现不少丈夫找不到工作,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伯明翰地区就出现了第一所专为女工开设的夜校课程有阅读、写作、算术、缝纫等。女工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教育,而且学费低廉,每季度为13先令
,
她们大多都付得起。
——旺德·F.内夫:《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作妇女》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生活的变化-城市生活改善
1852年法国巴黎第一家百货公司"博马尔谢BON
MARCHE“
(法语是廉价的意思)
社会生活结构: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l8世



,英

西













,主













,特







........











,运













,塞








































,特











,那











1772年
,运








,伯













。河

















,运































自于


交换的


,无












,大








——《工业革命对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不列颠水利交通网
社会问题——环境污染
工业革命不但在欧美等国引起变化,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影响。(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那么工业革命是否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呢?
同学们能通过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指导老师解答吗?(提供一则材料)
【提问时有意调换师生角色,可以让学生产生受重视的心理,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
拓展延伸
材料一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2)师问: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
生答:上海:19世纪晚期起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1)师问: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1)生答:差异:伦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最高。纽约、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均在19世纪晚期以后出现加速趋势;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转承过渡: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大机器生产。在爱国心的驱使下,张謇、范旭东等一大批民族资本家以及众多中国工人投身实业救国的事业,表现出民族工业不同于西方的历史特点
【学生联系我国的历史现象更容易理解知识,加深对工业革命对于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
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
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
教师设问:中国民族工业杰出代表有哪些?
提供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大生纱厂,范旭东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事物进行思考。
结合课本25页图和内容,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主要引导学生明确工业革命对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工业革命带来变革同时,也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示图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由此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社会变革的同时,往往也会带来消极后果。我们应当理性对待科技,充分发挥其价值,用它开辟一条能惠及后代的道路。此前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工业革命带给世界的巨大变革展开,多是积极影响方面。这一环节展现的是工业文明的消极影响。强烈的落差,学生理性的思考逐渐形成,学生对工业文明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培养了学生辩证的历史观。
情感升华
学生开展《我的建议》课堂活动:
同学们把好的如何治理工业革命带来的弊端的建议写在老师准备的宣传纸上,并写下自己的名字,做成宣传报,贴在班级的宣传栏上。
【这个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历史知识。】
课堂反馈
要点归纳
形成框架
板书设计
工业革命的概况
大机器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发生的背景
主要成果
工厂制度概述
工厂与手工工场的异同
【用重填板书主要知识点的方式小结,对新学知识进行复习,使知识结构进一步条理化。】
本课的课堂气氛轻松,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的活跃状态;知识线索清晰而有条理,可以让学生对主要知识尤其是重、难点的印象深刻;重视学习方法、习惯和意识的培养。
但本课对已学知识的引用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
六、说教学效果预测
感谢老师的聆听
望老师对我的课件不足之处多加指正!(共33张PPT)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五课
目录
目录
01
03
02
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01
1.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和发展
(2)条件:
资本:通过圈地运动、殖民贸易和掠夺、奴隶贸易,
扩大了资本积累

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雇佣劳动力。
生产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和知识。
原料: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原料。
市场:18世纪以后,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
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1769
水力纺纱机
英国
阿克莱特
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02
工业革命带来的改变与革新——
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革
工业革命前
手工工场
分散的手工工场(简单协作)
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场手工厂)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状态
一楼
分拣棉花
二楼
纺纱
三楼
织布
工业革命时期新的组织形式:工厂
手工工场和工厂有何异同?
  工厂制--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同:
异:生产技术——
  管理组织——
  生产规模——
手工操作//机械化劳动(本质区别)
工场//工厂(生产效率提高)
手工工场:小;机器生产:大
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
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都是以雇佣工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
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而工厂主要运用机器大生产;(本质区别)
②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往往是在较分散的状态下生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
相同:
不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某工厂规章制度部分条文: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职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职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罚款三便士。
……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职工赔偿。
……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裳者,罚款六便士……
——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角落》
“工厂
的生产,就不再是简单的维持生计的生产
,而是为
了供给全国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批量商品生产。为
了及完成工作
,必须实行严格管理
;同时大机器
的生产还要求最大
限度地节约成本和提高劳动生
产率
,这也必须进行严
格的管理
。更何况成百上
千的工厂工人
,基本上来
自农业和手工业
,他们缺
乏纪律训练
,不能适应
大机器
的生产。而在工厂
主看来
,“劳动必须
是被
当做
一种绝对

自身


,当做一项天
职来从事
”,只有这样
,工人
的劳
动才能适应
机械化的大生产
,而“这样
一种态度
绝对不是天然
的产物。”
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
1836年—1848年,英国工人宪章运动
4.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人运动推动社会立法
1842年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67年
第二次议会制度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1875年
颁布了健康法。
1875-1909年
先后有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1884-1885年
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再次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男子普选权基本实现。按人口分配议席的原则。
如何评价工厂制度
(1)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2)有利于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
(3)有利于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
(4)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价值与劳动价值的比大幅增加
(5)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并使劳动日益单一化
开创了制造大机器的时代
(6)工厂制度的诞生促进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7)资本家日益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在与贵族的对抗中取得优势;
(8)人类从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业聚集,而影响了人类之间的关系。
(9)极大程度上严重剥削,对工人的压迫日益加剧
(10)工业社会时代的平民更加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03
生产方式
经济结构
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度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形成
社会生活的变化-工业城市兴起与城市化发展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推动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促进现代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
材料1: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以英国为例,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到1840年的45590万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400吨。
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
1860年,英国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以及西欧总人口的10%,英国生产的工业品却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占西欧工业品的50%—60%。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796年
1830年
煤产量
1700年
1840年
1740年
1850年
生铁产量
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棉布产量
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
材料五、英国申请专利数的变化状况
1870-1907年,英国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及医疗保健。
女性增加受教育机会
1848年,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出现了全国妇女宪章协会。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女工占到工人总数的57.75%,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甚至出现不少丈夫找不到工作,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伯明翰地区就出现了第一所专为女工开设的夜校课程有阅读、写作、算术、缝纫等。女工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教育,而且学费低廉,每季度为13先令
,
她们大多都付得起。
——旺德·F.内夫:《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作妇女》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生活的变化-城市生活改善
1852年法国巴黎第一家百货公司"博马尔谢BON
MARCHE“
(法语是廉价的意思)
社会生活结构: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l8世



,英

西













,主













,特







........











,运













,塞








































,特











,那











1772年
,运








,伯













。河

















,运































自于


交换的


,无












,大








——《工业革命对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不列颠水利交通网
社会问题——环境污染
1、煤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又释放出有害物质。
2、18世纪末期,伦敦上空多次出现烟雾现象,造成植物死亡、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天也需要人工照明,甚至还造成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
3、污染严重导致伦敦常被大雾笼罩,“世界雾都”因而得名。
4、增加生产用地,使大量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恶性循环。
材料一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
上海:19世纪晚期起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1)差异:伦敦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最高。纽约、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均在19世纪晚期以后出现加速趋势;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民族工业兴起的条件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②洋务派官办企业的促进。
?外商的刺激。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
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
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
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
新生产技术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工业革命带来变革同时,也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儿童卷入劳动力市场、环境污染严重、犯罪率攀升……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社会变革的同时,往往也会带来消极后果。我们应当理性对待科技,充分发挥其价值,用它开辟一条能惠及后代的道路。
《我的建议》课堂活动:
同学们把好的如何治理工业革命带来的弊端的建议写在老师准备的宣传纸上,并写下自己的名字,做成宣传报,贴在班级的宣传栏上。
课堂反馈
请同学们以工业革命在生活某一方面的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展开调研,收集资料,以手抄报或电脑小报的形式展现。
布置作业
感谢老师的聆听!
望老师对我的课件不足之处多加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