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
课时数 第4 课时 总课时数
4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学生会用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
难点 探索并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仍是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运用等式的性质正确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二次修改
一、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三、交流提升
四、巩固拓展
五、总结延伸
探究内容:教科书第7~8页。
探究过程:
阅读教科书第7页,将例5下面的式子填写完整。
观察你写出的两组等式,你发现什么?
自己写一个等式,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在等
式的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呢?能同时除以“0”吗?
探究指导:等式还具有什么性质?
探究练习:完成教科书第8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探究质疑:阅读教科书第7~8页,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在《自主探究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1.交流例5。
⑴ 出示例5中的天平图,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用式子表示各图中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
⑵ 小组讨论:观察这些天平及下面相应的等式,你认为等式可能具有什么性质?
⑶ 全班交流: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任意一个相同的数都可以吗?等式还
具有什么性质呢?
⑷ 自己任写一个等式,验证等式的性质是否适用。
⑸ 全班交流小结:我们一共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一个适用与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等式,一个适用于只含有乘法或除法的等式,要注意区分。
2.学习例6。
⑴ 出示例6,全班交流:题中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能列出怎样的方程?
(板书:x×40=960)
⑵ 学生尝试解这个方程。
⑶ 小组讨论:解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怎么检验?
⑷ 全班交流: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3.交流“试一试”。
⑴ 出示“试一试”,同桌交流:要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两边该怎么办?
⑵ 展示学生课前的探究方案,注意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⑶ 学生订正。
4.交流“练一练”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口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5.交流“练一练”第2题。
⑴ 媒体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⑵ 学生订正。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⑴ 小组讨论:你打算怎样解每一个方程?
⑵ 学生独立练习。
⑶ 交流展示。
⑷ 学生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⑴ 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
⑵ 全班交流:这里的解方程过程,省略了什么?和例6的解方程过程相比,哪种更简洁?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⑴ 出示题目,提出要求:你能用简洁的过程解这些方程吗?
⑵ 学生独立练习。
⑶ 展示交流。
⑷ 学生订正。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⑴ 课件出示第4题的线段图和平行四边形,全班交流:你从图中能得出什么方程?
(师逐一板书:x+x+x=30, 3x=30; 18×x=450, 540÷x=18)
⑵ 小组交流:左图的两个方程,哪个更简洁?右图的两个方程,哪个是顺着题意列的?
⑶ 学生独立解答方程。
⑷ 全班交流后订正。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资
料
链
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