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课件(共38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课件(共38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6 10:30:49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二十三课
马说
韩愈
第六单元
2020-2021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第一课时
点击欣赏《伯乐相马》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比如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等等。
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十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读读写写
骈  
祗  
槽枥
一石 
才美不外见
xiàn
pián
dàn
cáo
zhǐ
槽lì(
)
其真无马yé
(
)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四)
记记背背
(一)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祇”,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华。
(二)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也许,或许。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今义:动词,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今义:安定,使安定。
(三)一词多义
1.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能: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3.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鞭打,动词。
马鞭,名词。
才能、能力,名词。
能够,动词。
用,介词。
按照,介词。
凭、靠,介词。
因为,介词。
4.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人有百手,手有百
指,不能指其一端
5.或: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
它,代指千里马,代词。
表推测、反问语气,难道,副词。
其中的,代词。
有时,副词。
或许,副词。
(四)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吃完。
2.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美”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策”用作动词,鞭打。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不以千里称也。
动词“称”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指“马”。
2.倒装句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为“马”的定语。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注释: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以:用。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译文: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喂,现在写作“饲”。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译文: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注释:
能:才能,能力。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况且。
等:等同,一样。
得:能够。
求:要求。
欲:想要。
安:怎么。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译文: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规律,方法。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握着。
注释:
临:面对。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译文:
原文: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呜呼: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
其: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
注释: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译文: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合作交流】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第二课时
2.
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合作交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合作交流】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交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文章第②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6.
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7.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1.文章开头两大句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为什么这篇文章不叫《伯乐说》而叫《马说》?这样开头,在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这两大句是全文的纲。第一大句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因为千里马和普通马很难从外表上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现出来。文章用“有……,然后有…”这一句,就是对这种关系的肯定。第二大句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由这两种关系就必然要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明确了全文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七)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和“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两句话,包含着一个“屈辱而死”的意思,用来加重被埋没的悲愤心情。“辱”“死”是为下文张本,下面说的“食不饱,力不足”“策之不以其道”等,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2.
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合作交流】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中心意思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八)
1.行文流畅,感情强烈,气势恢弘。
本文语言以短句为主,读来铿锵有力,充满气势;多用反问,使文章跌宕有力,感情强烈。
2.托物寓意,借马论人,主旨鲜明。
文章表面上说的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述了对人才问题的见解,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3.
语言简练、含蓄。
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蕴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九)
实践活动:走近城市名片——大铜马
近日,盐城博文中学开展以“走近城市名片——大铜马”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邀你一起来参加。
【大铜马历史】盐城大铜马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的俗称。塑像高4米,长3.8米,重3
250千克,为青铜浇铸而成。自1986年9月建成以来,一直是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荣标志。从“中市桥”“忠字塔”“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到“大铜马”,随着历史的积淀和造化,盐城有了一个定海神针一样的城市基点,城市的四方从这里开始。多年来,这座雕塑一直是盐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以新四军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盐城城市名片。
1.以上文字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大铜马,请用简洁的文字分点概括。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学习活动(十)
【大铜马新貌】2010年,由于快速公交项目的修建,大铜马被暂时迁离原地。2018年10月1日,大铜马已复位。国庆期间,市民们纷纷来到市中心拍照留影。
2.结合以下两幅市民所拍图片,向你远在外地的好友描述这座雕塑的外形。
图一为马头朝东的正面照
图二为马头朝东的背面照
【参考答案】1.①大铜马的大小及材质;②大铜马的历史变迁;③大铜马的城市意义。
2.示例: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面向朝阳昂首东望。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