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7 23:1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2)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运。
(1)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2)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3)一战中英国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
(4)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条件:
3.表现:
(1)中国:
(2)印度支那:
(3)印度:
(4)在非洲:
(5)在拉美: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影响下,五四运动爆发,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在非洲,埃及爆发华夫脱运动;
在拉美,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现民族民主运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 间
主要活动
1915年
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骨干
1919年-1922
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土布运动)发出不合作号召
1929--1930年
领导食盐进军运动
二战期间
提出“英国退出印度”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
二战后
为消除种姓制度、调节教派纷争而斗争
甘地的政治活动
4.影响:
(1)亚非拉地区出现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2)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1)一战期间,列强驱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充当炮灰,从事劳役,掠夺财富,激化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2)列强忙于战争,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3)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4)一战削弱了欧洲宗主国的殖民统治;(5)一战客观上推动了自由民主、民族独立和民族自觉思想的传播;(6)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
2.表现(1)亚洲①中国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直指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②胡志明成为越南第一个共产党人,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追求国家独立;③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④朝鲜“三一运动”;⑤土耳其凯末尔革命。(2)非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3)拉丁美洲①尼加拉瓜:桑地诺率领的游击战最终迫使美国从尼加拉瓜撤军;②墨西哥:卡德纳斯领导了20世纪30年代的墨西哥改革(卡德纳斯改革),改革基本上摧毁了封建大庄园制,使民族资本家掌握了全国主要经济命脉,为墨西哥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2)二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3)二战结束后,殖民主义急速衰落
(4)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5)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表现
(1)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英帝国很快解体
(3)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4)二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埃维昂协议》又称阿法协议
即由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
(1)背景:①1830年,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②1905年,阿尔及利亚全境沦为法国的殖民地;③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了摆脱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④1954年11月至1962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下,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7年半艰苦的武装斗争,终于迫使法国同意谈判,以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2)概况:1962年3月18日,有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订。
(3)影响:18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进行自决公民投票后宣布正式独立,结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背景及其影响
(1)背景①战争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如,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②宗主国方面:殖民地宗主国国力衰落及其在世界体系中地位下降。二战中英、法等国在战争中受到重创,无力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不得不对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做出让步。③殖民地方面:亚非拉国家人民在二战中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意识,形成了展开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力量(政党)。③国际环境方面: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有利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巩固自身安全的提下,对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
(2)影响①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后,能够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②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改了世界政治面貌,标志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③为第三世界的形成创造条件,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第三世界开始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从而扭转和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内容:
(1)印度的现代文化
特点:呈现多样化特征
具体表现:
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
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仍然影响着印度政治与社会生活
(2)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现代文化
特点: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
具体表现: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儒家文化的精华
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现代埃及文化
特点: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具体表现: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表现:
宗教: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语言: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英语中的“埃及”一词,是从古希腊语演变而来的
遗产: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1.消极影响:战争给人类深重的灾难,对人类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2.积极影响(1)战争本身是军事冲突,是不同文化的冲突,战争进行的本身就是在进行文化的一种特殊交流,只是不是在和平的环境,而是在混乱的环境;战争使人和物达到了高度的集中,可以促进文化交流;(2)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1)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加强掠夺和战后重新瓜分殖民地使民族矛盾更加激化。②一战期间宗主国经济控制的放松,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使民族民主运动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③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以及苏联政府对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支持。
④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
(2)特点:统一性、多样性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