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新壁画,新农村里把根扎。
农民热爱新壁画,村村都把壁画画。
跃进车,跃进马,处处都是跃进画。
新壁画,会说话,教育人心向灯塔。
农民思想得鼓舞,生产劲头比天大。
实现建设总路线,人人心里笑开花。
?
《五十年代歌谣》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艰辛探索
建设成就
1956年中共八大
1958年总路线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革”期间
艰辛探索—良好开端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6年4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最高国务院会上做《论十大关系》报告。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
艰辛探索—良好开端
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一个正确的论断:
“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
.当时的国情什么?
2.当前主要矛盾
是什么?
3.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什么?
任务:集中力量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
先进的工业国。
矛盾:
国家
落后的农业国
先进的工业国
人民
不能满足需求
经济文化需求
艰辛探索—盲目冒进
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因此可以说,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人民日报》社论
为什么强调“快”?
主观: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
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放卫星”和上述宣传画反映当时农村经济建设存在怎样的不正常现象?
时间
地点
亩产(斤)
6月16日
湖北省谷城县星光社
4535
6月23日
湖北省谷城县先锋社
4689
7月12日
河南省西平县和平社
7320
9月22日
青海柴达木盆地赛什克农场
8586.6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艰辛探索—盲目冒进
农业领域
卢晖临:《小麦亩产放“卫星”——“大跃进”》
1
.高指标、瞎指挥,干部盲目攀比
2.违背自然规律,不尊重科学,破坏生态环境
一头肥猪大又长
猪身横跨太平洋
艰辛探索—盲目冒进
时间
全国钢铁产量(万吨)
1948年前
760(最高年产量92.3)
1949年
15.8
1952年
135
1957年
535
工业全民大炼钢
1958年1070万吨
(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
全面提出:“以钢为纲,带动一切”
高指标
浮夸风:导致巨大浪费
、不切实际
、
弄虚作假
艰辛探索—盲目冒进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两个,一为大,二为公,叫大公社。……这个东西可了不起,人多势众,办不到的事情就可以办到。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公社化运动
食堂好,省粮食,花钱少,
吃饭齐,
家庭和睦学习好,生产增加收入高,集体生活真正好,共产主义快到了。
——1958年《河南日报》社论
“干不干,三餐饭”“做多做少,一样吃饱”,甚至出现了“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的现象。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之初的供给制》
1.急于求成,急于实现共产主义
2.不管劳动好坏,多寡,搞平均主义,
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对国情分析不够
缺乏建设经验
不能过分夸大个人主观能动性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原因
教训
合作探究
以史为鉴
艰辛探索,启迪我们的思考
艰辛探索——进行调整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
1960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2405
54.9
生猪存栏数
14590
8227
43.6
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的困难。
《中国灾情报告?
》
从气象、水文、农业、民政和统计部门记录的原始资料文献看,“三年自然灾害”是建国以来第一场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灾害。
——《中国灾情报告?
》
艰辛探索—进行调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面对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如何进行调整?
成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
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艰辛探索—动荡曲折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文化大革命”何时开始?实际指挥部是什么?
2.“内乱”有哪些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3.“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
4.
林彪集团是如何覆灭的?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阅读课本,理解以下问题:
艰辛探索—动荡曲折
教训
①要什么是社会主义?
不搞阶级斗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进一步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依法治国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
过程中前进的。
——《中国历史》八下
影响: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
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建设成就—披荆斩棘
提示:
大中型项目
工业布局、工业门类
石油、交通、水利建设成就
世界领先技术
国防尖端技术、科技
自主学习
建设成就—披荆斩棘
包头
武汉
大庆油田
大港油田
胜利油田
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
内地兴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首先完成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工业布局改善、门类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