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10《游褒禅山记》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10《游褒禅山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6 14: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册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十课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难点名称
理解“尽吾志”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加强文言文词句知识的积累。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
3.引导学生树立做事“尽吾志”,求学“深思慎取”的人生态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文是一篇游记,学生除了要掌握并加强加强文言文词句知识的积累外,还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做事“尽吾志”,求学“深思慎取”的人生态度。
难点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常纵情山水,泼墨挥毫,写下游记,寄情于物。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却别出心裁,走出写景抒情的窠臼,进入了因事说理的新境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板书)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师读课文
教师诵读
师:下面,由我来诵读全文,请同学们标注字音、明确句读。思考:文中哪些部分是记叙,哪些部分是议论说理?
记叙(1、2、5)
议论(3、4)
二、精读文本主体2、3段
1.师:纵观全文,哪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于是余有叹焉。”
师:谁能解释一下“于是”和“叹”的意思?
于是:对于这样的情况
叹:感慨
2,师:“是”是哪种情况?请一名同学朗诵第二段,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自行翻译,思考这个问题。
(接龙填空)
3.游后洞这件事,引发了作者对志、物、力三者关系的思考,请大家齐读第三段,在原文中划出阐述三者关系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志与力的关系;志、力与物的关系;
师:这三个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志(关键)力(保障)
物(辅助)
用政治学上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陈述,志是内因,物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结合游山之事,就是说坚定的志向是人游山的动力,体力是保障,外物,火把是前往绝秀风景处的辅助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4.作者对自己游后洞这件事是后悔的,他在后悔什么?
悔: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一悔不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
二悔同游者中有个懈怠想半途而废的人
三悔在力足火足的情况下出洞
四悔盲从别人没能坚持游览
总:后悔在有志、力足、物足的情况下,没有坚持自己的志向目标,没有“尽吾志。
所以怎么做才能不后悔?文中强调“尽吾志”,“不随以怠”。
三、略读文本1、4段
1.作者不仅由游洞经历生发感慨,也对山名的读音有独到见解,齐读1、4两段,思考:对于求学,作者倡导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山名读音以讹传讹,类似这样的事情“何可胜道也哉”,是普遍现象。所以,王安石认为,在求学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才能去伪存真。
四、拓展探究
成功需要志、物、力,更要尽吾志;学者治学需要深思、慎取。这是王安石由游褒禅山引发的思考。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小组讨论)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思考:你从这首是中,读出了什么道理?
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毫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有勇气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对生命的、对人生最大的敬畏。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小结
作业
师:众所周知,王安石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请结合王安石的政治
活动,就志、力、物、尽志几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论。
纵观王安石一生,大半生致力于改革变法事业。在北宋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058年他毅然向皇帝上万言书提出革新的主张,1070年任宰相,全面推行熙宁变法,因触碰大家族大官僚利益受到保皇派反对,虽后来司马光尽废新法,王安石郁郁病逝,但他“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却是为世人所景仰。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其实就是个人勇往直前无畏浮云的政治宣言。