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可能性(例3)》西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可能性(例3)》西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06 06: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可能性(例3)》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能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推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进一步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能根据数据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试验和推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
教学难点:根据试验的结果,确定试验中相关物体的数量的多少。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盒子(里面装有17个红球和3个绿球);每人一枚1元硬币;红、绿、蓝水彩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情境
讨论:
(1)从盒子中摸出一个球,你觉得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2)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性大?为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数量多,摸到的次数也多,可能性就大,反之数量少,摸到的次数也少,可能性就小。
2.揭示课题
看来啊,同学们认为可能性有大有小,而且这个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可能性)
[评析:在新课开始前设计“摸球游戏”的问题情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既引导学生复习了前面学习的“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知识,又顺势导入了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这一新问题的研究。]
二、试验猜想,探究新知
(一)初步猜想
师:你能将这个结论正话反说吗?
(摸到的次数多,数量就多,可能性大,反之摸到的次数少,数量就少,可能性小。)
(二)试验验证
1.这个结论准确吗?怎样验证呢?
2.玩摸球游戏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摸球的次数要足够多;每次摸球前要将盒子里的球摇匀;确定试验记录的方法;做好小组合作分工,有人负责摸球,有人负责记录球的颜色……
3.摸球规则 (课件出示)
(1)小组成员分工;
(2)每次摸球前要将盒子里的球摇匀;
(3)每次摸出一个球,再放回去,重复20次;
(4)每摸一个球后,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它的颜色。
4.分组摸球,教师指导。
5.汇报交流:统计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现场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
(三)质疑提炼
(1)质疑
①观察这几个组的统计数据,各个小组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有什么共同点呢?
②想一想:为什么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球的次数多,摸出黄球的次数少?盒子里的红球和黄球数量相等吗?
③同学们都认为之所以摸出红球的次数多,是因为盒子里的红球数量多而黄球数量少,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打开盒子来验证一下!
(2)验证:将袋子里的球倒进盒子里,组长汇报红、绿球的数量。
(3)提炼
①引导提问: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②归纳概括:在每次摸球的时候,每个球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红球的数量多,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黄球的数量少,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就小。
(四)深化小结
(1)引发思考(课件演示)
思考:
①如果再摸一次,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学生再次摸球验证)
②如果继续摸下,结果是不是一定摸出红球?
③如果要使摸出的黄球的可能性大,可以怎么办?
(2)小结:可能性的大小和物体的数量有关。物体的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物体的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我们把这种由结论到条件的推理方法叫逆推。(补充板书:逆推)
[评析: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行进行试验,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总结与对比,初步体验和发现“可能性的大小”的规律。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根据试验中获得的数据去进行判断才是有科学依据的,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实践应用,反馈提升
1.想一想,说一说,涂一涂。
盒子里有三种不同颜色的球15个,阳阳摸了30次,摸球的情况如下表。
颜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次数 3 18 9
 (1)根据表中的数据推测,盒子里   色的球可能最多,   色的球可能最少。
(2)请你将盒子里的球涂一涂,使摸到红、绿、蓝三种球的可能性相等。
2.掷硬币
(1)出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等可能)的结果?如果再掷一次哪个面朝上?如果继续做下去会发生什么情况?
(2)拓展介绍
(3)如果罗曼诺夫斯基再掷一次,哪面朝上?
3.把10张卡片放入纸袋,随意摸一张,要使摸出数字“1”的可能性最大,数字“5”的可能性最小,卡片上可以是什么数字?请你填一填。
□□□□□□□□□□
[评析:本环节让学生应用“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的数量有关”这一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运用中强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总结归纳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补充板书:猜测→验证)
板书设计:
[总评:本节课,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以下几步:首先,图示摸球游戏,事先在各小组的盒子里放进红、绿两种颜色的球,让学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学生通过前面(例2)的学习,已经能够借助试验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引导学生根据盒子里球的颜色、种类列出这个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既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绿球。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试验。在做试验前,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试验的过程,“摸出一个球,记录下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还要使学生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应有人负责摸出球,有人负责记录下它的颜色,并应提醒学生在试验前要选择好统计试验数据的方法;还要向学生说明,在试验的过程中,应注意保证试验的随机性,如:每次摸球前应将盒中的球摇匀;摸球时不要偷看等。在各小组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小组,及时给予指导,保证试验的随机性。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对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的体验。先让每个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再将全班各小组的试验结果进行汇总,并引导学生不只关注本小组的统计结果,还要分析所有小组的统计结果有什么共性。如提问“每一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所有小组的统计结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每次摸到球的结果不确定,但当大量重复试验时,试验结果就呈现了一种规律性,都是摸出黄球的次数比红球少。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进行推测“哪种颜色的球多”,如提问“为什么每个小组摸到的都是红球多黄球少?盒子里红球和黄球数量相等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这个摸球的随机试验中,每一个球被摸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摸到的红球与黄球的次数不等,那么说明盒子里的红球与黄球的数量是不一样的──红球的数量多,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就大。最后再打开袋子看一看,验证自己的猜测,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再摸一次,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大”,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对下一次试验的结果进行推测。在学生进行推测后,让学生实际摸摸看。学生很可能摸出红球,但也有可能摸出绿球。通过试验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知道了摸出红球的数量多,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但在单次试验中并不能确定会摸出红球。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体会概率虽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些不确定现象的规律,但概率并不提供确定无误的结论,这是由不确定现象的本质造成的。
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通过掷硬币试验,使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先让学生说一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再让学生猜测实验后的结果(即正面、反面出现的次数)会有什么特点。让全班一起掷一次,是为了使试验次数足够多,以减少误差。由于试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让学生掷几次,增加试验的总次数,尽量使实验结果接近理论概率。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正面、反面出现的次数的特点。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用概率术语进行表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