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丹湖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丹湖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7 11:09:00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返校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C2、C
C8、D
9、D20
材料题
2
(1)表
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
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深刻影响后世。(10分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
爵制
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
制推行小家庭政
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8分
(2)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
识:剥
民(或造成“其民不人”)。(6分
(3)立足点:法家;制度;民本。(6分)绝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三亚华侨学校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摸底考试
历史卷
(考试时间:
60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秦兼天下,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
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这表明秦朝(

A.政治管理体系严密
B.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C.地方割据隐患消除
D.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
(

4
页,共
4

)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本试卷自行保管好,试卷讲评时使用。)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小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材料主要体现了周



A.重视王畿之地的经营
B.酬报开国辅臣的功绩
C.欲行德政的贤明形象
D.开疆拓土的集权统治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
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

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
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适,“廷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
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
D.刑法比以往更为严苛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A.
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
B.
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
C.
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
D.
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
诸侯争霸
B.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铁农具的使用
D.
“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
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燔诗书而明法令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

A.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
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
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

A.
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
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
C.
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D.
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
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
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挣一日之短,以后拖着长辫,心里眷念帝制的老先生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作讨论,同席笑谴,这一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线









)
育现在
予未来
据统计,自
1912
年至
1927
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
1627
家,平均每年注册
102.8
家;中国雇佣
30
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
年为
279
家,1920
年为
808
家,1928
年达到
2327
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A.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18.1923
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浙江嘉兴南湖的烟雨楼正厅有一副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副楹联反映了(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B.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C.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中国共产党诞生
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
1915
年称帝、张勋于
1917
年拥护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第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21
小题
20
分、22
小题
20
分,共计
40
分。)
21.(2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10
分)
(







































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线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10
分)
22.(20
分)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
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
并指出其目的。(8
分)
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6
分)
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6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