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选择题
1.从下列两幅图片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
A.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清朝前期,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对西藏地区和西北边疆的管辖。下列相关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顺治帝册封五世班禅
B.康熙帝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C.雍正帝设置了驻藏大臣
D.乾隆帝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3.历史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都对1368—1840年的历史特点进行了概括,正确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昆曲是我国一种影响较大的剧种,以下作品中不属于昆曲曲目的是
( )
A.《牡丹亭》
B.《长生殿》
C.《窦娥冤》
D.《桃花扇》
5.近几十年,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等地都发现了15世纪初期中国的青花瓷。这些发现可以用来研究
(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6.雍正曾对军机处作出规定:“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如有逾阅者,必得请旨批准方可。军机大臣钤封印信,也必得在几方监督下进行。”该规定旨在
( )
A.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B.消除满汉大臣间的矛盾
C.限制军机处的权力
D.提高军机处的办事效率
7.我国的科举制度最开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后来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八股取士
C.开创殿试制度
D.设厂卫机构
8.《明史》中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材料反映了
( )
A.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
B.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
C.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明朝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
9.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
A.康熙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
C.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D.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10.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调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
D.不同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
11.下面是明代《流民图》(局部),下列与该图契合的主题是(
)
A.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B.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
C.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D.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12.“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13.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买卖交易俱用中国历代铜钱……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瓷)器……则用铜钱买卖。”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提高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14.某电视台准备拍摄一个纪念郑和下西洋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15.下列选项中不是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D.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6.“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
A.都江堰
B.隋朝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故宫
二、非选择题
17.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1、图2、图3和康乾盛世局面有关,该局面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哪几位皇帝统治时期?
(2)观察上图,指出这一“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美洲)以前六十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
——梁启超
材料二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其他方面一样……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其主要事迹是什么?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李约瑟批驳了中国人是“非航海民族”的观点,赞扬了中国在航海方面的独创性,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设立军机大臣……然后机务慎密,议政之弊始革。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材料三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1)材料一中“议政之弊始革”中的“弊”指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清初政权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变化?分析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些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C
【解析】
《窦娥冤》是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属于元杂剧,故选C。
5.D
6.C
7.B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明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也不得随意发挥,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明朝科举考试成为培养统治者忠实奴仆的工具。故选B。
8.C
【解析】
由材料可知,明朝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其文体采用八股文。故选C。
9.D
10.C
11.C
12.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读书人……国家本为求才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是指八股文。八股取士是从明朝开始的,由此可见此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八股取士的弊端。
13.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故选C项。
14.D
【解析】
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到达地中海沿岸。
15.D
16.C
二、非选择题
17.(1)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
(2)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商业方面: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北京、江宁、扬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18.(1)“郑君”:郑和。主要事迹:七次远航西洋。影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两宋时期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近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7次下西洋。
19.(1)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诸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
(2)变化: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被军机处取代。原因:议政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3)政策: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消极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