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河中石兽?纪 昀
学习关键词:重点字词 故事情节 质疑思辨
赏析评点
沧州 ?南 一寺 临河干 ?, 山门 ?圮 ?于 河,二石兽并沉沧州的南面有一座佛寺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水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一起沉没
焉。在这条河里。 临:靠近。并:一起。 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佛寺),在河中寻找这两只石兽,
竟 ?不可得,以为顺 流下 矣。棹数小舟 ?,曳铁钯 ?,最后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
寻 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尔 辈不能究物一位在佛寺里设馆教书的讲学先生,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
理 ?。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 重,沙 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携带走呢?应该是石兽本性坚硬沉重,沙子
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 求之,不 亦颠 ?本性松散易浮,(石兽)埋没在沙子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往下游)寻找石兽,难道不颠倒
乎?”众服 为确论 ?。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 老 河 兵 ?闻 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一位年老的巡河的士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言论,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到河的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兽本性坚硬沉重,沙子本性松散易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兽,(但)
其反激之力 ?,必 于 石 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21)。渐激渐深,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的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冲到石兽(底部)的一半时,石兽必定栽倒在坑洞里。 盖:发语词,表原因。 如是再啮,石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兽
又再 转。 转转不已 (22),遂 (23) 反溯流 (24)逆上矣。求之下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
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石兽,固然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僧人们)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
果得于数里外。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如:按照,依照。果:果然。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
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25)欤?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吧,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
第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原因、地点和寺僧寻找石兽的过程。
两次打捞:先按常规思维,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一无所获;再根据流水情况推测,“以为顺流下矣”,依然“无迹”。
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讲学家嘲笑寺僧不懂“物理”,在分析“石性”与“沙性”后,提出“原地深处求石兽”的见解,“众服为确论”。
第3段:写老河兵提出不同观点并详细分析原因,以及作者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老河兵详细分析“当求之于上流”的原因,“盖”字统领下文内容。分析透彻,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果”字说明结果在意料之中。
启示读者:对于“天下之事”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即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河干(gān)〕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pǐ)〕倒塌。
?〔阅〕经过,经历。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湮(yān)〕埋没。
〔颠〕颠倒,错乱。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啮(niè)〕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山门圮于河() ?
(2)棹数小舟() ?
(3)曳铁耙() ?
(4)湮于沙上() ?
(5)啮沙为坎穴() ?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二石兽并沉焉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石必倒掷坎穴中 D.可据理臆断欤
3.理解性默写。
(1)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老河兵的结论则为“ , ”。?
(2)文中运用议论的方式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 ”。?
4.文中讲到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人 物
寻找的地点
思 考
结 果
寺 僧
原地水中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性质
①
寺 僧
河流下游
②
无迹
③
原地沙下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性质,忽略了流水的作用
推断错误
老河兵
河流上游
④
得于数里外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体裁是 ,作者纪昀,字 , (朝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他的《 》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
6.七年级(1)班以“背起行囊,走出课堂”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在合肥包公祠参观时,同学们看到一副赞誉包公的对联,下联中的四个字因为风雨侵蚀变得模糊。请你根据上联,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从备选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填写在横线处。
备选词语:大恩大德 拯救黎民 慈悲无量 铁面锄奸
上联:理冤案,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下联:赈灾黎, ,依然菩萨心肠?
(2)旅途中,你的同学王刚不论是坐车还是休息,总是埋头玩手机,从不欣赏身边的风景,也不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你打算怎样劝说他呢?
(3)下面是魏延同学参加活动后所写活动心得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甲】学习,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上,我们更要走出去了解、观察这个奇妙的世界。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乙】不但可以强健体魄、提升视野、丰富阅历,而且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丙】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就引用了中国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在书本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也要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
①【甲】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 ”和“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③【丙】处画线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课内精读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 临: ?
(2)二石兽并沉焉 并: ?
(3)众服为确论 确论: ?
(4)转转不已 已: ?
(5)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 ?
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9.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二”的具体内容。
10.试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意。
拓展阅读[分值:16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①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1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竟不可得 竟: ?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
(3)言兵事 言: ?
(4)以天下莫能当 以: ?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众服为确论。
(2)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13.【甲】文段中讲学家认为石兽应“求之地中”,根据是“ ”。由【乙】文段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是 。(2分)?
14.【甲】【乙】两个文段都阐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文段内容分析。(6分)
25 河中石兽?纪 昀
学习关键词:重点字词 故事情节 质疑思辨
赏析评点
沧州 ?南 一寺 临河干 ?, 山门 ?圮 ?于 河,二石兽并沉沧州的南面有一座佛寺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水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一起沉没
焉。在这条河里。 临:靠近。并:一起。 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佛寺),在河中寻找这两只石兽,
竟 ?不可得,以为顺 流下 矣。棹数小舟 ?,曳铁钯 ?,最后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
寻 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尔 辈不能究物一位在佛寺里设馆教书的讲学先生,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
理 ?。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 重,沙 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携带走呢?应该是石兽本性坚硬沉重,沙子
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 求之,不 亦颠 ?本性松散易浮,(石兽)埋没在沙子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往下游)寻找石兽,难道不颠倒
乎?”众服 为确论 ?。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 老 河 兵 ?闻 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一位年老的巡河的士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言论,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到河的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兽本性坚硬沉重,沙子本性松散易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兽,(但)
其反激之力 ?,必 于 石 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21)。渐激渐深,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的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冲到石兽(底部)的一半时,石兽必定栽倒在坑洞里。 盖:发语词,表原因。 如是再啮,石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兽
又再 转。 转转不已 (22),遂 (23) 反溯流 (24)逆上矣。求之下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
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石兽,固然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僧人们)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
果得于数里外。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如:按照,依照。果:果然。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
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25)欤?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吧,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
第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原因、地点和寺僧寻找石兽的过程。
两次打捞:先按常规思维,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一无所获;再根据流水情况推测,“以为顺流下矣”,依然“无迹”。
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讲学家嘲笑寺僧不懂“物理”,在分析“石性”与“沙性”后,提出“原地深处求石兽”的见解,“众服为确论”。
第3段:写老河兵提出不同观点并详细分析原因,以及作者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老河兵详细分析“当求之于上流”的原因,“盖”字统领下文内容。分析透彻,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果”字说明结果在意料之中。
启示读者:对于“天下之事”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即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河干(gān)〕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pǐ)〕倒塌。
?〔阅〕经过,经历。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湮(yān)〕埋没。
〔颠〕颠倒,错乱。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啮(niè)〕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山门圮于河(pǐ) 倒塌 ?
(2)棹数小舟(zhào) 划(船) ?
(3)曳铁耙(yè) 拖 ?
(4)湮于沙上(yān) 埋没 ?
(5)啮沙为坎穴(niè)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B)
A.二石兽并沉焉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石必倒掷坎穴中 D.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B项,“暴涨”在这里动词用作名词,指暴涨的河水。
3.理解性默写。
(1)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湮于沙上 , 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的结论则为“ 转转不已 , 遂反溯流逆上矣 ”。?
(2)文中运用议论的方式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然则天下之事 , 但知其一 , 不知其二者多矣 , 可据理臆断欤 ”。?
4.文中讲到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人 物
寻找的地点
思 考
结 果
寺 僧
原地水中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性质
① 不可得
寺 僧
河流下游
②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的性质 ?
无迹
③ 讲
学家
原地沙下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性质,忽略了流水的作用
推断错误
老河兵
河流上游
④ 准确把握了流水、石兽、泥沙的性质 ?
得于数里外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体裁是 小说 ,作者纪昀,字 晓岚 , 清代 (朝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他的《 阅微草堂笔记 》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
6.七年级(1)班以“背起行囊,走出课堂”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在合肥包公祠参观时,同学们看到一副赞誉包公的对联,下联中的四个字因为风雨侵蚀变得模糊。请你根据上联,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从备选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填写在横线处。
备选词语:大恩大德 拯救黎民 慈悲无量 铁面锄奸
上联:理冤案,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下联:赈灾黎, 慈悲无量 ,依然菩萨心肠?
(2)旅途中,你的同学王刚不论是坐车还是休息,总是埋头玩手机,从不欣赏身边的风景,也不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你打算怎样劝说他呢?
示例:王刚,我们难得有时间走出课堂,亲近自然,一直埋头玩手机,不仅对你的眼睛不好,而且错过了身边美丽的风景,多么可惜啊!
(3)下面是魏延同学参加活动后所写活动心得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甲】学习,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上,我们更要走出去了解、观察这个奇妙的世界。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乙】不但可以强健体魄、提升视野、丰富阅历,而且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丙】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就引用了中国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在书本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也要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
①【甲】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 了解 ”和“ 观察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将“ 提升 ”改为“ 开阔(或:拓宽) ”。?
③【丙】处画线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书名号(或:《 》)改为引号(或:“ ”) 。?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课内精读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 临: 靠近 ?
(2)二石兽并沉焉 并: 一起 ?
(3)众服为确论 确论: 正确的言论 ?
(4)转转不已 已: 停止 ?
(5)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 于是 ?
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
9.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二”的具体内容。
“其二”指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会冲刷石头下面的泥沙,让石头翻转,从而离开原来的位置,逆流而上。
10.试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意。
讲学家的“笑”是盲目的自信以及对寺僧“不能究物理”的嘲讽,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自恃博才、主观臆断的否定。
拓展阅读[分值:16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①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1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竟不可得 竟: 终了,最后 ?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
(3)言兵事 言: 谈论,讨论 ?
(4)以天下莫能当 以: 认为 ?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众服为确论。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2分)
(2)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不说好。(2分)
13.【甲】文段中讲学家认为石兽应“求之地中”,根据是“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由【乙】文段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是 纸上谈兵 。(2分)?
14.【甲】【乙】两个文段都阐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文段内容分析。(6分)
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分)【甲】文段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因而不能提出正确的看法;(2分)【乙】文段中赵括虽懂兵法但不会用于实际作战,因而战败。(2分)
【参考译文】
【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他)曾和父亲赵奢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不说好。
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后,全部变更(之前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军吏。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这些情况(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截断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使得)赵军士气涣散。(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亲自带领精兵(与秦军)战斗,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