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随堂练
随堂练(一)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4课)
(时间:45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分裂局面,再度实现全国的统一是在
A.581年 B.605年 C.589年 D.611年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时所说的话,据此你认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3.隋朝社会经济繁荣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北方民族大融合 B.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C.隋文帝实行了改革 D.人民负担较轻
4.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
A.永济渠 B.广通渠 C.江南河 D.邗沟
5.唐朝初期出现“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前提是
A.社会政治稳定 B.重视发展经济
C.对外交往频繁 D.调整统治政策
6.下列人物中,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
A.魏征 B.姚崇 C.宋璟 D.房玄龄
7.重用人才是我国历史上历代名君共有的特色。在我国历史上发现并提拔名臣姚崇、宋璟的
唐代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8.被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封建帝王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A.“开元盛世”时期 B.“贞观之治”时期
C.“文景之治”时期 D.“光武中兴”时期
10.唐朝时农业非常发达,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明的农具有: ①耧车 ②曲辕车 ③翻车 ④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唐都长安是一国际性的大都市,有非常严格的布局、对称其中商业区主要部署在
A.皇城 B.宫城 C.坊 D.市
12.“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业的主要代表,这一工艺特色的主要装饰颜色是
A.黄绿青 B.黄绿蓝 C.红绿青 D.红绿蓝
13.进士及第是科举制时代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在我国历史上正式设置进士科是在
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 D.武则天时
14.科举制度在我国自隋朝开创,一直道近代废除,前后共存在了
A.500年 B.700年 C.900年 D.1300年
15.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促进了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C.为高门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
D.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6.“繁盛一时的的隋朝”因何而灭亡
A.宦官专权 B.经济落后 C.外族入侵 D.统治残暴
17.被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封建帝王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8.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 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19.唐朝时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工作
C.作战立功 D.经商致富
20.唐朝时,读书风气盛行,诗歌繁荣,其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的推行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经济发展 D.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7分,24题13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选自教材第5页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计多。”
——唐朝诗人皮日休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此河是哪条河?请说出它的中心和起止点。(6分)
(2)此河是谁主持修建的(3分)?
(3)文中对大运河的作用评价很高,请你简要分析大运河所产生的作用。(5分)
2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用贤才,虚心纳谏,使唐朝初年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局面。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请回答:
材料一中概括了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什么?(4分)
(2)试举唐太宗“善用贤才”的事例。(4分)
(3)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启示?(8分)
23.科举制是中国在选拔人才方面进行的重大改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据此回答:
为科举制的形成作出贡献的是哪两位皇帝?实行了什么措施?(6分)
为科举制的完善作出贡献的是哪三位皇帝?实行了什么措施?(9分)
(3)科举制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4.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步步达到了全盛时期。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举措中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认真思考并表述下来。(13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二)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5—8课)
(时间:45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最为准确的是
A.使唐蕃“和同为一家”
B.为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理
D.使唐蕃结盟
2.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开辟汉藏友好历史篇章的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中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3.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
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 ③中原政权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下列有关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和武则天在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B.唐玄宗册封过回纥、南诏、粟末靺鞨的首领
C.“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上书中的话
D.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另一赞普
5.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唐太宗时期的是
A.玄奘开始西行到天竺取经
B.鉴真最终到达日本,开始传布佛教
C.册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D.吉备真备来华学习经史、法律和技艺
6.右图是唐朝时期曾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他是
A.高僧玄奘 B.鉴真和尚
C.阿倍仲麻吕 D.马可·波罗
7.因为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各部首领的拥戴,尊称他为
A.天可汗 B.可汗 C.太上皇 D.大皇帝
8.下列关于赵州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B.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
C.造型很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D.现有倒塌,只留下历史遗迹
9.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C.求取佛教教义 D.加强中日之间的友谊
10.其诗歌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被称为“诗仙”的著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幅对联称颂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2.唐代文坛名人顾况在读过某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后,曾感叹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某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3.著名大文豪苏轼曾说:“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文中是对哪位著名书法家的评价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阎立本
14.开创了后世写意画的先河,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A.展子虔 B.吴道子 C.顾恺之 D.阎立本
15.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下列关于莫高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甘肃西部的敦煌,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B.莫高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彩色塑像,保存大量的佛经、文书等
C.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有一千多个洞窟,宛如一座大型绘画馆
D.莫高窟里的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
16.唐朝时期第一位为汉藏友好来往作出贡献的女性是
A.文成公主 B.王昭君 C.金城公主 D.蔡文姬
17.唐朝时,生活在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的民族是
A.靺鞨 B.杜突厥 C.回纥 D.匈奴
18.“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A.天竺 B.朝鲜 C.日本 D.越南
19.与唐朝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
A.唐朝强盛 B.印刷术的发明
C.社会安定 D.科举制的实行
20.“百尺长虹横水面,一湾新月出云霄。”这是人们对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的赞美。它的设计者是
A.鲁班 B.李春 C.李时珍 D.宋应星
二、非选择题:21题15分,22题15分,23题15分,24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嫁给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请回答:
(1)材料反应了唐朝的什么历史特点?(3分)
(2)材料中记载了8世纪初期发生的什么事情?(4分)
(3)“舅宿亲”是什么意思?(4分)
(4)“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反映了什么?(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宝二年,(743年),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仍未成功。直到天宝12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叙述的是什么事件?(3)
(2)材料中的“他”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6分)
(3)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6分)
23.动动手:
通过表格把繁杂的知识分类整理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隋唐文化,辉煌灿烂,无论是科技、文学还是艺术成就都成果斐然、名人名家辈出。请你用表格把隋唐的文化成就进行分类表达。(15分)
24.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据此回答:
(1)为什么说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5分)
(2)说说唐朝出现诗歌创作黄金时代的原因有哪些?(6分)
(3)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哪些?简要概括其艺术特色?(4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三)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时间:45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据华夏经纬网报道:2006年5月25日,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研讨会在杭州圆满落幕。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隋朝时杭州称
A.涿郡 B.洛阳 C.余杭 D.临安
2.假如生活在唐朝时期,你可以做到的是①参加科举考试 ②欣赏李白的诗歌 ③食用玉米和甘薯 ④跟戚继光抗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某游客从余杭(今杭州)出发,沿运河乘船直达洛阳。这位游客最早可能生活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是后人对哪座桥的称赞
A.北京卢沟桥 B.河北赵州桥
C.大明宫含元殿 D.北京玉带桥
5.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A.印度 B.日本 C.新罗 D.阿拉伯
6.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
A.《金刚经》 B.《大唐西域记》 C.《千金方》 D.《步辇图》
7.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勾画庐山壮丽图景的诗人是被人们称为“诗仙”的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8.李白的诗豪迈奔放,而杜甫的诗则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两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
B.两人所接受的教育思想不一样
C.两人所经历的仕途不通
D.两人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9.人们常说“环境造就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李白?以下不正确的是
A.专制、黑暗、沉闷的社会环境
B.自有与开放的社会环境
C.超凡的创造力,博大雄伟的时代精神
D.盛唐大一统的局面,多元与开放的社会
10.“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他常借谈笔法来劝谏皇帝,在史书上留下“笔谏”的美名。这位书法家是
A.欧阳询 B.柳公权 C.虞世南 D.颜真卿
11.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而很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道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是谁最早改变了这一现象?
A.隋文帝杨坚 B.隋炀帝杨广
C.唐太宗李世民 D.唐玄宗李隆基
12.开启西藏与唐朝“和同为一家”历史事件是
A.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B.唐高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了尺带珠丹
C.元朝时设立宣政院,管辖吐蕃
D.唐朝在西藏设立专门的管辖机构,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
13.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A.鉴真 B.玄奘 C.颜真卿 D.吴道子
14.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倾倒了无数观众,该舞蹈取材于下列哪个雕刻艺术宝库中的壁画
A.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B.甘肃敦煌莫高窟
C.汉南洛阳龙门石窟 D.秦始皇陵兵马俑
15.下列关于阎立本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画人物画
B.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象盘曲的铁丝
C.代表作是《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等
D.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创后世写意画的先河
16.正在热播的《贞观之治》、《贞观长歌》等电视连续剧演绎了唐太宗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下列不属于唐太宗主要政绩的是
A.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
C.统一文字 D.重视科举
17.“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朝诗人这两句诗反映了唐朝的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丞相制 D.中央集权制
18.下列遗迹遗址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秦兵马俑 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司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19.唐朝所称的“天竺”是指
A.朝鲜半岛各国 B.日本诸岛
C.阿拉伯半岛各国 D.印度半岛各国
20.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A.日本 B.印度 C.阿拉伯 D.朝鲜
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14分,23题15分,24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含义是什么?(3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文中的“长策”指什么?(6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2分)
(4)请结合材料,简单说一下科举制该制度所产生的作用(5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5分)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4分)
23.唐朝时期,中外交流活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大唐出现盛世局面。据此回答:
(1)玄奘和鉴真为中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6分)
(2)他们的事迹表明唐政府实行了一种怎样的对外政策?(4分)
(3)请你谈谈我国对外交往有何优良传统?(5分)
24.动动脑: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怎样重用人才的?(5分)他们这一做法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什么影响?(5分)对我们今天的建设事业有何启示?(5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四)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12课)
(时间:45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匈奴族
2.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北宋和辽只见那签订的合约
B.当时北宋的皇帝是宋太祖,寇准力主宋太祖亲征,将士士气大振
C.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
D.盟约签订后,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4.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特点,与下面历史时期最相似的是
A.春秋 B.三国两晋南北朝
C.战国 D.隋唐
5.以下这些经济发展成就不属于北宋时期的是
A.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B.占城稻的引进
C.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发明了曲辕犁等先进农具
6.“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不能说明
A.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经济现象
B.说明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C.说明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D.说明经济发展的重心依然在北方,并未南移
7.北宋时,“号为冠天下”的丝织品是
A.维持了长期和平 B.削弱了契丹势力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加速了北宋灭亡
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以及出现地是
A.交子 四川 B.会子 四川
C.交子 临安 D.会子 东京
9.下列经济现象,在两宋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A.城市的人们一般住瓦房,农村则多住茅屋
B.在四川经商可以使用纸币
C.饮食非常丰富,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
D.人们出行,一般坐马车,达官贵人坐轿已经很普遍
10.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的是对谁的评价?
A.文天祥 B. 李清照 C. 郑成功 D. 岳飞
11.属于成吉思汗业绩的是
A.建立元朝 B.灭西夏 C.灭南宋 D.建立蒙古政权
12.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
13.瓦子在宋代社会的流行,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统治者的提倡 B.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C.农民生活闲暇,无事可做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4.下列有关王强同学对南宋时期泉州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商业繁荣,泉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泉州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商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C.几艘安装这指南针的大海船,满载瓷器和丝织品准备远航
D.有很多阿拉伯商人在泉州经商、居住
15.下列关于元朝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朝开凿了两条新运河,与原有运河接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接到大都
B.元朝疆域辽阔,并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的商业大都市
D.元朝的建立者是成吉思汗
16.北宋与南宋的关系与下列哪一组相似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前秦与后秦 D.东魏与西魏
1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揭露了哪个朝代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A.东晋 B.西晋 C.北宋 D.南宋
18.宋朝时期,从国外引进的粮食作物品种是
A.玉米 B.番薯 C.马铃薯 D.占城稻
19.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20.宋诗里的“数辰竞一夕,邸店如云屯”形容的是哪个行业的兴旺景象
A.旅店业 B.饮食业 C.建筑业 D.运输业
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16分,23题16分,24题12分,共60分。
2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市舶之利最厚(利润丰厚),若措置(经营)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二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4分)
(2)材料二说明东南在两宋时期在全国居于什么地位?(6分)
(3)上述两则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6分)
22.观察和研究流传下来的史料是获取历史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下图是一幅历史名画(局部),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河一带的繁华景象。请读图回答:
(1)画中描绘的北宋都城当时称作什么?今天的名字?(4分)
(2)从画中反映出北宋时人们的交通运输工具有哪些?(至少三项)(6分)
(3)此画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多方面的情况。请根据此画大致说一下宋代人们的衣、食、住的基本情况(6分)。
23.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制度、边疆关系、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多有建树,从而使元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强大王朝。请你以表格的方式将元朝的政治制度、边疆管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10分)
24.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据此回答:
(1)简述岳飞抗金的主要事迹。(4分)
(2)岳飞为什么受到人们尊敬?(4分)
(3)简单评价岳飞的抗金事迹。(4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五)
期中测试题(一)
(时间:60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民间诸多传说中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贪图享乐的作风。学习课文后你知道大运河开凿的根本目的是
A.攻打陈朝,统一全国 B.巩固隋朝的统治
C.巡游享乐,便于南下游玩 D.攻打高丽
2.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名君,他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为唐代达到全盛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3.两宋时期的临安听众在瓦舍里不能听到的故事是
A.岳飞 B.韩世忠 C.戚继光 D.杨家将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民间传说对她多有诋毁,但在历史上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惟一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5.唐朝的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A.回族 B.藏族 C.朝鲜族 D.维吾尔族
6.《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
A.高僧玄奘 B.鉴真和尚 C.阿倍仲麻吕 D.马可·波罗
7.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隋朝印制的《金刚经》 B.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C.唐代的《大唐西域记》 D.隋代的《大唐西域记》
8.“他的诗,有的气魄雄伟,有的沉郁悲怆,语言凝练,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尊称他为诗圣”,这段话是对谁的描述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9.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形容下列哪一行业的兴旺
A.餐饮业 B.旅店业 C.商业
D.旅游业
10.促使唐太宗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思想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了隋朝灭亡的原因
B.唐太宗爱民如子,人格高尚
C.他有自知之明,是个有作为的皇帝
D.他善于笼络民心,是一种手段
11.唐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创制的新灌溉工具是
A.曲辕犁 B.筒车 C.龙转翻车 D.水泵
12.其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并且博采众长,别出新意的唐大著名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吴道子 D.阎立本
13.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皇帝的北宋开国皇帝是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宋真宗 D.宋高宗
14.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是
A.岳飞 B.文天祥 C.寇准 D.秦桧
15.12世纪初,起兵抗辽并在会宁称帝的女真族杰出的首领是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松赞干布
16.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后来发展为我国著名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邢窑 C.越窑 D.浙江哥窑
17.下列有关唐朝民族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B.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高宗时
C.重视民族关系,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
18.唐朝的长安城内,有“坊”和“市”的区别,“坊”是
A.贵族居住区 B.娱乐区 C.居民住宅区 D.商业区
19.在伦敦的英格兰银行中央的天井里,为了纪念纸币之父、北宋名臣张咏,种了一棵在英国少见的桑树。因为张咏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原材料就是桑树叶,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
A.交子 B.会子 C.银票 D.会钞
20.北宋时丝织品“号为天下冠”的地方是
A.开封 B.海南 C.蜀地 D.江浙
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15分,23题16分,24题13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800多年前沉默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0海里初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洋沉船中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古老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南
海一号”古沉船整体打捞出水。这条装载着无穷秘密的古沉船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请回答:
(1)根据你所学掌握的知识,你猜一猜这艘船可能是在哪个城市建造的?(4分)
(2)“南海一号”古沉船的重见天日,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如果这艘船从泉州港出航,船上可能装载着哪些货物(至少三项)?(6分)
(3)阅读完这段材料,你能捕捉道哪些历史信息?(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日本书纪》
请回答:
(1)材料说明日本对唐朝时期的中国持什么态度?(3)
(2)在这样的心态下,日本是怎么做的?请简要说明。(8分)
(3)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所产生的影响。(4分)
23.杜甫的《忆昔》是一首名诗,其中有几句写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请回答:
(1) 诗中描绘的是哪一历史盛世?谁统治期间?(4分)
(2) 请说出他的主要统治措施有哪些?(8分)
(3)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南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你知道这些粮食作物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吗?(4分)
24.动动脑:
唐太宗、唐玄宗都是唐朝著名的皇帝,在治理国家这方面,这两位皇帝的统治有哪些相同点?在这些相同点中,你认为哪一点对社会发展最重要?(15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六)
期中测试题(二)
(时间:60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2006年5月,我国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正式启动。它在古代的重要作用是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C.便于军事力量的调控 D.方便帝王游玩
2.“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这一材料涉及的事件发生在
A.唐玄宗时期 B.唐高祖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3.王平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4.关于唐朝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强国
B.唐政府允许外来的人在中国长期居住
C.唐政府敢于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国人到中国贸易
D.朝鲜十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
5.“朝为田舍郎,莫登天子堂”这一历史现象在科举制创立后称为现实,创造了不少的奇迹,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的朝代是:
A.秦汉 B.魏晋 C.隋朝 D.明清
6.北宋末年,一个四川的大商人从四川到南方去采购货物,他携带的货币是
A.会子 B.交子 C.铁钱 D.关子
7.南宋政府设立市舶司的职能是
A.管理城市商业 B.港口的管理
C.管理海外贸易 D.船舶的生产
8.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家统一 B.交通发达
C.经济发展 D.对外开放
9.宋元时期,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
A.契丹族建立的辽 B.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C.女真族建立的金 D.蒙古族建立的元
10.2008年3月以来,达赖藏独势力在国内外频繁活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西藏正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行政区域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1.2007年12月21日,沉睡南中国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成功出水。假如有一天,你去参观 “南海一号”文物展览,你一定不会发现哪一个文物
A.吴国的青瓷羊 B.唐朝邢窑的白瓷
C.宋朝冰裂纹瓷器 D.明朝青花龙纹扁瓶
12.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曲《吉祥三宝》优美动听。我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
A.辽朝 B.西夏 C.元朝 D.清朝
13.元朝时候,很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各族也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交相处。使得元代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经济发展 B.交通发达 C.对外开放 D.国家统一
14.下列对科举制产生、发展、废止的脉络归纳正确的是
A.创立于秦朝,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清,废除于清朝
B.创立于汉代,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朝,废除于清朝
C.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清,废除于清末
D.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宋元,废除于新中国成立后
1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其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促进民族融合
C.有效统治全国 D.实现国家统一
16.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西汉时期 B.两宋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17.北宋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人生活中能做到的是①饮食非常丰富,可以到夜市的小吃去吃很多丰富的食物,夏天还有冷饮。②可以到“瓦子”去娱乐③出行一般可以乘坐牛车,官员坐轿比较普遍④可以到东市和西市进行商业活动
A.农业生产出现新气象 B.手工业生产蓬勃兴旺
C.商品贸易空前繁荣 D.印刷技术世界领先
18.《马可·波罗行纪》中的“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此城”是指
A.大都 B.长安 C.洛阳 D.东京
19.两宋之交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最强音是
A.歌颂祖国壮美的山河
B.对人民痛苦生活的表情
C.揭露统治者的腐朽
D.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20.下列对宋代历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达但政治上并不强大 B.经济发达但文化上并不繁荣
C.军事强大但科技上并不先进 D.政治强大但科技不发达
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16分,23题13分,24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材料二 唐太宗常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是什么含义?(4分)
(2)请用具体例子说明“载舟”和“覆舟”的朝代,概述他们的兴亡故事。(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唐太宗时期导致“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两大基石是什么?(4分)
(4)唐太宗本着上述思想治国,有哪些突出的治国措施和业绩?(至少四条)(4分)
22.学完唐朝的历史后,某班计划以“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为题办一期墙报,以下是小明同学所设计的板报样式,请你根据要求,在空白处填上相关内容(16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6分)
(2)它表达了“朕”的什么政策?少数民族给了他怎样的尊敬?(4分)
(3)这一民族政策有何影响?(3分)
(4)上述民族政策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3分)
2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给中国经济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据此回答:
(1)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什么时候完成的?(2分)
(2)请说明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6分)
(3)根据你学习的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7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七)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时间:45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2.小明发现了一张破损的古地图,依稀能看出“辽阳行、岭北行省”等字。绘制这张地图的朝代不早于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3.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4.南宋著名诗人郑思肖在他的诗中写道:“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由此可以看出他俩难以忘怀的是
A.祖国山河的统一 B.中华文化的弘扬
C.旖旎宜人的风光 D.个人的离愁别恨
5.史书上有“国家根本,仰拾东南”的说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一时期?
A.隋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6.某班组织一场朗诵会,小张同学朗读了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据你所知,此作品的体裁属于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明清小说
7.元诗有“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那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女真族 C.维吾尔族 D.回族
8.在某校组织的一次历史人物竞猜活动中,当主持人说道:“元代著名的书画家、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画作被誉为‘神品’。”茗茗同学立即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是
A.张择端 B.顾恺之 C.颜真卿 D.赵孟頫
9.题诗铭志是古人的传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哪位古人的铭志诗句?
A.文天祥 B.刘邦 C.岳飞 D.郑成功
10.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写道:“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主要是对哪三位政治家的评价
A.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 B.唐太宗、宋高宗和成吉思汗
C.唐太宗、宋太祖和元世祖 D.唐玄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
1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应是
A.东京 B.临安 C.应天 D.建康
12.现在我国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严格海关报关制度,早在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13.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其中“胡虏”“匈奴”在当时是指
A.契丹人 B.女真人 C.蒙古人 D.匈奴人
14.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1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16.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A.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B.店铺一律在夜间关门
C.流动商贩走街串巷叫卖 D.纸币与铜钱在市场上并用
17.北宋统治者衣饰由开国初期的简约朴素,转变为后来的精美华丽。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B.奢侈之风的盛行
C.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D.大众审美观的变化
18.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北宋社会生活的电视剧,请找出与史实不符的内容
A东京市民到“瓦子”(瓦肆)看戏
B人们过元旦(春节)挂年画。贴“桃符”、放鞭炮、往来拜年
C街道两旁酒店、茶楼比比皆是
D艺人在街头说唱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
19.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0.某研究生正在研究有关“澶渊之盟”的史实,下列文献中,可供其参考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第21小题20分,第22小题18分,第23小题12分,第24小题10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四 那时候(南宋),中国的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外国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我国最早在何时制造了指南仪器?材料一中两种指南仪器的名称分别叫什么?(6分)
(2).你从材料二、三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8分)
(3).请你结合材料四想象一下,指南针是如何传入欧洲的?(6分)
22.通过观察、研究流传下来的历史绘画,可以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了解一些历史的原貌。下图是一幅历史名画(局部),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的景色。请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此画的名
字和作者。(4分)
(2).画中描绘的
北宋都城,当时称什么?
今天又称什么?(4分)
(3).此画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多方面的情况,请写出三类情况。(6分)
(4).要了解北宋的历史,你可以查阅背北宋时期哪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是由谁主持编写的?(4分)
23.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结合右图谈谈我国经济重心发生的变化及主要原因。(12分)
24.忽必烈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首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你知道为什么?(10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八)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18课)
(时间:45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以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2.如果你是右图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A.熟读四书五经
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3.“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4.郑成功曾有过这段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里的“贵国”指的是
A.英国 B.西班牙 C.荷兰 D.日本
5.“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A.郑和 B.渥巴锡 C.郑成功 D.戚继光
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684年清政府就设立了台湾府,当时台湾隶属于
A.福建省 B.浙江省 C.江苏省 D.广东省
7.青岛沿海地区有一些地名,如灵山卫、浮山所等,都与历史上倭寇侵扰有关,明朝政府为
抵御倭寇设立过很多“卫”“所”等军事机构。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是
A.卫青 B.岳飞 C.戚继光 D.郑成功
8.某剧组在拍摄电视剧《郑成功》时,为郑成功布置书房场景的道具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墙壁上挂着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 B.书架上摆着司马迁的《史记》
C.中堂悬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D.案头摆放一尊景德镇的瓷器
9.“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遥中的“戚爷”
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10.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立台湾府共同的作用是
A.巩固海防 B.驱逐殖民势力 C.维护国家主权 D.管辖边疆
11.“开辟荆榛驱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扬的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
C.雅克萨之战 D.岳飞抗金
12.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收集的历史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A.靖难之役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13.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范进中举》、《孔乙己》批判的的制度是
A.八股取士 B.宗法制度
C.行省制度 D.九品中正制
14.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写作诗词文章,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下列清朝的诗句中,只有哪一句可能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A.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B.一把心肠论浊清
C.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D.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5.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B.皇权战胜相权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缓和 D.皇权日益加强
二、非选择题:第16小题14分,第17小题12分,第18小题15分,第19小题14分,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
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
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
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⑴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他们由谁直接指挥?
⑵这段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17.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戚继光 图二 郑成功 图三 雅克萨之战
(1)图一、图二中的两人都可以获得什么赞誉?请分别为两图写出简短的解说词。(6分)
(2)雅克萨之战的作战双方是哪两国军队?结果如何?(4分)
(3)通过上述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18.体验历史:
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中国明朝,并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从我国何处出发?最远到哪里?沿途经过了哪两个大洋?(6分)
(2)请说一说,你们的船队在往返时装载的货物和人员有何变化?(4分)
(3)你认为你们的船队之所以能够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原因有哪些?(5分)
19.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期,请回答:
(1)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有哪些?(6分)
(2)这一时期我国边疆受到了哪些侵略?出现了哪些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6分)
(3)这一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国主要有哪些经济文化的交流?(2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九)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9—22课)
(时间:45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与清朝前期的疆域相比,边界变化最大的是①西跨葱岭;②北接西伯利亚;③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④东临太平洋;⑤南至南海诸岛。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
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周杰伦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曲《青花瓷》,唱出了浓浓的中国风,瓷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你知道下列瓷器中,哪一件是那“传世的青花瓷”
A B C D
3.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民族。电影《东归英雄传》讲述了清朝时期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的故事。请你说说这支少数民族是
A.东突厥 B.蒙古族土尔扈特部 C.回族 D.吐蕃
4.同时入选为奥运火炬手的任二林、任
自耕父子曾从山海关出发徒步走完万里长
城,他们的终点站嘉峪关是右图中的英文
字母
5.“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www.中考资源网该书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6.一位殷实的商人,多年从事丝绸产销,由于生意兴隆,就添置十几台织机,雇用十几名技术工人织绸。这一历史情景最早应出现在
A. 元朝后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中期 D.清朝前期
7.假如某电视台要拍摄电视剧《水浒传》,请你作历史顾问,你认为剧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或道具有
A.官军向农民军放射火箭 B.梁山好汉埋伏在一片玉米地里
C.农村有低矮的茅屋、也有瓦房 D.农民军在春节时进攻官府
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是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在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后,初步形成于
A.明朝时期 B.清朝前期 C.清朝后期 D.19世纪中期
9.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此漫画反映的是
A.专制统治加强?
B.对外闭关锁国?
C.频遭列强入侵?
D.政治腐败
10.研究下列表格,最符合其内容的学习主题是C
序号 历史事件
1 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2 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及大小和卓叛乱
3 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改土归流”
A.清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B.边疆商业贸易的繁荣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11.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
A.诗歌方面 B.小说方面 C.散文方面 D.戏剧方面
12.《苏州府风俗考》记载着明代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你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13.学习了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14.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清朝大兴“文字狱”,其相同的根本目的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思想控制 C.加强君主专制 D.防止人民反抗
15.清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并非完全隔绝与外国的商业往来,而是对商业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清朝中后期以后,当时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是
A.广州 B.福州 C.厦门 D.泉州
二、非选择题:第16小题17分,第17小题12分,第18小题14分,第19小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材料二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帆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
材料三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出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6分)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2分)实行此政策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3分)
(3)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醒世恒言》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俩口。他们有一张织机,织的绸光彩润泽,人们争相购买,他们赚了很多银子。十几年后,他们幽买了两所大房子和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他们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那时的机工大都来自破产的机户和农村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一天不干活,就得挨饿。
(1)材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自的身份是什么?(4分)
(2)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4分)
(3)出现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什么?(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仅有200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1000公斤。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现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为西方国家的船队所取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材料二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二○○三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十二万亿元人民币,在世界稳居第六。这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后四年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向全世界展示我们正在告别贫困落后、创造繁荣富强的生活。
请回答:(1)列举二项明朝以前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4分)
(2)你认为造成材料一中我国经济、科技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什么?(4分)
(3)对比材料一、二不同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6分)
19. 19世纪初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12分)
请回答: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创作于何时?(4分)
2.《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
3.《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4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十)
期末测试题(期中后内容)
(时间:45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 从解放劳动力角度讲,下列科技成果最具革命性的是
2.“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B.苏湖地区粮食获得大丰收
C.宋朝粮食产量非常大 D.苏湖地区是我国经济重心
3.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军机处内景
A.专制皇权 B.监察权力 C.丞相权力 D.地方权力
4.“起朔漠,并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逐天下,合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哪个王朝的兴起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小王看了电影《马可·波罗》之后,对中国的一座古代城市印象非常深刻。这座城市应该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6.“蓝蓝的天空,清淌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7.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织布 农耕 炼水银、朱砂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资治通鉴》
8.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9.人们认为烟火(如右图)就是喷气式火箭的前身,中国是航
天技术的故乡。这一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0.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见右图)。
专家鉴定它是出自当时浙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距今近千年。
它应该出自
A.越窑 B.哥窑 C.邢窑 D.景德镇
11.右图是明朝锦衣卫印,持有此印的人
A.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掌管全国财政大权
C.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
D.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
12.北宋末年,一个大商人从四川到南方采购货物,他会携带的货币是
A B C D
13.一个组合:①康熙②戚继光③ 。根据你的判断,第三个人物应该是
A.郑和 B.乾隆 C.唐太宗 D.郑成功
14.下列册封给西藏领导人称号分别对应的皇帝是
a.“达赖喇嘛” b.“班禅额尔德尼 c.“驻藏大臣”
A.abc—康熙、咸丰、雍正 B.acb—康熙、道光、雍正
C.cba—雍正、康熙、顺治 D.bca—顺治、康熙、同治
15.宋朝人的书中记载说;昔汴都(即北宋都城东京)数百万家, 尽仰(依靠)石炭(古时
称煤为石炭),无一家燃薪(柴)者。该材料与下列内容对应的是:
A.丝织业 B.制瓷业 C.冶铁业 D.采煤业
二、非选择题:第16小题13分,第17小题12分,第18小题16分,第19小题14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请回答:(1)上述材料能反映什么问题?(5分)
(2)从材料上看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3分)
(3)南方经济发展原因是什么?(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和远航时,随行的人员一般在27000左右,所乘坐的“宝船”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船上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材料二:哥伦布等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道:“他们这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材料四:2009年1月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开始执行第一次护航任务。护航舰艇编队是由新型导弹驱逐舰“武汉号”、“海口号”和综合补给舰“微山湖”号组成,都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武器装备性能先进的现代化军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艘艘新型导弹驱逐舰走进人民海军的行列,驶向万里海疆,走向远洋,走向深蓝。
——摘编自“新华网”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不得照抄原文)(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出现材料三所述情况的主要原因。(2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内容概述中国海军为什么能够保卫祖国海疆甚至赴海外执行护航任务?(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女真人)住的地方,……房屋的门窗都向东或南开。室内垒有土炕,炕下烧火。至今,北方一些地区还用火炕。
材料二 由于与少数民族互市,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的羊肉价格比较高,一般人吃不起。南方人吃鱼多,……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用驴车。……
──以上材料均出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请回答:(1)材料二中提到的“互市”指的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说“宋朝缺马”?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5分)
(3)从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请你从其它历史记载或今天日常生活中找出两类例证,用以证明你的观点。(8分)
19.有人说: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其中主要的特点就是把平定叛乱、消灭分裂势力与抗击外国侵略结合起来了。面对这个话题,班上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也参与进来:
(1)你认为同学们探讨这个话题有何意义?(4分)
(2)请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用史实说明以上所说的“主要特点”。(10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十一)
期末综合测试题一
(时间:60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以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2.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3.右图为北宋东京城(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一处错误,这处错误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5.右图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生动展示的科学开采、安全
生产场景,此图出自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水经注》 D.《天工开物》
6.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①郑和下西洋 ②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③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④清朝设驻藏大臣,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在河北民歌《小放牛》中有这样的歌词“赵州桥什么人儿修,”对唱是“赵州桥鲁班爷爷修”,其实对唱并不符合历史。如果由你来对唱,歌词可以改为
A.“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修” B.“赵州桥唐朝工匠李春修”
C.“赵州桥唐朝工匠李白修” D.“赵州桥宋朝工匠毕升修”
8.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9.“学习书法,临摹古人优秀碑帖是通道”,如果你想临摹方折竣丽,骨力劲健的“柳体”,应选择下列碑帖中的
A B C D
10.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下列对其介绍正确的是
A.景德镇兴起于南宋
B.哥窑是景德镇的名窑,它烧制的冰裂纹瓷器最有名
C.明清时期景德镇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D.唐三彩是景德镇的独特发明
11.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①经常吃鱼②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 ③在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④与朋友一起踢足球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行纪》中写到:“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的“此城”是指
A.东京 B.临安 C.泉州 D.大都
13.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A.社会动乱,战争频烦 B.城市发展,商业繁荣
C.中外交流日益增多 D.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4.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15.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吗?剧中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那么,该剧故事应是以下列哪一形势作为历史背景的?
A B
C D
16.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教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他说的“这三种东西”是①地动仪 ②印刷术 ③造纸术 ④火药 ⑤指南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17.“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宋代的诗句描写的是当时哪一节日的情景
A.元旦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在上语文课时,同学们准备编演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本
剧。根据史实,请你指出下列哪一道具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
A.酒壶、茶壶 B.猪肉、羊肉 C.花生米、葵花子 D.刀、剑
19.右图是一枚奥运火炬接力纪念章的背面,其图案中万里长城与
雅典神庙相连,体现出奥运圣火从雅典到北京的深刻寓意。图中的
长城应是
A.秦长城 B.汉长城
C.明长城 D.清长城
20.电影《东归英雄传》讲述了清朝时期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这支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蒙古族土尔扈特部 C.回族 D.吐蕃
二、非选择题: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8分,第23小题12分,第24小题16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4分)
(2)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6分)
(3)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想一想,这是为什么?(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有许多国家和我国密切频繁交往,其中最主要的是 、 、
等国家。(3分)
(2)请你列举一个唐朝最有影响的对外交往使者并简单说说他的事迹。(3分)
(3)唐朝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4分)
(4)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为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4分)
(5)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2分)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2分)
23.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据此回答:
⑴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4分)
⑵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⑶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安城简图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夜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长安城的布局?(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分析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一,归纳材料二东京商业活动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4分)
(4)材料二的经济景象对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何影响?举一例说明。(4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十二)
期末综合测试题二
(时间:60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等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相应的答案栏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光耀千古的唐朝文化,最为光彩夺目的是
A.词 B.小说 C.诗歌 D.戏剧
2.2010年是中国与印度建交60周年。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学习宋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 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了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文中的“他”是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岳飞
5.藏族的祖先是( )
A.吐蕃 B.契丹 C.女真 D.党项
6.“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A、唐太宗 B、汉武帝 C、武则天 D、唐玄宗
7.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了解回族形成的历史,最早应追溯到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8.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C.鼓励读书人参政议政 D.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9.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禁止对外贸易 B.实行闭关锁国
C.加强思想控制 D.鼓励商业发展
10.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刘明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求》、《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A.浅议“焚书坑德” B.叙说清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 D.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
1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2.《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 ……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13.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14.2010年5月由朝鲜国家级艺术团——血海歌剧团潜心50载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登陆北京电视台大剧院,就此开始该剧在中国为期一个月的巡回演出。血海歌剧团之所以选择《红楼梦》创作大型歌舞剧,主要是因为这部小说
A.情节曲折离奇 B.反映了中韩友谊
C.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D.是中国最早的小说
15.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6.右图是我国改造的一枚纪念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邮票。宋应星的重要成就是
A.发明指南针 B.发明活字印刷术
C.编著《本草纲目》 D.编著《天工开物》
17.重视对外交流是唐朝社会繁荣的原因之一。右图人物曾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
A.阿备仲麻吕
B.玄奘
C.吉备真备
D.鉴真
18.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是根据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A.罗贯中 B.曹雪芹 C.施耐庵 D.吴承恩
19.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哪个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0.下列历史事件叙述错误的是
A.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金国
B.1636年皇太极在上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C.康熙帝册封了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
D.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北部边疆
二、非选择题: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8分,第24小题14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请回答:
(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4分)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却变为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新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马克思
请回答:21世纪教育网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6分)
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4分)
23.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2分)描绘了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2分)21世纪教育网
(2)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2分)有很多供来往客人住宿的地方,叫做什么?(2分)达官贵人出行乘坐哪一种交通工具?(2分)
(3)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2分)政府在广州等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2分)
(4)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4分)
24.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封建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分)
(2)清朝军民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平定国内叛乱和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努力,请各举一例。(6分)
(3)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近200年,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一)
一、选择题:1. C 2.C 3.B 4.C 5.A 6.A 7.D 8.D 9.A 10.D 11.D 12.B 13.C 14.D 15.C 16.D 17.C 18.D 19.A 20.A
二、非选择题:
21. (1)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6分)(2)隋炀帝 (3分)(3)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5分)
22.(1)贞观之治 (4分)(2)任用贤才房玄龄、杜如晦等(4分)(3)重视君民关系或爱护百姓;启示:只有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关爱他人,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只要符合题意就可)(8分)
23.(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6分)(2)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设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9分)(3)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2分)
24.只要符合史实,表述清楚都可。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二)
一、选择题:1.B 2.A 3. A 4.D 5.B 6.B 7.A 8.D 9.B 10.A 11.B 12.C 13.B 14.B 15.D 16.A 17.A 18.C 19.D 20.B
二、非选择题:
21. (1)吐蕃与汉民族时代友好,关系日益密切,成为一家人了。(3分)(2)赞普尺带珠丹与唐金城公主结婚。(4分)(3)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成亲,唐朝的皇帝是尺带珠丹的舅家。(4分)(4)汉与吐蕃百姓团结友好,生活安定繁荣,亲如一家。(4分)
22.(1)鉴真东渡。(3分)(2)日本,传播佛法和唐朝文化。(6分)(3)他有远大理想,为了理想百折不挠等,启示: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要吃苦,经得起挫折和磨练等。(也可以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6分)
23.方式不限。
24.(1)诗人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对后世影响大;(5分)(2)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唐朝科举考试中诗赋是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广大诗人深入社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人民,关怀民情,才华横溢。(6分)(3)李白:豪迈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白居易:风格沉郁雄浑,感情深刻真挚,关怀民情;白居易:通俗易懂,内容深刻,风格平易。(4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三)
一、选择题:1.C 2.A 3.A 4.B 5.B 6.A 7.A 8.A 9.A 10.B 11.A 12.A 13.B 14.B 15.D 16.C 17.B 18.B 19.D 20.A
二、非选择题:
21. (1)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3分)
(2)形象的刻画了进士登第的困难,同时也说明了科举制是士人出仕的途径,也是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科举制。(6分)
(3)说明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2分)(4)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5分)
22. ①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5分)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5分) 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4分)
23.(1)玄奘西游天竺,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有《大唐西域记》。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建筑艺术、医药知识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6分)(2)开放的对外政策;(4分)(3)友好往来,共同发展,和平外交。(5分)
24.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武则天重用人才,任用贤臣,唐玄宗重视地方官的选拔和考核,重用姚崇、宋璟等。(5分)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统治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因而出现了盛世局面。(5分)启示:当今世界,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不仅要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更要重用人才。(5分)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四)
一、选择题:1.A 2.B 3.A 4.B 5.D 6.D 7.A 8.A 9.D 10.A 11.A 12.A 13.B 14.A 15.D 16.B 17.D 18.D 19.B 20.A
二、非选择题:
21.(1)南宋时期外贸收入较多,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4分)(2)两宋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6分)(3)南宋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南方,且外贸收入较多,再加上南方经济发展已经超过北方,故南宋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6分)
22.(1)东京 开封 (4分)(2)牛车 驴车 轿子等。(6分)(3)衣:统治者衣饰华丽,劳动者多小袖窄身的短衣,妇女开始缠足。食:肉食以羊肉居多,夜市上的小吃也比较多。住:农村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有些形成住宅,城市出现瓦房。贵族的宅邸非常宏丽。(6分)
23.政治制度:行省制度;边疆管理:在西藏设立宣政院,西藏称为我国的行政区,还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民族关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对外关系:中外交往频繁,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
24.(1)从金军手中收复健康,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2)岳飞抗金斗争是正义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受人尊敬。(3)岳飞抗金,阻止了金军的南下,使南方相对稳定,有利于南方的发展。
21.(1)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 (2)任用贤才(姚崇);重视吏治;崇尚节俭等。(3)粟和水稻 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时期
22.(1)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 (2)任用贤才(姚崇);重视吏治;崇尚节俭等。(3)粟和水稻 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时期
23.(1)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 (2)任用贤才(姚崇);重视吏治;崇尚节俭等。(3)粟和水稻 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时期
24.相同点:重用人才,大力发展生产,减轻刑罚,加强少数民族管理;最重要:重用人才或发展生产。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五)
一、选择题:1.B 2.A 3.C 4.D 5.B 6.A 7.B 8.B 9.B 10.A 11.B 12.B 13.A 14.A 15.A 16.A 17.B 18.AC 19.A 20.C
二、非选择题:
21.(1)泉州 广州 (2)丝绸 瓷器 棉织品 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等。(3)答案不限,符合原文即可。
22.(1)重视和中国进行友好往来。(2)日本派十多批遣唐使来到中国,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等;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3)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筑样式和唐都长按钮样式相同,日本的茶道、重阳节登高等。
23.(1)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 (2)任用贤才(姚崇);重视吏治;崇尚节俭等。(3)粟和水稻 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时期
24.相同点:重用人才,大力发展生产,减轻刑罚,加强少数民族管理;最重要:重用人才或发展生产。
七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六)
一、选择题:1.A 2.C 3.D 4.D 5.C 6.B 7.C 8.A 9.D 10.C 11.D 12.C 13.D 14.A 15.C 16.D 17.C 18.A 19.D 20.D
二、非选择题:
21.(1)借鉴历史的教训 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4分)(2)载舟: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