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7 23:0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2021.1)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宣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
2.选择题答案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一、选择题。本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卫国的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的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和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A.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B.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人开展
C.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D.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
2.汉唐时期的家具设计注重追求雄浑壮美,而宋明时期的家具设计转而追求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
A.理学思想影响社会文化生活B.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C.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D.传统文化价值观被摒弃
3.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袭的观点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B.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表明古代没有法律制度
4.美国学者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恳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意在强调
A.很多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往往是难于考证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中华文明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世界意识”已经普遍盛行,甚至出现以“万国”、“全球”、“世界”等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的“四夷观”。这一
时期“世界意识”的增强
A.维护了官方的正统意识B.丰富了“中体西用”内涵
C.根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D.开启了外交理念近代化
6.晚清以来不同时期“青年”的含义有所变化: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发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7.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指出: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他意在强调
A.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D.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
8.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行业约需技术人员30万,而当时仅有技术人员14.8万,缺额15万。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
A.发展工科院校B.恢复全国高考C.普及义务教育D.开展扫盲运动
9.在古希腊神话中,虽然神创造万物,一切却是为了人能在自然界存在与生活。如太阳神阿波罗每天准时出现,驾一次太阳车为人类提供光明。这体现了古希腊神话
A.宗教意识淡薄B.具有人本色彩C.注重物质生活D.反对神灵崇拜
10.从14世纪中叶起,欧洲经历了一场危害惨烈的致命瘟疫黑死病。黑死病既给人们带来恐慌,
也促使人们反省:连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开始重视人自己的价值。由
此可见这场灾难
A.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B.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D.催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1.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经常走街串巷听路人发音说话,谨慎地从高地德语、低地德语和中部地区德语中选用词汇,经他筛选、修饰和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至今通行于德国。这说明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
A.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B.促进民族意识的萌发
C.不再认同基督教的权威D.践行因信称义的主张
12.卢梭认为国家是人民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最终属于人民,所以国家的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这体现卢梭主张
A.三权分立B.社会契约论C.自由平等D.人民主权说
13.有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2-1676年前后发现二进制,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读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由此可见
A.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B.《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C.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D.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主导作用
14.戏剧大师易卜生(1828-1906年)把戏剧当作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把舞台当作讨论当代政治社会问题的讲坛,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关系当作表现的主题。他的戏剧
A.抒发个体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B.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痛斥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本质D.表现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15.他揭开了宇宙的秘密,从此自然界就开始依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来认识了。此人
A.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B.创立了相对论
C.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D.提出了量子论
16.美国参战后,罗斯福总统告诫好莱坞在拍摄每一部新的电影之前,都要遵循自我询问:“这样的一部电影作品能够帮助赢得战争的胜利吗?”二战期间,好莱坞拍摄了多部鼓舞士气和团结盟友的电影作品。这表明
A.好莱坞电影促成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B.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好莱坞电影的繁荣
C.影视艺术能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双重影响D.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政府政治宜传工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共计52分。
17.(20分)中国知识界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几经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法实窃取于中国,前人论之已详。地圈之说,本乎曾子。九重之论,见于《楚
辞》。凡彼所谓至精极妙者,皆如借根方之本为东来法,特翻译算书时不肯质言之耳。近来工
算之士,每据今人之密而追咎古人,见西术之精而薄视中法,不亦异乎?”
——清·阮元《畴人传》(注:畴人指古代专门执掌天文历算之学的人)
材料二 西人所言化学、光学、重学,盖由格物而至于尽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
为重,故曰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尧舜三代以来,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为教,专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而技巧则稍逊矣。
——清·俞樾
材料三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
之而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桀,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在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上,阮元和俞樾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和相似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张并说明其目的。(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知识界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
1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通常表现为“古今之争”,它最初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一
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成;到了17世纪以
后,随着理性的振兴和科学的崛起,它在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覆信仰
的激进姿态。启蒙思想家们把眼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
会相抗衡。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材料二(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
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对英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英国各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持续了多年。
19世纪中后期,许多英国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把一切美好的传统都摧毁了,使得
各种不同的利益再也无法互相调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法国相比,英国则诉诸自己古老的
宪政传统,自1688-1689年那场温和得多的革命以来,通过和平、务实和渐进的手段取得了广
泛的公民自由,逐步地建立起了一个更民主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迪金森《伯克之后的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古今之争”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观点进
行说明。(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民主进程”的深远影响。(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学者上述看法形成的原因。(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
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但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
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
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
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
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
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
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作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中庸"辨析》
上述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用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2021.1)
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C
C
C
D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B
D
C
B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共52分。
17.
(1)差异:阮元认为西方科技多数是来源于中国,不应轻视中国科技文化,俞樾认为在科技方面西方先进,而思想文化方面(礼乐文章)中国较好。(4分)
相似:都认为中国文化比西方存在优越性或部分优越性;仍有“天朝上国”的观念。(4分)
(2)主张:体用不分,中西方学说有各自的“体”和“用”,“体”和“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不可随意分割。(4分)
目的:完整地引进西方学说,宣传推新变法主张。(2分)
(3)变化:从认为中学优越于西学,到认识到西学在科技方面优越于中学,再到认识到中西学说有各自的体系并要完整地学习西方的科技和制度。(4分)
18.
(1)观点:17世纪前人文主义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17世纪以后理性主义颠覆宗教信仰的倾向,关注未来。(4分)
说明: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宣扬新兴资产阶级价值观;宗教改革借助上帝和圣经的权威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3分)
启蒙思想强调理性,质疑权威,冲击天主教会的统治,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等进步观念,构建新时代的理性王国。(3分)
(2)影响(举例):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如美国1787年宪法。(4分,其他符合题意的例子亦可得分)
(3)分析:法国革命推翻君主专制,但共和制和君主制反复斗争造成法国社会动荡。(2分)
英国认同本国的宪政制度,继承和发展其宪政传统,以和平渐进的改良建立民主制度;光荣革命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转移,《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32年议会改革以和平方式完善了民主制度。(4分)
19.
示例一:赞同。(2分)
理由:坚持中庸之道而缺乏变通就相当于偏执,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评判“过”与“不过”的标准也是在变化的,时代变化了而标准不变,就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明中后期思想家李贽“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而宣告失败;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有关物体运动的学说;量子论和相对论则修正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等等。(8分)
因此,不能把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分)
示例二:反对。(2分)
理由: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中庸之道是一种客观,是一种合理和谐,更是一种境界。“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汉朝选择昭君出塞而不是大军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双交双减”政策而不是直接没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周恩来汲取中庸之道精髓,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将中庸之道的和合精神创造性地应用到外交实践中,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风格,现在实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发展,更是中庸之道;等等。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8分)
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