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说课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说课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7 11:0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目 录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一 说教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中的第1课(本教材中第7课)。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本单元三节课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阐述了中国古代、近代西方和当代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大致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建设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刻的历史感。
一 说教材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是本单元第一课, 本课以时间为顺序,以法治和礼教两种社会治理手段的选择为线索,阐述了从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发展历程,课程内容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密切关联,选用了图片、文字等原始史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法治和礼治发展过程、主要特点的认识。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二 说学情
经过必修阶段以及前两个单元的学习,高二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依据史料讲述历史能力也有一-定进步,在选择性必修的学习阶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整理、辨析和理解史料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学习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通过井田制到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基础的变迁,引发治国方略——法治、礼教等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从西汉至清,经济基础未引发质变,却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着,上层建筑——中国古代礼法并用的治国方略不断继承发展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和王朝面临不同问题都会使得其在治国方略选择中有所取舍和不同,以适应时代发展,解决统治弊病,引导学生在历代王朝礼治和法治的选择上生成这一认识。
三、教学目标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提供多种类型的史料,包括《礼记》、《韩非子》等古代文字史料,通过史料认识,增强学生实证意识,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据材料认识历史的意识,使得学生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通过分析汉唐法律案例和解读《唐律疏议》,学生合作探究并概括汉唐“礼法并用”的特点和影响。
三、教学目标
家国情怀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以子产、叔向、孔子、韩非子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提出救国定世的方案,学生领悟挽救乱世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救民的国家情怀。通过秦严刑峻法的失败和汉代的礼法并用,学生感受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以及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通过明清乡约仪式的宣讲内容和严格仪式,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交锋的内容和原因;西汉以来治国方略礼法并用趋势的具体表现。
重点
先秦时期成文法产生的前后过程,汉唐礼法并用的具体特点;宋明清乡约的演变。
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情景创设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史料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以促进师生共同解决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小结
(一)新课导入
首先导入: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社会广泛关于人性、国法、伦理等话题的热议引入。通过图片学生熟知的故事,引起对新知的兴趣。影视剧一定程度能够反映特定的社会心理,进而引出本课课题。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讲授新课
(二)
第一目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周——出礼入刑,礼法合一
展示材料《尚书?大禹》“刑期于无刑”,《易?丰卦》“君子以折狱致刑”,表明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刑(法)。展示甲骨文字“刑”(井中加一点,表示套在头上的木枷)+(刀、刑具),表示用刀砍杀披枷带锁的罪人。司法内容上确立“明德慎罚”、“亲亲、尊尊”。《吕氏春秋》“刑三百,罪莫终于不孝”。同时出示这一时期五大刑罚:大辟、宫、墨、膑、劓,由于初创和不独立性,表现刑罚的残酷性。
第一目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春秋战国——礼法相分,法胜礼衰
出示《韩非子?法度》和《礼记?曲礼》中的史料,并向学生提问:儒法两家治国理念各是什么,为何不同?通过文字史料阅读,培养学生史料解释核心素养。
第二目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首先通过一个典型的小案件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出对董仲舒思想的学习。

第二目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出示材料“秦末战乱,刘邦初入关中,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西汉建立后……于是相国萧何拾取秦法,作律九章。当孝惠、高后时,“萧、曹为相,镇以无为,刑罚以稀”。汉武帝重用张汤赵禹之流的酷吏,连造新法,……此后酷吏玩法舞弊,以律文案例辗转比附,法网峻密。” 根据材料概括西汉前期法治指导思想的演变。

第二目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西汉盐铁大会礼法之争内容。

第二目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多媒体展示“不解佩而误入阁案”设置两个问题1.案例中如果你是当时的长官会做出怎么样的判决?2.该案例的判决结果反映出什么现象?在讲解的过程中设置情景,角色转换,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去挖掘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理解汉唐时期中国法律发展过程中礼法融合的过程。

第三目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展示图片朱熹及思想介绍,展示两个案件“阿张离婚案”、“子盗父牛案”,通过典型案例理解宋朝特有的天理、人情、国法的司法审判体例,接着展示“申明亭”、《吕氏乡约》和《郑氏家范》图片及文字,使学生了解宋明清乡约的演变,从而解决本课难点。分组讨论我国古代形成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的原因。
(三)巩固小结
通过近代历史的礼法之争,再现中国近代历史中传统与现代的相遇,描绘在构建礼法融合的中华法律体系铸就了封建社会的辉煌,揭示其进一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促使中华法系由传统转为现代的社会因素。
六、说板书设计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副板书
?
、夏商周——出礼入刑、礼法合一?????亲亲、尊尊
二、春秋战国——礼法相分、法胜礼衰
三、汉、唐——春秋决狱、引礼入律?????法律道德化
四、宋元明清——义理决狱、明刑弼教????道德法律化
?
设计意图:采用纲要式板书,关键部分用红色粉笔标明,便于学生清晰直观掌握本节课内容。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指导读书法等教学法,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由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由此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