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登高》课件(1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登高》课件(15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5 20:4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寒冷
空旷
悲凄
凄清
孤独无依
生命终结
绵绵不绝
生命轮回
这幅苍凉壮阔的图景里
寄寓诗人怎样的悲情?
面对萧瑟秋景,诗人那苍凉、凄苦的悲秋之感流于笔端。
  身逢战乱、离乡万里、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倍感老病孤愁、漂泊潦倒,诗人又悲人生之秋。
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天吗,
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
如何理解“艰难”二字?“苦恨”什么
意思?
“艰难”一词双关:不仅指个人艰难,
还有国家的艰难;

“苦恨”:极度遗憾——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心有余而力不足,遗憾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国家风雨飘摇、破败不堪,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诗人悲秋,更悲国家之秋。
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
所谓“沉郁”,乃指思虑深沉、情感悲怆、境界阔大、用语凝重,体现出一种悲壮美。
所谓“顿挫”则指感情或文气章法的抑扬起伏、迂回曲折。
杜诗有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怜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写景则境界阔大雄浑,抒情则悲壮苍凉,这就使他的诗歌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借景抒情类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术语: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列举意象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
4、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请从情、景角度分析《登高》。
《登高》前两联是写江边秋景。笔在景上,寓情于景。
诗人大笔勾勒,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气势恢宏的秋景,营造了萧瑟的氛围。
抒发了诗人苍凉、凄苦的悲秋之感,也寄寓了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在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
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
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作业巩固: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请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角度
对《登高》写一段小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