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7 15:5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度下期高中2020级入学联考
历史
考试时间共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
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都城
规模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层化也比
较明显。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2.西周存在275年,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内部很少发生战争或者动乱,政局基
本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政局得以长期稳定的政治制度因素主要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
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
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度量衡B.设立太尉C.设立御史大夫D.设立丞相
4.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制度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5.众多宰相集体决议政事,使中央集权更健全有效的机制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
6.“元代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是宰相府的派出所,所以行中书省只是流动的中央政
府”。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有利于丞相对皇权的限制B.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有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D.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7.图1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官员奏事的流程,这一时期是
A.明朝B.秦朝C.汉朝D.清朝
8.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刻度因其记载的事件产生意义,某学生在学天国
运动后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为表1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A.农民级追求小农经济B.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智慧
C.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D.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
9.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经历了曲折过程。下列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的是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B.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C.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D.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0.“它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中共党史从这
里开头。”材料中的“它”是
A.义和团运动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D.抗日战争
11.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图2军民唱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对图2所示历史事件评述正确的是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斗争目标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C.成功实现了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12.某电视台策划一部纪录片,在“寻访地”的安排上有以下五个地名:瑞金、遵义、
赤水、泸定桥、会宁,据此判断纪录片主题是:
A.北伐战争B.四次反围剿C.红军长征D.全面抗战
13.图3是二次大战中美、苏、中、英抗击世界法西斯的主要统计数据示意图。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A.抗日战争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B.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主要依靠盟军的支持
14.下列歌谣能够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军民情深共同抗敌的是
A.“刘邓大军过黄河,大军打俺门前过。俺给大军端碗水,大军还俺一条河。”
B.“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C.“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了坚固的抗日的阵线。”
D.“天下的农友要哇翻身哪……打倒土豪和劣绅……共产党是我们引路人哪。”
15.下列选项,符合1949年《共同纲领》内容的是
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C.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6.以下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目录,目录的变化体现了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B.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
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D.“实行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17.新中国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重要节点是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8.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政治斗争往往表现为贵族家族之间的争权。斗争失败者或被无
限期流放国外,或被对手消灭。被流放者不甘心失败,常试图借助外力返回,因此
造成了城邦的内战和动荡。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特权已基本铲除B.公民大会的权力较小
C.陶片放逐法有合理性D.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19.《十二铜表法》规定: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
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
则任何人都可充任。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注重形式程序繁琐B.简洁灵活使用有效
C.维护被告合法权益D.适度照顾弱势群体
20.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
又优先于侄子或者女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这说明
A.议会权力开始高于王权B.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
C.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D.君主立宪制得以完善
21.在美国,众议员和国家主要官员任期有明确限制,还赋予议会弹劾包括总统在内的
一切行政官员的权力。这体现了
A.联邦制原则B.分权制衡原则C.中央集权原则D.共和制原则
22.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中,既有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又确立了共和
派反对的参、众两院制议会体制,宪法还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民主共和政体得到巩固
C.法国民主政体是妥协的产物D.民众在共和制建立中作用有限
23.1888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即,他主张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首相俾斯麦主张遏
制法国,确保德国的欧洲大陆霸权,二人在许多政策上产生矛盾。在这种状况下,
俾斯麦可以能够做的是
A.向威廉二世递交辞职书,无奈下野B.主持召开联邦议会,弹劾威廉二世
C.解散帝国议会,重新举行议会选D.带领军队逼宫,迫使威廉二世让步
24.表2是英、德两国法律文件的内容节编。由此可知,两国
A.君主掌握了立法权B.实现了权力有效制衡
C.确立了代议制政体D.内阁对议会集体负责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共37分。
25.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效果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
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元朝形势图(1330年)
(1)据材料一,“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元朝在地方主要推行了什么制度?据该图判断,推行该制度的原因是什
么?分别指出管辖吐蕃地区和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的中央机构。(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6分)
26.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我们到了19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
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与中国抗衡的是几个科学、机械及民族主
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受了重大的打击,但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
危险。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诉、文祥、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
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教国救民第二个方案。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教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反
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形成的经典红色文化和宝贵革命
精神,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优秀分子在“建党”“建军”和“建国”(指建立
新中国)壮丽事业中进发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睿智胸怀和道德情操。红船精神是开
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立党为公、忠诚
为民的奉献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其中主要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共同时代
主题。(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船精神形成的条件,指出中国“民族精神”的核
心和动力。(13分)
三、探题:本题共15分。
27.下面是某学校高一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整理的资料。根据材料,探究问题。(15分)
【主题一】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根据主题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涉及的选官制度并概述其发展趋势。(7分)
【主题二】世界史小组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