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自主学习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安塞腰鼓》自主学习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6 09:3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塞腰鼓》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 给加点字注音。
瞳仁(  ) 恬静(  )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 蓦然(  )
冗杂(  ) 磅礴(  )(  )
渺远(  ) 戛然而止(  )
2. 下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国际市场经济的严峻形势下,小平同志当机立断,做出了对外开放的决定。
B. 这位作家的作品,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C. 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D. 美国逆时代潮流,动不动就对他国挥舞制裁大棒,这种做法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3.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的基层治理工作深入推进,使全市越来越多优秀的“小巷管家”涌现出来。(删去“随着”或者“使”)
B. 滴滴司机端行程录音功能已覆盖所有订单,录音录像数据可用率大概约为85%。(删掉“大概”)
C. 正是因为许多这样深爱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其感染的学生,让余隋怀坚定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将“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深受其感染”对调)
D. 一个孩子能否取得优秀的成绩,关键在于他们的家长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将“能给”改为“能否给”)
4. 根据下面的文字,给“女书”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字)
女书流传在我国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潇水流域,当地有“一语二文”现象,即当地人说同样的话,却写两种文字:男人写端庄的方块汉字,女人写秀美的斜体女书。江永的女性通过创造、使用专属于自己的文字而拥有了话语权。她们既可以“我写”。也可以“写我”。女书是表音文字,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其基本字只390个左右。字符虽少,但基本可以完整地记录当地汉语方言。
女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阅读《安塞腰鼓》,回答问题。
5.作者用“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句话做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多次运用“好一个安塞腰鼓”等句,在结构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品味下列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文最后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中国西北相对贫穷落后,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浣衣之美
□ 李明官
①我们村四面环水,绕村的河道斗折弓曲,临河的大小码头,星罗棋布。清流濯衣,码头作台。当斯时,撩水声、揉搓声、拖拽声、捶拍声,间以盈盈笑语、喧喧嬉闹,糅莒的声浪犹如一条旖旎的襟带,自遥遥的河湾逶迤而来,拭拂之下,整个村庄顿时鲜活生动了起来。
②这是怎样的一种遥远而又临近、缥缈而又切实的天籁之音啊。
③母亲昔年于后大泊洗衣服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④那是一个呈倒八字的大码头,供村后二十余户人家上下。斜斜的河坡上,碎砖砾瓦遍陈,甚至波及临水的浅滩,压住河水下的浮泥,不使浑泛。其实那时属于大集体时代,生产队天天组织劳力扒河泥、积渣、沤塘、造基肥,在河中洗澡时,一脚下去都是硬僵僵的黄板泥。那时的河水秋冬清冽,春夏润盈,令人备觉亲切。也许母亲并没有考虑这么多。这样的画意诗情,对于一个终日稼穑和操持家务的农妇,太过奢侈。她只是捋捋略显凌乱的额发,出大门,过仄巷,穿过一片杂树林,沿着一堵堵矮墙,于晨昏时分,拎着一桶脏衣服,挟根捶衣棒在胳肢窝,风风火火赶往屋后的码头。
⑤记忆里,母亲惯常用的是一根桑木捶衣棒。汰捶经年,已磨砺出木头的本质:于鹅黄中晕染出橘红。甚而那一圈圈年轮,也在累月成年的槌起槌落中,一如写意的线条,愈加清晰地逼入我们眼帘。捶衣棒扬起,落下,周而复始,寒来暑往,晨昏交替。母亲尤喜凌晨洗衣裳,说是经过一夜的澄清,泥沙淀底,叶屑拢岸,水净波洁,于浣洗最是相宜。
⑥那时,都是一些粗劣的棉织衣服,回纺布、劳动卡、灯芯绒什么的。的卡、的确良已经是很精贵的衣料了,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得起的。我们家仅有的几件稍微像样的衣服,都是父亲的。母亲总是先把这些衣服拣在一边,打匀肥皂,用手轻揉慢搓,小心翼翼。等到肥皂沫渐渐少了,母亲便蹲到榆木码头的顶端,把衣服拖浸在河水里,来回拂拭,直到清波中不漾着一星半缕泡沫才罢手。我们那些粗针大线的衣服就不会享受这种待遇了。母亲总是一股脑将桶里的衣服倒堆在码头板上,然后,几件一叠,迅疾地打擦一遍肥皂,捂上一小会,以手戽水,边戽边抡起捶衣棒,过顶,然后重重落下。啪啪啪,啪啪啪,水花四溅。原始质朴的劳动之美,于斯尽现。
⑦母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衣服是有骨子的,但再厚实的衣裳,也经不住捶打。三下两下,散了骨架,软塌了,污垢藏纳不住,随波逐流而去,清清爽爽,和做人一个道理。
⑧在一下又一下闷钝的捶衣声中,一线曙光从天边泛来,天色渐渐明朗了。遥远的河湾处,传来清脆的拔篙撑船声。一滴鸟语从高高的树梢滑落,谁家的木质房门吱呀而开。新的一天开始了。清贫的生活,却充溢着本质的芬芳,平和,安谧,从容。再过一会,鸡鸣犬吠,蹚鸭拍翅,人家烟囱里青烟袅袅,山芋萝卜的清香在巷子里回旋。性急的汉子已按捺不住盛了半碗,坐在门槛上,唿吱唿吱地喝将起来。
⑨母亲在码头上直起身,掠掠汗贴在额角的头发,捶捶后腰,嘘口气,收拾好衣物,提着木桶,一路碎步,穿巷越林回家。
⑩在河北岸临桥的麻国璋家码头洗衣,还能捡到便宜,盖因其庭院西南角,有一乔木,乃皂角树也。浣衣人常常近水楼台先得月,一竹竿鼓捣,狭长的皂角纷纷掉落,青绿的、黑褐的,新生的、陈年的,都有。用了衣槌,一顿密集的捶拍后,下来不少汁液,倒是能节省小半块肥皂呢。
?而今,古风远去。然而,浣衣之美、母爱之深沉,依然存于记忆深处,偶起涟漪,似波光闪动。
10.本文围绕“浣衣之美”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温馨提示:仔细阅读全文,从文中筛选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结合母亲的所作所为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⑥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温馨提示:首先找到对比的内容,然后分析通过这样的对比能够表现主人公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怎样理解最后一段里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温馨提示:结合作品中对母亲的描写,对浣衣的怀念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塞腰鼓》自主学习
1.tóng tián kàng
huì jī bàn mò rǒng páng bó miǎo jiá
2.D(“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褒义词。用在此处不合适。)
3.C(在句末加上“的决心”。)
4.示例一:女书是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的表达湖南江永方言的女性专用的表音文字。示例二:女书是湖南江永女性专用的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的表音文字。
5.突出后生们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6.作者有意识地在每个层次之末,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咏叹句式,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把感情步步推向高峰。同时更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7.(1)用排比句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2)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恬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8. 以动衬静,以“渺远的鸡啼”反衬鼓声戛然而止后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辽阔,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9.“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为生活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和土地是有希望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10.(1)码头逶迤而来的声浪;(2)河水秋冬清冽,春夏润盈;(3)桑木捶衣棒的色彩线条;(4)母亲浣衣的原始质朴之美;(5)新的一天开始;(6)浣衣人鼓捣皂角。
11.(1)勤劳,从她清早赶着浣衣可见;(2)能干,从她手脚麻利浣衣可见;(3)明理,从她讲浣衣和做人之理可见。
12.将母亲清洗父亲衣服的细致与清洗“我们”衣服的用力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以及原始质朴的劳动之美。
13.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民俗浣衣的怀念,对深沉母爱的感激,暗含对古风不在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