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6 10: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叱牛(chì)
挂罥(juàn)
布衾(jīn)
沉塘坳(ào)
B.丧乱(sāng)
大庇(bì)
倚杖(yǐ)
抟扶摇(zhuān)
C.北冥(míng)
兑命(yuè)
骈死(pián)
学学半(xiào)
D.怒号(hào)
弗食(fú)
矜寡(guān)
口称敕(chì)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怒而飞(怒气,怒火)
B.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D.长夜沾湿何由彻(彻晓)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所有规矩,可以说都是对人的限制。所以说人的自由只是相对的。就个人感受而言,觉悟高且有能力的人可在规矩的网络中_______________。否则,无时无处不感到被束缚。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事物变化而发展。人们的思想与行动自然要与时俱进,不可_______________。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而任何创新都是对相对规矩、秩序的冲击和突破。
(1)为文段中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持之以恒
如鱼得水
墨守成规
游刃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比成功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如果不是国破家亡,李煜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种感怀吗?不会。
②南唐李后主的失败极其惨痛,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
③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有了一种美妙的意境。
④这个失败对于李后主固然惨痛,但对于后人,对于文学的传承,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⑤因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创作者,留在了中国文学史上。
A.②⑤③①④
B.①③④②⑤
C.③①⑤④②
D.②⑤①④③
6.按原文内容或根据下面的提示默写句子。(8分)
(1)_____________!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3)《北冥有鱼》中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说》中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道之行也》中意思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3分)
拷问的时候他什么也没供出来,一切都否认。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肯说,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他要做得勇敢、做得倔强,像他在书里看到的那些人一样。可是在把他押到牢房去的那天晚上,经过面粉厂的大房子时,他听到一个押送兵说:“司令官为什么要把他押到这里来?从后面给他一颗子弹——不就完了!”听了这话他真有点儿害怕起来。是啊,16岁就死,真是太可怕了!生命属于自己只有一次啊!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1分)
(2)“他”因为什么事被关押审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实践。(8分)
在中国,和为贵。一个家庭,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国和世太平。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探究“和”文化。
(1)“和”字探秘。(3分)
“和”字演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吏。在“和”的古体形态里,它是一个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分别写作“酥”,秦统一中国规范文字后,篆体的“酥”被简化为左边“口”石边“禾”即“咊”,汉代隶书流行以后,“和”字的写法变为左“禾”右“口”,一直传承至今。
我的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声表达。(2分)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句子。
当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而现在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离不开宽容。如何能做到宽容呢?庄子曰“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容忍是一种宽容;鲁迅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________________;周总理说“求同存异,和平共处”,________________。
(3)“和”意传情。(3分)
下面是八(2)班为创建和谐班集体设计的图案标识。你能发现其中体现“和谐”的设计元素吗?请根据理解,写出你的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9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画线的诗句运用了的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句中“飞”“渡”“洒”“挂”“胃”“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2分)
10.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强也
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2分)
A.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乙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3分)
15.阅读甲、乙两文,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9分)
独处是一种能力
■周国平
①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②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③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④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16.为什么说独处是一种能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能够独处的人一定是内向安静性格的人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文章,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
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
①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勉励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②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无论从艺还是治学,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境界,就必然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③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___________
在升腾。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___________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亿万人民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___________,为家国___________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④家是温馨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千千万万个小家都好,国家和民族才能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⑤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小浪漫之中。不久前,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60摄氏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哪怕过年不能回家、难与爱人相聚,也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他们用青春证明:最浪漫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忠诚信念;最感人的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以身许国。现实中,边防战士、执勤交警、电力工人、外卖小哥……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⑥“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19.开篇即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分别为第③段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只填序号)(2分)
A.情怀
B.情愫
C.波澜
D.洪流
21.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24.题目:那件事给了我动力
要求:(1)在括号内选择一个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
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4)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C(A.“衾”应读“qīn”;B.“抟”应读“tuán”;D.“号”应读“háo”)
2.A(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B(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1)游刃有余墨守成规(2)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事物发展而变化的。
5.D(②)句承接前文举实例,提出问题;5句回答②句,揭示原因;①句进一步设想另一种情况,并表明态度;④句“这个”紧承上文,提出失败惨痛背后的幸运;③句小结,失败成就了千古文字)
6.(1)吏呼一何怒(2)心忧炭贱愿天寒(3)其翼若垂天之云(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7.(1)保尔(保尔·柯察金)(2)为救朱赫来而袭击押送兵。
8.(1)示例一:“和”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禾”声。口是用来吃饭的,禾代表粮食,说明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
示例二:“和”字是一个结构简单、人人共识的字,演绎两千多年,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
示例三:它既表达了中国文字从篆体到宋体到简体的演变历程,又传递出中国“和文化”的核心理念,向世界宣扬了今日中国以和为贵的友好姿态。
(2)原谅是一种宽容包容是一种宽容
(3)两个跃动的身影好似花季的中学生,既热情如火又朝气蓬勃;班集体团结友爱,肩并肩、手牵手,筑成一把同心锁、组成和谐进取的大家庭。
9.描写
肆虐
10.民生疾苦(民生艰苦)和忧国忧民之情。
11.(1)味美。(2)自我勉励。
12.A
13.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
14.教学相长君子之学必好问
15.学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知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学习中需要交流,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乙文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提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能有时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能有时还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16.示例:因为只有独处的时候才能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才能安于寂寞,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生活,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17.不是,因为独处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可能性格活泼,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但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意思对即可)
18.不能忍受孤独,就不能安静下来,这种人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意思对即可)
19.这段话高屋建瓴,引出本文的话题,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20.B
C
D
A.
2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形象的语言勾勒温情的画面,牵动柔软的情思,为下文突出家国合一奠定基础。
22.事实论证;本段重点举了《家国与边关》中的边防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甘于奉献的事例,又概括枚举了执勤交警、电力工人、外卖小哥等普通的“螺丝钉”,充分诠释了家国情怀的含义。
23.国家与家庭密不可分,爱国与爱家要统一起来,有了家国情怀,才会有民族凝聚力,才能汇聚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4.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