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2月份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2月份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7 15:5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教学调研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2021.2)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满分45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满分55分。时间共90分钟。请用2B铅笔和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否则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
单选题(共15个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军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平民政治的发展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中央集权的确立 D.军功爵制的影响
2.汉武帝时期,曾用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的“白金三品”,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朝廷这种做法
A.意图是稳定金融秩序 B.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
C.实现对铸币权的垄断 D.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唐初,“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唐玄宗时期,中书门下(政事堂)成了独立的宰相署,中书省与宰相府署分离,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敕的机构”过渡。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决策的随意独断 B.三省运行机制的退化
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三省地位的不断上升
4.宋代,书法帖学兴起,出现新画种(版画和年画),印染工艺也获得发展。这些新变化直接受益于
A.古典科技的进步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核心精神的嬗变
5.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有“嗜奇好古”和“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
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
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
6.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时,道光要求两广总督“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当战局不利,谈判受挫时,道光帝又密谕耆英等大臣,“务须慎持国体,俯顺夷情,俾兵萌早戢,沿海解严,方为不负委任”。清朝统治者在“维护国体”与“俯顺夷情“之间的矛盾心理体现出
A.维护国家利益的主权理念 B.近代化道路上的摇摆不定
C.军事上遭受挫折后的无奈 D.坚持天朝体制的僵化立场
7.晚清到民国年间各地海关贸易总值及占全国的百分比:
1882年 1912年 1931年
总额 百分比 总额 百分比 总额 百分比
沿海海关 185461660 73.5 789093596 64.6 3212687879 81.6
沿边海关 0 0 61618815 5.0 39422959 1.0
内地海关 66837827 26.5 371536156 30.4 683327317 17.4
这表明这一时期
A.内地商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B.近代民族工业体系逐渐完备
C.沿海和内地区域发展日趋平衡 D.列强对边疆地区侵略日益加深
8.1922年12月,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通过了中国棉工业史上第一个集体限制生产的决议:“自(民国)11年12月18日起停止工作四分之一,以三个月为限,届时设市面仍无起色,续停四分之一”。一战后上海棉纺织业的限产
A.说明工业体系尚不完备 B.与战争期间大规模扩张产能有关
C.导致棉纺织业陷入衰退 D.与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关系密切
9.从1931年开始,介绍“民族英雄”的报刊杂志和历史书籍大量问世。如刘觉所编著的《中国历史上之民族英雄》中郑重写明:“本编所列民族英雄,不限于汉族,凡满蒙回藏,对外有功绩者,亦并载叙”。这一看法
A.表明家国意识开始形成 B.彰显了民族危机下的时代精神
C.推动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D.说明全民族抗战迎来重要转机
10. 中国平均法定关税税率下降的轨迹图(1992—2003)
平均关税税率(%)
上图表明中国
A.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B.加入世贸组织成效较显著
C.经济特区建设效果明显 D.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提高
11.在每年狄奥尼索斯戏剧节的开幕式上,雅典城邦会把同盟诸邦缴纳的贡赋摆在舞台中央,向全体公民展示;同时城邦向在战争中牺牲的公民年满18岁的儿子颁发一套重装步兵的武器装备。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加强公民的政治教育 B.树立公民集体观念
C.培养公民的牺牲精神 D.扩大雅典公民权利
12.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据此可知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13.下表为美国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的统计。
总统的否决(1789—1984)
总统 否决国会提案 被国会推翻的否决
乔治?华盛顿 2 —
亚伯拉罕?林肯 7 —
西奥多?罗斯福 82 1
富兰克林?罗斯福 635 9
约翰?肯尼迪 21 —
理查德?尼克松 43 7
材料表明,美国
A.美国总统可以操纵国会 B.总统与国会相互制衡
C.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 D.国会权力受总统压制
14.下面是苏联1950年一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年收入明细:
集体农庄的工资(劳动日报酬,附加工资) 221卢布
受雇在国营单位和合作社工作 220卢布
个人义务交售和向国营单位、合作社、集体农庄出售牲畜、家禽和食品的收入 35卢布
在市场上出售牲口、家禽、从集体农庄分得的产品和自产的产品 487卢布
国家发放的养老金、补助金和其他收入 114卢布
从亲戚和别人那里得到的钱 56卢布
1950年所有货币收入 1133卢布
据此可知
A.农产品生产的私有成分相对发展 B.集体农庄的生产经营效益较好
C.战后苏联粮食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D.农业生产中的私有经济被消灭
15.1945年7月3日,美国部分科学家给美国总统递交请愿信:“我们手中的原子弹只是迈向毁灭的第一步,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将拥有几乎不受任何制约的毁灭能力。因此,一个国家如果率先将这种新开发的自然能量用于毁灭的目的,那么这个国家对所造成的后果就责无旁贷。”上述科学家
A.主张和平结束对日战争 B.强调核武器威慑作用
C.反对研制新型原子武器 D.反对政府滥用核武器
第II卷非选择题
16.(12分)图4、图5、图6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秦汉、南宋、清朝)的宰相籍贯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4 图5 图6
——摘编自余意峰《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的时空变迁规律》
分别提取图4、图5、图6的宰相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学”概念的某些思想内容虽早已有之,但把这些内容升华为“实学”概念,则始于北宋程颐。尔后,宋元明清时期的许多实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中国的实学思想,从而构成了长达800多年的中国实学思潮。
表3
阶段 时间 概况
产生与 发展 从北宋至明中叶 这一历史时期的实学还不完备,还不能够真正把“实体”与“达用”两者结合起来,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实学思想体系
发展 从明中叶到清乾嘉时期 比宋元时期具有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随着“西学东渐”而在科学领域开创了重实践、重验证、重实测的时代新风
高涨并 转型 从清代道咸到同光年间 这一历史时期的实学思想,主要是围绕“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而展开。晚清实学的最大特点,既继承了中国古典实学的成分,又大量地吸收了西政与西学,企图以西学之实补中学之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实学”发展历程的认识。(13分)
(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牧民群众积极参与1954年宪法草案大讨论
材料二
宪法起草的亲历者董成美教授回忆指出:“当时还编辑了三辑资料,叫《宪法参考资料》。第一辑是1918年苏俄宪法和1924年苏联宪法;第二辑是美、英、法、德意志和瑞士联邦宪法;第三辑是从清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第三辑资料于1953年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名称印刷后发给所有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参与宪法起草工作的有关人员。”
“当时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一院制,有人提出两院制,还有人提出三院制。我记得两院制是由当时的民盟副主席张伯钧提出的。我认为应该实行一院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毛主席在宪法起草中是不同意规定迁徙自由的,他认为人不能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得有制度;城里人就是城里人,乡下人就是乡下人,不能随便来回移动。但是后来宪法仍作了规定,没有听毛主席的,我们大都认为规定迁徙自由是有必要的。”
——摘编自《董成美教授访谈录》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60年代前,西部绝大部分是有待开发和拓居的荒野之地,被视为无法逾越的“美国大沙漠”。但伴随着拓荒者的西进步伐,西部交通运输也有了一些发展,但这些交通无法满足运输的需要。
60年代,随着西进运动的深入和东部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善西部运输条件已成为西部开发和东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要求。……加利福尼亚州远离首都华盛顿,交通极为不便,因此政治上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内战爆发后,地处西陲的加州也分裂成对立的两派,政局动荡不稳,大有脱离联邦的危险。……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国会通过了修建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的《太平洋铁路法案》。
1862年,国会正式通过了《太平洋铁路法案》,开始了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1869年建成。到1893年先后建成了5条横贯大陆铁路干线,这5条铁路共长达7万多英里,形成庞大的通向西部铁路网。
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加速了西部开发和边疆的消失。随着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州,从1876到1896年先后有9个新州加入联邦。1850—1890年的40年间,美国人口中心向西移动了243英里。许多城市的工业因铁路运输便利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具有专业化的特色。矿业也因铁路建设和延伸而迅速发展,得克萨斯、俄克拉何马、路易斯安那、怀俄明先后建立和发展了石油业。横贯大陆铁路运输费也逐渐降低,在1879—1899年间,圣菲铁路运费下降了42%,北方太平洋铁路下降了46%。总之,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对美国西部开发及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为现代美国奠定了基础。
——改编自周桂芬《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历史作用》
(1)请向美国国会写一篇修建太平洋铁路的请愿书。(6分)
(2)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美国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铁路成功史”,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21年历史2月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A D C A B B A A C B A D
16.(12分)【参考答案】
图4中宰相的籍贯在南方北方均有分布,南多北少,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但是北方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故图4是南宋时期。(4分)
图5中宰相的籍贯南北均有,但是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比较密集,这与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相印证,故图5是清朝。(4分)
图6中宰相的籍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与秦汉时期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相印证,故图6是秦汉时期。(4分)
17.(13分)【参考答案】
北宋时期,面对儒学自身的僵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北宋程颐提出了“实学”的概念。(2分)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程朱理学的日益僵化,“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实学家们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在科学领域开创了重实践、重验证、重实测的时代新风,但影响有限。(5分)
晚清以来,随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西方列强的入侵,内忧外患的不断加深,新的经济结构的出现以及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这一时期的实学主要是围绕“救亡图存”展开,将中学和西学相结合,先后提出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等主张,这一时期的实学发展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5分)
总之,“实学”的内涵和特点不断与时俱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1分)
18.(14分)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上述材料分别取自新闻图片和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叙述(1分) 新闻图片能真实地记录历史,当事人叙述是研究五四年宪法制定的第一手史料(2分)
材料内容 宪法的起草借鉴了中外宪法起草的经验(1分) 可用于研究宪法制定过程中人民民主的体现和贯彻(2分) 图片和当事人回忆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五十年代的民主政治的进展情况。五四年宪法的制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里程碑(2分)
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1分) 可用于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历程(2分)
宪法注重保障公民的权利(1分) 可用于研究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和发展(2
19.(12分)【参考答案】
(1)请愿书应包含下列内容:水路遥远,东西交流极其不便;版图西拓、西进运动或“淘金热”等;赢得内战胜利的战略需要;迎合工业革命。(6分)
(2)学者观点主要讲述了铁路修建对美国的重大影响:方便东西方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和西部开发;提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促讲了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