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二十二课
《礼记》二则
第六单元
2020-2021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今天我们就认真研究这篇《虽有嘉肴》,古代先哲的教育思想。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2.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作家作品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读读写写
弗食
自强
嘉肴
fú
qiǎng
yáo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四)
记记背背
(一)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二)文言句式
省略句
学然后知不足
“知”后面省略代词“自”。意为“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
(三)成语积累
教学相长:
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四)名句积累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注释: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译文: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注释: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译文: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交流】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
【合作交流】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合作交流】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合作交流】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并不是一个概念。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而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但无论哪一种“教学相长”,都是一种辩证的观点,值得肯定。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七)
中心意思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八)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
文章开头运用了设喻说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条理清晰。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九)
十三四岁是有很多愿望的年龄。你能讲一讲你有哪些愿望吗?大家的愿望都很美好,美好的愿望带给人无穷的动力。在个人愿望之外,我们还需要共同的社会理想,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课文《大道之行也》给我们描述的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
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点击欣赏MV《礼记礼运大同篇》
写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祭祀名)宾,事毕,出游于观(读guàn,宫门前两旁的建筑物)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读读写写
选贤与能
矜
男有分
恶其弃于地
幼有所长
jǔ
guān
wù
zhǎng
fèn
记记背背
(一)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三)
(二)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归宿。今义:返回。
3.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的古义:造反。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贼”的古义:害人。今义:
小偷,窃贼。
4.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或与“非”相对。
(三)一词多义
1.修:
讲信修睦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3.能:
选贤与能
能以径寸之木
4.分:男有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5.亲:不独亲其亲
不独亲其亲
6.子:不独子其子
不独子其子
(职分,职守)
(长度单位)
(以……为亲)
(父母)
(以……为子)
(子女)
(四)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
2.故人不独亲其亲
3.不独子其子
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4.使老有所终
5.壮有所用
6.幼有所长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形容词作名词,孩子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天下为公
“为”表判断。
2.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
(六)成语积累
1.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例句: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一天天完善,使鳏寡孤独也有了自己幸福的生活。
2.物尽其用:各种东西的功用充分发挥出来。
例句:这家工厂大搞综合利用,做到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3.夜不闭户:夜间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例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七)名句积累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四)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注释: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译文: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注释: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译文: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作:兴起。
闭:关(门)。
大同:指理想社会。
注释:
贼:指害人。
外户:大门。
谓:叫作、称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译文: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合作交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学习活动(五)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合作交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合作交流】“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合作交流】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合作交流】“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合作交流】“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6.“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孔子“大同”说的思想意义?
【合作交流】从孔子回答言偃的话来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则“大同”社会当指夏以前的社会形态,因而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其实又不然,因为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世正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画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倒退的主张。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决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见得呢?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六)
我们细读论“大同”这一段文字,便不难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传闻中五帝之世的社会实况,而是包含在实况之中的“大道”——确切地说他是将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并利用它们来揭示人类社会所应普遍遵守的法则。例如,他从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这两件事实中提炼出“天下为公”的观念,指出了社会权力的归宿(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从舜举“八元”“八恺”一事中提炼出“选贤与能”的观念,指出了社会管理者产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
高于“五帝之世”,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此外,还要看到孔子将这个理想社会定名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中心意思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七)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再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八)
2.多用排偶句式。
文章大多采用排偶句式,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3.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同”的特征。
“是故谋闭……大同”,作者拿现实社会跟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这些在“大同”社会里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
实践活动:读国学经典
国学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和创新的智慧源泉。近日,光明中学拟开展“读国学经典”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设计一条宣传语悬挂在校门口,要求含有“国学”二字。
(2)经典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下面材料均出自国学经典,请写出阅读收获。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学习活动(九)
材料一: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弟子规》)
材料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材料三: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孔颖达疏》)
【参考答案】(1)示例一:用国学经典,启智慧人生。示例二:品国学经典,展中华风采。示例三:读国学经典,塑高尚人格。
(2)见到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要向他看齐。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