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马说》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6 10:4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课设计
《马说》




一、说教材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二、说教法
五、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马说》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当时作者出登仕途,长期得不到任用,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做一匹当代的千里马?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说”的文体特征;
②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能初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把握文章主题,掌握本文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寓意。
②培养学生的诵读、理解、背诵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②引导学生珍惜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真本领,积极推销自己,树立“是金子也要主动发光”的思想。
一、说教材
3、教学重、难点
①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重点)
②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重点和难点)
③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点)
4、安排课时
1课时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自学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三、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将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预习法、展示法、诵读法、讨论法、独立思考法、竞赛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诵读、理解、背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说马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氛围。播放马的图片,学生说说所积累的关于马的成语、俗语以及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教师可相机讲解《伯乐识马》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四、说教学程序

(二)展示资料,介绍常识。
请同学分别展示课前搜集准备的关于作者韩愈基本情况及写作背景资料,介绍完成后教师用课件简单总结归纳;复习《爱莲说》,解读课文题目,进一步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之首。
展示资料 介绍常识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写作背景
展示资料 介绍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见解。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写法灵活,寓意深刻,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马说》的文体是——

议论性杂文。
展示资料 介绍常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三)诵读感知,读通文句——正音读“马”
朗读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有情有味。
1、范读。教师随着背景音乐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自读。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投影:强调文中四个通假字和五个“食”的读音。)
4、朗读。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强调每段结尾的“也”的语气及作者感情。)
5、齐读。
四、说教学程序
(四)研读课文,疏通文意——读文译“马”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每段的重点字词解释,学生小组合作,逐段完成每段的翻译,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穿插朗读指导,体会作者情感;
3、梳理概括各段内容,理解课文的行文逻辑。
由学生质疑,然后先由学生答疑或讨论后答疑,最后教师小结。
15
注释(加下划线者课文已注,加红色为重点词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仆役马夫
本名孙阳 ,春秋时人,善于相马

两马并驾
马槽
即使
第一段
16
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
小米
等同
怎么
饲养
饲养
十斗

虽然


尚且
第二段
17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饲养
马鞭
鞭打
方法

面对
难道

第三段
四、说教学程序

(五)探究赏读,领悟主旨——品文问“马”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千里马与伯乐有何关系?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探究学习一 理解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韩愈的《马说》究竟为谁而写,仅仅是为千里马鸣不平马?
探究学习二 体会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六)拓展延伸,联系现实——闭卷议“马”
讨论:在当今社会里,特别是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伯乐的作用?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如果你觉得自己也是一匹千里马该怎样做呢?(任选一个问题,自由谈谈。)
四、说教学程序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整理课文翻译和重要文言知识,同步完成练习册。
3、小练笔:读韩愈《马说》有感(作文本上)。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也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马说
伯 乐
善于识别人才、任用人才的人(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五、板书设计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