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镇雄四中高一年级收心考试卷历 史
5. 魏晋时期, 老庄思想盛行, 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 “三日不读 《道德经》, 便觉舌本间强”, 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A.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 信仰多元化严重 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 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第Ⅰ卷第1 页至第5 页, 第Ⅱ卷第6 页至第8 页。 考试结束后, 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00 分, 考试用时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 (本大题共25 小题, 每小题2 分, 共5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青铜铭文, 西周中后期, 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 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 块耕地, 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A. 井田制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2. 公元前214 年, 蒙恬奉秦始皇之命开始大修长城。 他把秦、 赵、 燕的北部长城连接起来, 并向两侧延伸,形成长达五千多千米的万里长城, 史称秦始皇长城。 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修建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 B. 结果上看阻碍了长城沿线经济、 文化的发展 C. 体现了杰出的军事工程建筑技术和强大国力 D. 影响上有效巩固统一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3. 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 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 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 细如服饰用具, 琐至音容笑貌, 都被人悉意效拟。 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 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 据此可知, 当时
A. 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 B. 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 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D. 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4. 唐初,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室相; 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 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 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 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6. “方镇相望于内地, 大者连州十余, 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 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
代; 或取舍由于士卒, 往往自择将吏, 号为 ‘留后’, 以邀命于朝。” 这段话反映了
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7. 对于户税的收缴, 唐朝两税法规定 “户无主客, 以现居为簿, 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以资产为宗”。 这
A. 有利于农民自由流动 B. 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C. 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 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8.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 苏辙敬献 《上皇帝书》, 提到 “事之害财者三: 一曰冗官, 二日冗兵, 三曰冗费”, 正式提出了 “三冗” 的问题, 北宋朝廷财政不堪重负。 “三冗”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延续的危害
B. 宋代民族关系持续紧张
C.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D. 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
9. 史载, 某朝代 “起朔漠, 并西域, 平西夏, 灭女真, 臣高丽, 定南诏, 遂下江南, 而天下为一, 故其地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 为管理广袤的疆土, 该朝代
①推行行省制度 ②实行 “改土归流”
③设立宣政院 ④设立理藩院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明经内 ‘四书’ ‘五经’, 以程子、 朱晦庵 (朱熹) 注解为主, 是格物、 致知、 修己、 治人之学。 这般取人呵, 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材料反映出元政府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 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其目的在于
A. 明经、 进士科尊崇儒学
B. 发挥儒学在巩固社会秩序和树立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 C. 通过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 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 D. 尊崇儒术, 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历史ZX4·第1 页 (共8 页) 历史ZX4·第2 页 (共8 页)
11.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 元世祖派了14 位天文学家, 在国内27 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 其观测结果为编制 《授时历》 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这些天文观测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引起了生产技术的变革
B. 有利于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稳定
C.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促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2. 明英宗时, 首辅李贤以善于进言和敢言著称, 但考之史实, 特别是从他自己所著的 《天顺日录》 中可以看出, 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 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 即使有所进谏, 亦是帝意所属。 这反映出明代
A. 内阁不具有合法性 B. 阁臣对皇权的依附性
C. 中央行政效率低下 D. 官僚政治集团的腐朽
13.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 首先向国王、 头人等宣读皇帝诏书, 赏赐大批物品, 然后才展开贸易活动, 甚至派小船往偏僻处去贸易。 船队总是满载着各种奇货重宝和珍禽异兽等货物而归。 这说明郑和船队
A. 兼具外交和贸易使团双重性质 B. 使明政府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C. 推动了明朝统治范围的扩展 D. 引发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
14. “密折” 制度始于康熙朝, 最初为一种特权, 仅限于皇帝少数亲信使用。 雍正帝时, 给予道员、 知府、 同知、 副将等地方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 据统计, 雍正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千人。 这实质表明
A.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 地方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 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15. 阅读下图, 与该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3107486135914
A. 戚继光抗倭 B. 雅克萨之战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16. 有清一代, 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 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 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 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 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 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 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 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17. 明清时期, 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 棉、 皮、 毛、 木材、 旱烟等特产, 套换江南的丝、 绸、 茶、 米, 又转销西北、 内蒙古等地, 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 这反映出当时
A. 农副产品开始了商品化的进程 B. 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 区域位置决定了商业贸易发展 D. 晋商在当时商帮中实力最强大
18. 李鸿章说: “中国积弱, 由于患贫。 必须先求富, 而后才能自强。” 下列企业体现 “求富” 这一思想的是
A. 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 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C. 成立天津机器局
D. 创办福州船政局
19. 蒋廷黻在 《中国近代史》 中指出: “ (鸦片战争)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原因的理由, 那才是民族的……中华民族丧失了近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材料主要表明鸦片战争
A. 惊醒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B. 未对清廷造成实质震动
C.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D. 使清政府认识到近代战争的残酷
20. 有人说清朝表面上亡于1912 年, 实际上亡于1900 年, 这句话体现在
①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在北京设使馆区
③惩办 “首祸诸臣”
④张之洞、 刘坤一等东南各省督抚与列强签订 《东南保护条约》 等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历史ZX4·第3 页 (共8 页) 历史ZX4·第4 页 (共8 页)
21. “此一省欲起事, 彼一省欲起事, 不相联络, 各自号召, 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注意事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 分)
A. 成立中国同盟会 B.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 发动黄花岗起义 D.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22.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社会进入了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历史新时代, 这表明
①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③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
④传统的封建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3. 一战期间, 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 但很快走了下坡路, 从根本上是由于
A. 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B.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C.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帝国主义强大
24. 有观点认为: “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 (洋务运动) 进步者, 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 而提出借鉴西教, 易法更制之主张。 但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 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 欲籍保皇以教国。” 此观点强调戊戌维新
A. 挽救了民族危亡
B. 秉承 “中体西用” 思想
C. 完成了政治改革
D. 兼具创新与守旧的色彩
25.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 白话文成为时尚, 部分教科书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 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白话书信, 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 这表明
A. 文学革命促进了思想启蒙 B. 新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 新文化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D. 封建思想地位被彻底动摇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6. (12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昏侯刘贺, 汉武帝刘彻孙子。 刘贺继承父位, 被立为昌邑王。 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 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 移居豫章郡 (今南昌)。 自2011 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 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 已经出土了2 万多件文物。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金丝玉剑、 马蹄金、 金饼、 麒麟金等; 二是10 余吨五铢钱、 青铜器、 漆木器等。 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 数量繁多; 三是编钟、 编磬、 排箫、 笙和乐俑等; 四是孔子屏风 (描绘有孔子画像) 成堆的简牍等; 五是雁鱼灯、 虫草、 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 “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 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 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从目前来看, 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 《海昏侯墓: 穿越2000 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出土文物入手, 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会生活
等方面的信息。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史实准确、 论述合理) (12 分)
历史ZX4·第5 页 (共8 页) 历史ZX4·第6 页 (共8 页)
27. (22 分) 有学者认为: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 理学家程颐就将 “百年无内乱” 列为宋代 “超越古今者五事” 之首。
—朱熹 《河南程氏遗书》 卷15
与程颐大致同时的邵雍在临死前写下: “生于太平世, 长于太平世, 老于太平世, 死于太平世”。
—邵伯温 《邵氏见闻录》 卷18、 卷20
材料二 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 对外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 ……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穆斯林商人和水手从事贸易的积极性, 也加速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因而, 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上)
材料三 不返本开新, 不接续源头活水, 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 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 不综合创新,
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 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 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 不推陈出新, 不致力于内部创造, 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 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 因此, “三新” 之说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 《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1) 结合所学, 指出宋代为除 “内乱”、 致 “太平” 所作的地方收权设计。 (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6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及 “推陈出新” 后的儒学内容。 (10 分)
28. (16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国际环境来讲,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 迫使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要求 “自强”。 从国内环境来说, 农民起义的冲击, 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
—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材料二 历史不会忘记, 100 多年前,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
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 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 使中国
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还造成了新思想、 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 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 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2 分)
(2)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10 分)
(3) 据材料三说明新文化运动是 “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4 分)
历史ZX4·第7 页 (共8 页) 历史ZX4·第8 页 (共8 页)
镇雄四中高一年级收心考试卷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C
C
B
D
A
C
A
B
C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D
B
B
B
A
A
D
B
D
A
【解析】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根据题干中贵族矩用土地换取盛服和玉饰可以看出,他打破了井田制下的土地不准买卖的规定,所以可以推知井田制有所松动。题干中并不涉及世袭制度与礼乐制度。抑商政策是从商变法开始的,时间并不符合。
长城的修建技巧和规模体现了杰出的军事工程建筑技术和强大国力,C 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排除 A;长城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游牧民族南下劫掠,有利于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排除 B;长城并不能有效地巩固统治,排除 D。
3.A 项,根据材料“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可知,当时模仿北方名士的言行作派是一种社会风尚,并不能说明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故 A 项错误;B 项,“消弭文化差异”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可知在南北朝时期,经济实力稍弱的南方地区人士模仿北方名士的言行作派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故 C 项正确;D 项,与材料不符,材料并不能表明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而是由于受到了经济文化实力的影响,南方地区出现了模仿北方名士言行作派的社会风尚,故D 项错误。
4.A 项,根据题干可知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故 A 项表述错误;B 项,题干并没有关于行政效率的论述,无法得出此结论。故 B 项错误;C 项,根据题干“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君权加强,相权受到削弱,体现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 C 项正确;D 项,题干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它们的决策权也扩大了。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外来佛教思想和本地道家思想的影响,“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说明道教思想盛行,故 B 正确;当时主流思想和信仰仍然是儒家思想,故 A 和 C 错误;古代正统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故 D 错误。
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故 A 项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 西汉没有方镇,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君主专制指皇帝和丞相的矛盾,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两税法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土地、资产收缴赋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利于农民自由流动,故选 A;材料信息与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 B;两税法按土地、资产增收赋税,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 C;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D。
根据所学,宋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设立了大量的官员分散权力。同时把流民征召入伍,导致宋代“三冗”问题严重,故 C 项正确;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排除 A;B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题干引文大意为版图北边超过阴山(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西边到达流沙(今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面可达辽东(今辽宁省东部),南面越过海表(今西沙群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271 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6 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279 年元统一了全国,因此元朝疆域与材料符合,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①正确;实行“改土归流”是在明朝中后期,而不是元朝,②错误;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③正确;理藩院是清朝时期设立的管辖少数民族事宜的机构,④错
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A 项正确;排除 B、C、D 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以儒家经典为科举考试内容,以程朱理学作为答题标准,看中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修己、治人内容,其目的在于发挥儒学在巩固社会秩序和树立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B 正确;尊崇儒学不等于推崇程朱理学,排除 A;元政府用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政策确保蒙古贵族利益,在材料里没有体现,C 选项错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是元朝政府推行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而且儒学成为主流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实现,排除 D。
元政府推动下进行的天文观测活动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因此这一观测活动有助于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C 正确;天文观测并未引发技术革命 ,排除 A;天文观测是重农政策的体现,但其不能起到稳定政策的作用,排除 B;D 与元朝天文观测无关,排除。
李贤作为内阁首辅,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结合明代内阁特征,权力来源于皇帝,李贤的做法说明其顺从皇帝的旨意,对皇权有依附性,B 正确;题干并不是强调内阁的机构属性,排除 A;内阁的出现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是题干主旨是内阁和皇帝的关系,排除 C;D 与题意无关,排除。
在所到之处,“宣读皇帝诏书”、赏赐物品的同时,展开贸易活动,甚至“往偏僻处去贸易”,反映出郑和船队具有外交使团和贸易使团的双重性质,A 项正确;郑和船队奉行“厚往薄来”原则,并未使明政府获得巨大经济利益,排除 B 项;郑和远航是和平行为,没有推动明朝统治范围的扩大,C 项错误;郑和船队远航并未引发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 D 项所述错误。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具有“密折”特权的官员增多,而“道员、知府、同知、副将”等是地方官员,所以这主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进一步增强,C 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密折”是一种特权,虽然很多官员都有奏折权,但决策权仍归于皇帝,排除 A; B 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拥有“密折”特权的人数不断扩大,不能反映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排除 D。
根据“《尼布楚条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条约签订于清朝康熙时期,是清王朝在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后与沙俄签订的一个平等条约,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故选 B;A、C、D 都和《尼布楚条约》无关,排除。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材料“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 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反映了皇帝的决策随意性较大,政策反复不定, 这说明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故 D 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作用被弱化,故 A 排除;政策反复不定与吏治腐败没有必然联系,故 B 排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材料未涉及军机处,故 C 排除。
根据“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特产,套换江南的……转销西北、内蒙古等地”可知,当时晋商进行的是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说明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故选 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 A;C 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晋商的贸易情况,没有其他商帮的对比,不能得出 D 想的结论,排除 D。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体现了“求富”的思想,故选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和福州船政局都是军事企业,体现的是“自强”的思想,排除 A、C、D。
根据“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原因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可知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没有反思失败的原因,所以这场战争并没有对清廷造成实质震动,故选 B,排除 A、D; 材料强调的不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 C。
材料反映了有人认为清朝实际上亡于 1 900 年,结合所学可知,这样观点的原因在于 1900 年前后,义和团运动加速了清朝灭亡;《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了洋人的国中之国,要求惩办“首祸诸臣”,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通过的傀儡和工具;张之洞、刘坤一等东南各省督抚与列强签订《东南保护条约》,避免战乱波及东南诸省,但使清朝中央权威大降,对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产生较大影响;这些事件均打击了清朝统治,使其名存实亡,所以有人认为清朝“实际上亡于 1900 年”,①②③④说法均符合题意,故选 A;其他选项均不全面,故排除 B、C、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初革命党人为改变革命派各自为战,不利于革命发展和国家统一的现象,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成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A 项正确;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不是改变“不相联络”现象的最有力行动,B 项错误;发动黄花岗起义不能解决“各自号召”的问题,C 项错误;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说明材料提到的现象已基本解决,D 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使中国从传统社会进入到历史新时代的表现主要有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社会上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D 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未使传统的封建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说法④错误,与之组合的 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主要是因为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主要是因为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制,不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民族工业不可能健康发展,B 正确;A、C、D 虽然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 B。
材料观点前半部分认为戊戌维新对比洋务运动有进步性,即借鉴西方制度,材料观点后半部分认为戊戌维新与洋务运动一样都迷信清政府而革新不足,材料强调戊戌维新的进步与守旧的特点,D 正确;A 与材料无关,排除;维新变法是对“中体西用”的突破,B 排除;戊戌变法并未完成政治改革,以失败告终,C 排除。故选 D。
根据“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白话书信,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要得出白话文运动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以及被大众接受, 因此反映出文学革命促进了思想启蒙,A 正确;“共识”的说法错误,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群众基础,排除 C;D 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不是白话文运动的影响,排除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12 分)
论题: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2 分)
论述:①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②经济上,10 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虽然实施“重农抑商” 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
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③文化上,编钟、编罄、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8 分)
总之(综上所述)海昏侯墓的发现既反映了西汉中期的社会状况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2 分)
27.(22 分)
(1)(6 分)设计:组建禁军或定期更换驻地;文官出任知州或节度使成为虚衔;设通判制约知州;设转运司管财政或设立四监司监控各州。
(2)(6 分)原因:穆斯林商人和水手积极性;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达);政府鼓励政策;航海技术发展(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3)(10 分)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4 分)
内容: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6 分)
28.(16 分)
(1)(2 分)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者暂时支持洋务派。(一点 1 分,任答两点得 2 分)
(2)(10 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 分)
贡献: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促进了政治近代化;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经济近代化;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思想近代化;促使社会风俗近代化。(一点 3 分,任答三点 9 分)
(3)(4 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反对旧文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中国人民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一点 2 分,共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